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9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3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整块切除原发灶肿瘤并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口腔癌症的经典手术之一。然而,由于解剖学原因在上颌骨恶性肿瘤术中并不常用。上颌骨恶性肿瘤术后有时发生咽旁间隙处复发或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因此上颌骨的癌症手术方式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咽旁间隙原发性239例肿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良性肿瘤患病比为61.09%,其中上皮源性肿瘤患病比最高,占19.25%;神经源性肿瘤第二位,占17.57%。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为35.15%,其中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占21.76%;恶性淋巴瘤第2位,占7.95%。炎症的患病比为3.77%,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高。结论: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良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恶性肿瘤次之,炎症居第3位,比例约为17:9:1。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感染非手术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旁间隙感染虽少,但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引流辅以抗生素治疗,但手术有损伤颈部大血管和后组颅神经的风险。 用非随机化的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选择那些感染灶局限于咽旁间隙而不累及其它部位且不伴有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在头颈部肿瘤MRI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移位方向及肿瘤MRI信号特点对病变定位、定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累及咽旁间隙肿瘤76例,其中恶性肿瘤51例,良性肿瘤25例。结果扁桃体肿瘤和鼻咽癌使茎突前间隙外移,腮腺肿瘤使茎突前间隙向前内移位,或(和)颈动脉鞘区后移。颈动脉鞘区交感神经鞘瘤使颈内动、静脉向前外侧移位,迷走神经鞘瘤使颈内动、静脉明显分离,颈动脉体瘤使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颈静脉球瘤使血管向前外侧移位,转移淋巴结使颈内动、静脉向前内侧移位。25例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其中9例信号均匀;51例恶性肿瘤中,19例边界模糊,15例信号欠均匀。茎突前间隙脂肪消失或不连续6例均为恶性肿瘤,肿瘤边界较清但颈部淋巴结肿大符合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2例及颈内动、静脉被肿瘤包绕3例,病理证实亦为恶性肿瘤。结论咽旁间隙移位方向及肿瘤MRI信号特点对头颈部肿瘤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单侧咽旁间隙侵犯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15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本组11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中良性99例,恶性16例。最常见者为腮腺深叶肿瘤(46例)及神经源性肿瘤(42例)。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或咽侧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炭改变,超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揭示肿瘤与血管系统的关系。本组肿瘤均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术后随访1~10年,2例死亡,18例失访,其余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T、MRI或颈动脉造影对咽旁间隙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区肿瘤简易、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咽旁间隙肿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较低,在头颈部肿瘤中不到0.5%。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良性,恶性肿瘤。咽旁间隙有较多重要的血管、神经,解剖关系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耳鼻咽喉科近10年收治27例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期手术切除的咽侧隙神经鞘瘤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讨论有关超微结构的临床病理意义。发现神经鞘瘤的超微结构为排列致密的梭形细胞与散在分布的多形细胞,二者常混合存在,也可见异形性细胞及细胞器高度发达的细胞。并可在不同类型的神经鞘瘤细胞之间可见巨噬细胞,说明神经鞘瘤可能会有过渡形。但本文支持具有相同来源的神经鞘瘤可能相当于光镜下的Antoni A型和B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2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涎腺混合瘤9例,其它5例;恶性肿瘤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颈侧切开为一较好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照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受面颈联合野照射长期疗效。方法:从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CT诊断咽旁间隙侵犯,实行面颈联合野照射的鼻咽癌病人49例,按临床分期分层随机抽取同时期非面颈联合野射49例病人为对照组。5年局控率、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Log-rank作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面颈联合野组生存率、局控率曲线图明显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