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VB3-VP1基因免疫诱导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应答及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表达柯萨奇病毒B3(CVB3)主要包膜蛋白VP1的基因疫苗 ,并研究该疫苗诱导CVB3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的作用。方法 :抽提CVB3RNA ,以RT PCR扩增VP1基因 ,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中 ,构建质粒pcDNA3 VP1。将该质粒转染Hela细胞 ,观察其表达情况 ;以 5 0 μgpcDNA3 VP1质粒DNA肌注免疫BALB/c小鼠 3次 ,检测CVB3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间隔 4wk以 5×LD50 的CVB3攻击小鼠 ,观察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情况。结果 :构建了重组质粒 pcDNA3 VP1,并在体外获得有效表达。以该质粒肌肉免疫BALB/c小鼠 ,可诱生高水平的IgM和IgG ,VP1多肽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CTL活性均显著高于 pcDNA3免疫的对照组。病毒攻击试验表明 ,pcDNA3 VP1免疫组33.3%小鼠可长期存活 ,其心肌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而对照小鼠平均仅存活 6 .7d ,心肌显示大量的局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pcDNA3 VP1免疫可诱生CVB3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保护免疫小鼠抵抗CVB3的致死性攻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构建并鉴定铜绿假单胞菌(PA)外膜蛋白F(OprF)原核表达载体,分析OprF蛋白免疫保护作用,优化OprF蛋白诱导表达条件.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获得OprF蛋白的表达菌株.利用切胶纯化获得OprF蛋白,免疫小鼠,通过PA攻毒实验分析OprF蛋白免疫保护作用.采用正交试验,获得OprF菌株的最佳表达条件与培养条件.结果 OprF重组载体双酶切、DNA测序鉴定结果与预测一致.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抗体能与OprF蛋白结合.OprF蛋白对小鼠保护率达64.29%.OprF菌株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加IPTG终浓度0.1mmol/L,诱导时菌液OD600值1.0,温度32℃,诱导时间8h;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230 r/min,葡萄糖浓度为0%,装液量50 ml.结论 获得OprF表达菌株最佳的表达条件与培养条件;验证OprF蛋白对小鼠PA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培育 3个不同地理株柔嫩艾美球虫 (Eimeriatenella)的杂交株 ,以探讨研制球虫疫苗的可能性。 方法 通过免疫试验 ,从 5个不同地理株中选择 3株作为杂交亲本株 ,对此 3株分别进行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混合卵囊经单卵囊分离、扩增 ,分别提取卵囊DNA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分析 ( 3 0条引物 ) ,分离、培育出两代杂交株。再进行免疫试验 ,比较杂交株与亲本株的免疫保护性。 结果 选择了免疫原性较好、免疫保护率较高的广州株、保定株、长春株作为杂交亲本 ,分别进行保定株×长春株、广州株×F1株两次杂交 ,获得的后代卵囊 ,提取卵囊DNA ,RAPD分析后 ,得到了保定株×长春株的杂交株F1(F1Z7)和广州株×F1株的杂交株F2 (F2Z3 )。免疫试验结果 ,杂交株F1与F2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80 %和 84% ;亲本株广州株为 77% ,保定株为 69% ,长春株为 63 %。 结论 分离、培育出了F1、F2两代杂交虫株。其免疫保护率均高于各亲本株 ,提示杂交株获得了亲本株的部分保护性 ,其免疫的雏鸡对各虫株的攻击均有好的保护力。尤其是F2株 ,免疫保护率平均达到 84%。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混合脂多糖脂质体并观察其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细菌LPS脂质体,通过电镜观察其形状,粒径测定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鲎试验(LAL)测定其活性。用大肠埃希菌TH1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7菌株、肺炎克雷伯菌K11菌株混合脂质体免疫小鼠,以脂多糖(LPS)2倍完全致死量(LD100)和100倍半数致死量(LD50)活菌攻击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菌LPS脂质体混悬液常温下呈乳白色,透射电镜下可见LPS脂质体颗粒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均匀,为300~464nm。LAL试验推算包封率为99.0%~99.9%。经TH1、P7、K11混合LPS脂质体免疫的小鼠接受TH1-LPS、P7-LPS、K11-LPS及其活菌攻击后显示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其中TH1-LPS、P7-LPS及活菌攻击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菌混合脂多糖脂质体对其相应菌种及LPS攻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在局麻手术中对急性心理应激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局麻下行乳腺包块切除术的病人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局麻的同时复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只行局麻.两组病人均于术前及术毕时抽血检测CD4、CD8,行VAS疼痛评分、SCL - 90心理评估,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术后S...  相似文献   
7.
抗微小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抗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McAb)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体外中和试验,筛选具有保护作用的McAb,并通过大鼠及MDCK细胞接种隐孢子虫子孢子(CPS)进行动物实验和受染MDCK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结果:Z3D2可显著降低CPS在大鼠肠粘膜表面定植的隐孢子虫虫体及卵囊数。可使隐孢子虫各发育期的虫体减少,使MDCK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减轻。结论∶McAbZ3D2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GapC蛋白与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yphimurium)鞭毛蛋白融合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纯化的Flic-GapC融合蛋白背部皮下接种免疫小白鼠,间隔3周免疫两次。应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滴度;在二次免疫后2周,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利用Elispot方法检测IFN-γ和IL-4特异性分泌细胞;在二免后3周,用S. aureus Wood46 株对免疫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攻毒,观察1周并记录小鼠死亡数目。结果 融合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二免后14 d血清中IgG抗体滴度达到最高(1∶64 000),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泌IFN-γ和IL-4的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对S. aureus的保护率达到70%。结论 Flic-GapC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S. aureus的疫苗靶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原核表达汉滩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的免疫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大肠杆菌表达的汉滩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肠杆菌表达的G1和G2免疫小白鼠,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汉滩病毒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并利用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观察G1和G2免疫小鼠血清和脾细胞对汉滩病毒致死性感染乳鼠的保护作用。结果 表达G1和G2免疫小鼠血清中抗汉滩病毒抗体的滴度分别为1:160,1:320;G1,G2共同免疫不能提高免疫效果;NP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宋内氏志贺菌加热致死后的菌体免疫BALB/c小鼠,以纯化脂多糖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以小鼠腹腔感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单克隆抗体被动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在攻击前输入单克隆抗体,对同型菌感染有显著保护作用,保护率随抗体剂量增加而增高。提示识别脂多糖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能够对感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脂多糖是志贺菌毒力相关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