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7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248篇
内科学   8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科学   124篇
综合类   516篇
预防医学   20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569篇
中国医学   249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1C-乙酸盐PET显像在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18F-脱氧葡萄糖(FDG)肾肿瘤显像的关系。方法29例疑肾肿瘤患者行^11C-乙酸盐PET早期及延迟显像,其中22例1周内行^18F—FDG PET显像。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病理检查或CT、随访结果。患者静脉注射^11C-乙酸盐后即刻采集肾脏部位早期图像,以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10min后采集延迟图像,以反映^11C-乙酸盐在肾皮质内的代谢。观察^11C-乙酸盐在人体内的分布,并比较^11C-乙酸盐与^18F—FDG肾肿瘤显像的阳性率及其与病理类型、分级的关系。结果^11C-乙酸盐在人体内以胰腺摄取最高,并可能经胰液分泌人肠道。肾皮质对^11C-乙酸盐摄取随时间而变化,延迟相大部分原发肾皮质肿瘤(13例中分级Ⅰ~Ⅱ为12例)对^11C-乙酸盐摄取高于正常肾皮质,阳性率为76.9%(10/13例);而^18F—FDG显像仅为30.8%(4/13例)。6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1C-乙酸盐显像阳性仅2例;其中5例行^18F—FDG显像,均阳性。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1C-乙酸盐早期及延迟显像均清晰显示,2例输尿管炎症对^11C-乙酸盐无摄取。结论^11C-乙酸盐PET显像对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皮质肿瘤显像阳性率较高,可弥补^18F—FDG显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透视(CTF)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酸注射治疗(PAI)第二肝门区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00年10月~2004年8月在实时螺旋CT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乙酸注射治疗第二肝门区原发性肝癌23例,共30个病灶。病灶直径3~8cm。根据病灶大小每次注入50%~60%乙酸2~12ml不等.乙酸内加入1~2ml对比剂混匀。注射后1周影像检查,根据情况重复注射1~2次。结果在实时螺旋CT透视下均能准确穿刺到靶点,除15例轻中度疼痛外无其它并发症。全部病例均经B超或螺旋cT随访,3个月时,其中瘤灶缩小12个(40%),肿瘤大小无变化16个(53%)、肿瘤增大2个(7%)。23例随访3月.全部生存;17例随访1年,10例生存,7例失访;10例随访2年,7例生存,3例失访。结论CTF引导下经皮乙酸消融治疗第二肝门部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用核磁共振方法对植物激素及其配合物的配位环境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配合物的配位方式,为进一步讨论其生理活性与配位结构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蜂毒素微球经动脉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蜂毒素微球(M-MS)经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蜂毒素-聚乳酸/羟乙酸微球,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并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NS,1.5ml/kg)、蜂毒素(Melittin,0.35mg/kg)、空白微球(B-MS,10mg/kg)和蜂毒素-聚乳酸/羟乙酸微球(10mg/kg).比较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肿瘤坏死程度和生存时间.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Melittin组、B-MS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肿瘤坏死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但两组动物生存时间均未能明显延长(P>0.05).M-MS组与NS组、Melittin组及B-MS组相比,肿瘤生长抑制显著(P<0.01),肿瘤坏死更广泛、更彻底,且经蜂毒素微球治疗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P<0.01).结论:蜂毒素以药物微球的剂型经肝动脉给药,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蜂毒素和空白微球.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及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6例和非冠心病组62例,用乙酸苯酯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两组血脂、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对氧磷酶1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分别为113±64μkat/L和43.8±8.2 kU/L,均较对照组降低(134±72μkat/L和63.4±5.7 kU/L)(P<0.05);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升高(9.4±1.8μmol/L比4.1±0.5μmol/L,P<0.01)。对氧磷酶1活性与高密度脂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冠状动脉狭窄者对氧磷酶1活性较无狭窄者明显减低(P<0.001),2、3支血管病变者较1支血管病变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降低,低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赵东旭  封兴华  吴红  胡彬  孙健壮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511-513,i0003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PLGA微球对创面瘢痕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研究局部应用曲安奈德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3组共24只兔的上腭部创面模型,分别应用曲安奈德PLGA微球以及曲安奈德悬浊液,在瘢痕形成不同时间后切取瘢痕标本进行HE、VG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并电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来分析曲安奈德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结果:三组兔上腭创面愈合时间不同,表面颜色、质地不一样。电镜、常规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皆说明曲安奈德PLGA微球有明显的瘢痕抑制作用,且效果高于曲安奈德悬浊液。结论:曲安奈德PLGA微球能抑制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过程明显减轻。合并手术一次性给药治疗瘢痕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患者41例,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a,服阿司匹林50-75mg/d和一般治疗;另脑梗死患者30例用一般治疗,为对照组,随访3a,结果前者脑梗死复发率7%,对照组则为30%(P<0.01)。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9.
10.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3 适应症:抗肿瘤 项目简介:组织特异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照骢誓萨认殷控毁轧嚣器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