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66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24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分布和表达,初步探讨整合素β1在张应力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2只大耳白兔行双侧下颌骨骨切开术,并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d间歇期后,按1mm/d的速率将下颌骨延长6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新生组织作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整合素β1的分布特征和表达水平,并用染色强度等级分析法对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整合素β1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牵张间隙内的间充质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表面的成骨细胞。间歇期末,多数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呈弱阳性;牵张结束时,染色强度显著上升;然而,固定到第7天和第14天,染色强度明显弱于牵张结束时。结论:整合素β1可能在牵张成骨时将外界的张应力传递至感应细胞内并刺激成骨细胞系增殖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A系小鼠胚愕突上皮与间充质细胞在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和传代联合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消化法,简便、准确、快速地获得高成活率的A系小鼠胚愕突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相差显微镜、光镜等观察其DNA及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及其结构。结果:联合培养的A系小鼠胚鳄突细胞中,愕突上皮及间充质细胞均能较好地生长,光镜下观察见上皮型细胞呈多角型,单层铺路石状排列,细胞骨架为栅栏型或巢穴型;间充质细胞呈梭型,单层漩涡状排列,细胞骨架呈梭型、多平行排列的纤维。流式细胞仪检测见细胞DNA及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细胞增殖活跃。结论:A系小鼠胚愕突上皮与间充质细胞联合培养模型能较好地保持体内胚愕突的上皮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细胞成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方法建立大动物腭裂模型的解剖基础及其稳定性,以及牵张成骨术整复其硬腭部骨质缺损治疗腭裂的价值。方法20只家猫中,18只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切除一侧硬腭0.8cm×2.5cm软硬组织并延长至软腭内约1.5cm,形成口鼻腔组织洞穿缺损,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腭裂实验模型中,3只为实验对照组,笼养6周后取材观察腭裂缺损畸形稳定性;实验组15只,应用新设计的牵张成骨术,以每次0.4mm的速度,每日2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术后第2、4、6、8及12周分5批处死动物,每批3只,观察缺损区及牵张间隙区组织整复情况。另设空白对照组2只,进行对比。结果建立的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畸形症状类似人腭裂临床表现,且6周后无自行修复。牵张成骨术后12周,缺损区为骨运送盘移行封闭,且牵张间隙为原位新生骨组织修复。结论外科方法建立大动物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稳定性高,畸形特征典型,具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学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热疗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和耐药的Tca8113/CBDEA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42 ℃,0.5 h热疗对Tca8113细胞 和耐药的Tca8113/CBDEA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基因(MRP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基因(GST-π)表达的影响以及检测热疗对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影响。结果 Tca8113/CBDEA细胞在热疗后4 h和24 hMDR1、MRP1、GST-π耐药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Tca8113细胞的MDR1、MRP1耐药基因表达在4 h和24 h时亦有明显下降(P<0.05),GST-π在24 h有明显下降(P<0.01)。热疗以后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M)浓度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 热疗抑制了耐药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 热疗可能是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提高化疗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重组质粒pcDNA3/sIL-1R(I)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重组质粒pcDNA3/sIL-1R(I)在哺乳动物细胞系COS-1和CHO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已构建的pcDNA3/sIL-1R(I)质粒DNA导入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系COS-1和CHO 细胞中。加入G418对转染的细胞加压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重组质粒在COS- 1和CHO细胞表达产物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COS-1和CHO细胞,对照组加压后第 10~20天细胞全部死亡。转染组第15~23天汇片达80%左右。转染组细胞培养液和冻融液中sIL-1R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sIL-1R胞外成熟肽编码区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sIL-1R (I)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中具有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保留颈外静脉的双侧颈淋巴结联合根治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双侧根治性颈清术主要的顾虑是双颈内静脉切除后,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问题。本文报告的21例口腔癌切除联合双侧颈清术病例,其中14例保留了双侧颈外静脉。术中、术后病人未出现明显颅内外静脉回流代偿不全的改变。经术中对保留的颈外静脉压迫阻流试验,均可见颅压迅速上升,去除压力后颅压回复。后法不增加手术难度,亦不会影响手术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目前在唇裂的整复手术方面国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对伴随的上颌齿槽突裂的整复至今未见报道。作者近期收治了13例唇裂整复术后残留上颌齿槽突裂病员,采用延期骨髓颗粒松质骨植入(Delayed Autogenous Particulate  相似文献   
8.
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缺损为主伴有关节其它结构相应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年龄的改变、关节内负荷的增加对其发病具重要作用。但软骨的破坏最终是由于软骨及滑膜(?)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系统失调所致。关节软骨破坏使疾病进入最终共同通道,形成恶性循环。对关节软骨破坏机理的彻底了解,可望设计出新的药物,治疗及预防退行性关节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体内诱导法得到的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表达情况。方法以人舌癌Tca8113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荷瘤耐药动物的肿瘤细胞培养获得,对照组为体外连续培养诱导其产生耐药性。用四唑蓝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标记生物素链亲和素法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多药耐药蛋白和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多药耐药蛋白、拓扑异构酶Ⅱ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PCR显示2组细胞多药耐药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拓扑异构酶Ⅱ等表达均升高,但体内诱导较体外诱导可以获得更高、更稳定的耐药性。诱导后的Tca8113细胞对氨甲喋呤、卡铂、平阳霉素、长春新碱耐药性明显升高,而对5-氟尿嘧啶耐药性增加不明显。结论体内诱导得到的细胞株耐药性明显高于体外诱导株,肿瘤细胞的耐药现象受多种基因的调节。体内诱导Tca8113卡铂耐药细胞株Tca8113/CBP-vo可以作为肿瘤耐药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猴下颌髁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在猴颞下颌关节(TMJ)缺损动物模型上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可行性及其整复效果。方法选取6只成年恒河猴,手术截除其双侧关节髁突与关节盘,在下颌升支部行“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自行研制的牵张器。按每次0.4 mm,每次间隔12 h的牵张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牵张结束后第4、12、24周各处死2只动物。通过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与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情况。以术中切除的髁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所有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咬合错乱,牵张结束后咬合基本恢复正常。骨输送盘形态基本接近正常髁突,其下方可见大量软骨细胞;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良好。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术可以重建一个形态和功能都基本接近正常的髁突,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整复TMJ缺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