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平脉辨证,心率应脉,心率增快,脉搏数疾,是交感神经激活所致。在心血管事件链中,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系统的激活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微观证治学辨治高血压的天母降压宁,天龙定风珠;辨治冠心病的益气化瘀,降脂祛痰方药;辨治心力衰竭,用益气复脉法的生脉散、参附汤、参苏饮,对交感-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系统激活的调控,全面保护心脏,改善各种心血管病的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微波辅助萃取葛根和刺五加的微观机制。方法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葛根和刺五加药材细胞内液泡膜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微波辅助萃取与传统提取对液泡膜的影响是不同的。结论 微波辅助萃取工艺较传统提取工艺更易使细胞内的有效物质溶出。  相似文献   
3.
运用间接葡萄球菌A蛋白(SPA)花环法和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试验,对5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及T淋巴细胞正群、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检测。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以肾阴虚型最重,肾阴阳两虚型最轻,肾阳虚型介于二者之间;三型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表明再障各型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的程度不同,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种特征性的改变可作为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亦可为临床应用免疫制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辨证这一关键理论基础提出思考。认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疑恶变巨大溃疡胃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胃癌MG7抗原(MG—Ag)表达的关系及两者对良、恶性溃疡鉴别的辅助指导价值。[方法]对58例经首次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未能确诊为胃癌的胃巨大溃疡患者进行镜下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同时进行MGT-Ag,ABC免疫组化染色后,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72周(平均7周),所有患者均再次复查胃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MG7一Ag阳性表达在络灼伤阴型(18/19)与络阻热瘀型溃疡(8/10)中明显高于胃热型(2/14)与胃寒型(2/15)(P〈0.01)。MG7一Ag阳性表达30例中有19例二次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63.3%),其中络灼伤阴型18例,络阻热瘀型1例;阴性表达28例中有5例确诊为胃癌(17.9%),其中络灼伤阴型1例,络阻热瘀型2例,胃热型与胃寒型各1例。其胃癌检出率在MG7-Ag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之间及不同辨证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G7一Ag阳性表达络灼伤阴型及络阻热瘀型胃巨大溃疡与胃癌关系密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密切随访,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对大肠癌舌象的研究受 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舌诊作为中医诊断学四诊的方法之一,已经成为诊断众多疾病证型的重要辅助手段,因 此本文通过研究大肠癌中医证型中最常见湿热蕴结证的舌象,将其与微观指标相结合,使其更加规范化、客观 化,有利于指导临床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象微观化发展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脉学的研究及传统脉学与"金氏脉学"的比较,得出吸取全息脉学之长,发展中医脉学微观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根据血液运行的基本生理环节──气、血与脉,研究瘀血 证病理变化与表现,对其病因病机和病位,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使瘀血辨证系统化、规范化,并指导 和扩大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中药衍生的“有效部位配伍”新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中药开发的新模式——“有效部位配伍”的研究思路已由传统发掘中药(复方)有效部位转化为开发以中医药理论或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微观复方。同时其研究目标和方法也得到更新,具体包括治疗疾病目标化、配伍比例优选化、组分类型标准化、协同与拮抗明确化、毒性和副作用最小化。根据目前“有效部位配伍”模式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需完善之处,旨在探究有效部位配伍组方的新药模式,丰富中医药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上同证存在层次、程度、阶段不同亚证型;临床上同一治法存在程度、作用方式的差异;治疗同证的不同方药的取效机制存在差异性.开展证的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以及症-证计量研究,进一步诠释同证异治的实质,为证客观化、微观化与量化研究奠定基础,可望丰富临床辨治思维,提高处方用药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