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70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10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加强基层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台北、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传播事件,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这给各类微生物或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敲响了警钟。作为基层微生物室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接触含有不同致病性的微生物标本,其中也不排除含有风险级别较高、传播途径不明的微生物样品,但是由于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范、安全设备、防护措施以及试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却相对薄弱,因此为了试验人员、实验室及生态环境安伞,消除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重视基层微生物室的生物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3.
肿瘤细胞系、永生化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细胞是研究肿瘤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重要模型。然而,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研究模型,成为肿瘤学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果蝇、线虫、小鼠、斑马鱼和非洲蟾蜍等作为模式生物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模式生物是人们在长期研究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人类某个特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相似的模型,这些模型结构简单,变化容易观察,使许多难以解决的人类难题变得明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多重耐药(MDRO)菌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以2019—2020年焦作市某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情况、疾病患者情况,从医院病历信息系统中调取患者手术及术前相关检测指标、用药情况等内容,对出现发热、切口红肿、引流液异常等疑似感染症状体征患者采集感染部位生物样本用于病原学培养及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MDRO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MDRO菌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 820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共发生MDRO菌感染250例,感染率为3.2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14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9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34例,大肠埃希菌感染16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578)、肿瘤(OR=4.135)、贫血(OR=4.701)、入住ICU(OR=5.045)、脏器穿孔(OR=2.414)、切口分类为Ⅱ或Ⅲ类(OR=2.284、3.013)、手术有风险(OR=5.135)、抗菌药物应用≥2种(OR=2.340)、抗菌药物疗程≥5 d(OR=4.759)、再手术(OR=2.036)是成年手术患者发生MDRO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年手术患者手术部位MDRO菌感染较为常见,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可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围手术管理,减少MDRO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63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心胸外科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MDRO感染分为MDRO组和非MDRO组,计算MDRO感染率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株分布,筛选影响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发生率为15.19%(96/632),多重耐药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胸外科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2.094)、基础疾病(OR=3.056)、机械通气(OR=4.158)、留置导管(OR=4.914)、低白蛋白血症(OR=5.197)、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3.536)、频繁更换抗菌药物(OR=4.272)等。结论心胸外科医院感染患者中具有较高的MDRO感染发生比例,影响其发生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MDRO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以下简称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4月重症隔离病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62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其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0例,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2例。62例患者中14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2.6%;10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16.1%,分别为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4例,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6例;合并非多重耐药菌或真菌感染共9例(1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4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OR=17.104,95%CI:1.805~162.033),清蛋白为保护因素(OR=0.834,95%CI:0.709~0.982)。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清蛋白水平,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两种不同方法对胰腺包裹性坏死(WON)并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内镜的灭菌效果。方法 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患者使用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采用过氧乙酸浸泡灭菌,B组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滤膜法采集内镜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3个位点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比较两组内镜灭菌合格率、菌落数和检出MDRO情况。结果 共采集78条副送水内镜,A组和B组各39条,共234份标本,A组和B组内镜灭菌合格率分别为61.54%、100%。A组钳子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2.05%,送气/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9.74%, 副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74.36%,B组3个位点灭菌合格率均为100%。A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菌落总数范围分别为0~6、0~112、0~23 CFU,分离MDRO 36株,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将A组15条不合格的内镜转为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后,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结论 对于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的内镜,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方法更有效。对内镜的微生物学监测不能仅局限于钳子管道的监测,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需监测副送水管道,以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耳穴特异性与生物分子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耳穴特异性与机体生物分子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 18例SLE患者和 17位健康者的同体双盲试验及统计和相关分析 ,并结合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果 证实耳穴电特性具有反应SLE病理变化的特异性 ;7项抗体指标 (含DNA、补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与耳穴电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耳穴特异性与机体生物分子活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耳穴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可能源于机体内生物分子的活性 ,其中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在围手术期中对器官组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围手术期中对器官组织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观察血白细胞介素2,纤维连接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免疫球蛋白以及尿α1-微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血纤维连接蛋白,血、尿α1-微球蛋白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变化(P<0.05),其余指标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有好转.结论:乌司他丁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中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抗手术侵袭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