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809篇
  免费   9623篇
  国内免费   4099篇
耳鼻咽喉   525篇
儿科学   820篇
妇产科学   9726篇
基础医学   6827篇
口腔科学   619篇
临床医学   41195篇
内科学   15449篇
皮肤病学   1167篇
神经病学   5238篇
特种医学   102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6篇
外科学   18568篇
综合类   82259篇
预防医学   20978篇
眼科学   929篇
药学   33113篇
  563篇
中国医学   20871篇
肿瘤学   5330篇
  2024年   1485篇
  2023年   5764篇
  2022年   4991篇
  2021年   6830篇
  2020年   6710篇
  2019年   7388篇
  2018年   3120篇
  2017年   6429篇
  2016年   6708篇
  2015年   7577篇
  2014年   13222篇
  2013年   13210篇
  2012年   15970篇
  2011年   17385篇
  2010年   16149篇
  2009年   14920篇
  2008年   16441篇
  2007年   15411篇
  2006年   13856篇
  2005年   14604篇
  2004年   11163篇
  2003年   10142篇
  2002年   8513篇
  2001年   7080篇
  2000年   5057篇
  1999年   4035篇
  1998年   3597篇
  1997年   3132篇
  1996年   2905篇
  1995年   2556篇
  1994年   2065篇
  1993年   1353篇
  1992年   1180篇
  1991年   1084篇
  1990年   765篇
  1989年   821篇
  1988年   285篇
  1987年   202篇
  1986年   167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早期诊断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微无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创伤小、便捷等优点,在控制胰腺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应用于胰腺癌的主要微无创治疗技术有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不可逆性电穿孔、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以及经皮125I粒子植入术等。本文就微无创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5 Hz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荥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1例)给予低频rTMS(1 Hz)和观察组(42例)给予高频rTMS(5 Hz),对比两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3.94±2.57)分、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评分(99.52±7.04)分较对照组(21.65±2.04)分、(95.46±6.48)分高(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38.50±4.29)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分(48.84±3.47)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9.59±2.31)分均较对照组(31.53±4.08)分、(45.56±2.60)分、(8.07±1.88)分高(P<0.05);观察组P300的潜伏期(360.85±15.79)ms较对照组(379.46±16.82)ms短,P300的波幅(11.90±1.70)μV较对照组(11.15±1.54)μV大(P<0.05)。结论5 Hz频率rTMS可刺激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善其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记录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过程顺利,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儿术后6 h将胃管取下,少量喂入温水后逐渐过渡到喂糖水、喂奶;对照组患儿术后24 h开始逐渐进食。患儿术后进行6个月的延续性随访,观察组患儿切口恢复美观,已经无法观察到切口瘢痕,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均显示正常状态。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21.23±1.6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5.58±1.9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8.44±1.23)min、(9.67±1.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激素反添加疗法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8例Ⅲ、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联合组70例在手术治疗后应用醋酸曲普瑞林联合小剂量雌激素(利维爱)治疗,常规组58例在手术后采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常规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白细胞介素-18 (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Kupperm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E_2、FSH、LH、IL-18、TNF-α水平及Kupperman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 05),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 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乏力、潮热出汗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 05)。结论采用激素反添加疗法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优于单用GnRH-a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GnRH-a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症状以及对血清IGF-1、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7%(P<0. 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 7%(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GF-1、HMGB1水平均有所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过程当中,采用米非司酮联合GnRH-a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复发率,增加妊娠率,使血清IGF-1、HMGB1水平得以改善,控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方琪 《当代医学》2016,(14):26-2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中的临床诊治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复发,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其复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