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81篇
  免费   3217篇
  国内免费   2818篇
耳鼻咽喉   254篇
儿科学   305篇
妇产科学   293篇
基础医学   2513篇
口腔科学   494篇
临床医学   7718篇
内科学   6719篇
皮肤病学   87篇
神经病学   2177篇
特种医学   18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6939篇
综合类   17969篇
预防医学   2294篇
眼科学   393篇
药学   6759篇
  91篇
中国医学   6326篇
肿瘤学   1687篇
  2024年   405篇
  2023年   1479篇
  2022年   1310篇
  2021年   1524篇
  2020年   1404篇
  2019年   1565篇
  2018年   773篇
  2017年   1323篇
  2016年   1596篇
  2015年   1826篇
  2014年   2642篇
  2013年   2601篇
  2012年   3480篇
  2011年   3955篇
  2010年   3751篇
  2009年   3749篇
  2008年   3976篇
  2007年   3596篇
  2006年   3382篇
  2005年   3701篇
  2004年   3005篇
  2003年   2590篇
  2002年   2241篇
  2001年   1887篇
  2000年   1453篇
  1999年   1200篇
  1998年   1032篇
  1997年   772篇
  1996年   716篇
  1995年   550篇
  1994年   427篇
  1993年   331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在插管失败的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4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应用常规法行介入再通术,其中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行介入再通,统计分析常规法组与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法组(联合法组)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输卵管阻塞的开通率。结果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45例,共阻塞输卵管90条,采用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32条,其中开通成功31条,插管成功率为35.56%,开通率96.88%。采用联合法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90条,输卵管开通83条,插管成功率为100%,开通率92.22%,7条输卵管因阻塞病情严重无法开通,其中双侧均未能开通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妊娠率48.65%。常规法组与联合法组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4,P=0.000),而输卵管开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9)。结论对于常规法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者,采用联合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可提高输卵管开口插管成功率。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介入再通与常规法开通效果相当,可作为常规介入再通输卵管开口插管失败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腔内与经腹式超声对膀胱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8例膀胱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将经腔内超声检查的3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经腹式超声诊断检查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T4期膀胱癌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0%。但T1、T2、T3期的诊断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经腔内超声的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对照组经腹式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膀胱癌分期的临床诊断中,经腔内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呈现膀胱壁被肿瘤基底部浸润的深度,其应用效果要优于经腹式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早期诊断、鉴别膀胱癌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蚊虫传播的黄热病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大面积“再流行”,仅南美洲的巴西在一年时间就发现数千例黄热病确诊病例,黄热病已经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此外,在黄热病非流行国家和地区发现大量输入性病例,使得黄热病有可能在非洲和南美洲以外的地区成为“新发传染病”而在世界更大范围流行。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消除黄热病流行(EYE)”战略,预计利用10年时间在黄热病流行地区接种13.8亿剂量黄热疫苗,以降低黄热病对国际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进行同期与分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进行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分二期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鼻窦开放与鼻息肉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及关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进行同期手术相比于进行分期手术可以一次性治疗患者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减少患者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生物标志物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本院32例植入CRT起搏器和/或除颤器(CRTP/CRTD)的患者,采集基线和CRT术后6个月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指标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后者包括: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中段肾上腺髓质素原(MR-proADM)、内皮素-1(ET-1)以及和肽素(CPP)。以CRT术后半年心功能降低1级同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5%定义为有反应。比较CRT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各项生物标志物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差异。结果随访[12±6(6~24)]个月,CRT有反应20例(62.5%),术前MR-proANP水平有反应组显著低于无反应组[(142.7±94.0) pmol/L vs (250.7±150.8) pmol/L,P=0.03],其它生物标志物基线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CRT反应组术后6个月MR-proANP及NT-ProBNP血清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而无反应组无差异。其他指标则在有反应及无反应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基线MR-proANP血清水平可以预测CRT反应,CRT术后6个月MR-proANP与NT-ProBNP的变化有助于预测和判断CRT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分型和分期系统较为庞杂,包括改良Bismuth-Corlette分型,Gazzaniga T分期,Blumgart T分期,美国纪念Sloan-Kattering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a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T分期,Mayo分期系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欧洲肝胆胰协会分期(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Europea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EHPBA),以及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apanese Society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JSHBPS)分期,各分期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和优缺点,本文就HC常见的分型和分期系统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在改善精液质量、提高配偶自然怀孕率和缓解局部疼痛症状中的作用已为多数医生所认同。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对手术后患者的管理还重视不够。本文系统介绍了对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的疗效判断和后续治疗选择,包括观察随诊、非手术治疗方法和再手术。  相似文献   
8.
9.
氧化应激是引起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瞬时受体电位(TRP)M通道是非选择性的Ca~(2+)渗透性阳离子通道,它的一些成员如TRPM2和TRPM7可受氧化应激调节,参与I/R损伤。本文就近年来氧化应激刺激下TRPM通道在心、脑、肾的I/R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及未来治疗潜力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术式对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探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9例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患者资料,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肝段(叶)切除术组(甲组,n=38)和非肝段(叶)切除术组(乙组,n=41)两组。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等以( ±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2/38)显著低于乙组22.0%(9/41)(P<0.05);甲组残留结石发生率、症状复发率2.6%(1/38)、 0(0/41)均显著低于乙组17.1%(7/41)、 12.2%(5/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2.6%(1/38)和0(0/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段(叶)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肝内胆管结石再次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