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舍格伦综合征的临床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正确诊断和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尽早明确有无恶性变。方法:对142例口腔颌面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21例发生在腮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3例从合格伦综合征演变成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1例腮腺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局部表现主要为肿块、反复肿胀,与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的一般特征和腮腺表现有相关性,其中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有明确的舍格伦综合征病史。结论:舍格伦综合征与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现有相关性,部分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可演变为淋巴瘤,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改变可早期判断舍格伦综合征有无恶性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术后联合应用中药坐浴与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对其创面愈合与肛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接受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患者术后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复方角菜酸酯栓,观察组患者术后联合中药坐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肛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87.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水肿、渗出物及疼痛消失用时以及创面愈合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1周观察组患者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均大于对照组,肛管高压带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术后采用中药坐浴与复方角菜酸酯栓联合治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还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动物模型NOD鼠中,研究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寻找疾病药物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选取4、5、8、10、15周龄的NOD雌性小鼠,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9、p-p38 MAPK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利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下颌下腺TLR9及p-p38 MAPK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小鼠刺激性唾液流率的改变以及下颌下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TLR9、p-p38MAPK双阳性细胞在4、15周龄NOD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相对于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无显著性差异。而自第5周开始,NOD鼠中双阳性细胞的比率逐渐升高,到第8周达到最高,第10周后逐渐下降。TLR9在NOD鼠下颌下腺的浸润淋巴细胞和部分腺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p-p38在NOD鼠下颌下腺的浸润淋巴细胞和周围少量腺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NOD鼠刺激性唾液流率自第5周起逐渐减少,相较于正常小鼠降低50%~60%。结论 :从第5周到第10周,TLR9、p-p38MAPK双阳性细胞在NOD鼠中显著升高,同时伴随着刺激唾液流率的降低以及下颌下腺TLR9、p-p38MAPK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结果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9依赖的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在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早期起到重要作用,NOD鼠可用于p38 MAPK或TLR9抑制实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腮腺症状的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j觟gren’s syndrome,p SS)患者之间的血清学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89名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2002年修订的欧美联合诊断标准)。依据患者腮腺的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第1组(类肿瘤组)、第2组(感染组)、第3组(肿大组)、第4组(口干组)。对比各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和血清学特征。每两组之间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结果:不同的腮腺临床特征的p SS患者具有不同的血清学表型。第1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值是4组中最高的,而补体C4是4组中最低的。第2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值是4组中最高的。第3组的血沉值是4组中最高的。结论 :不同腮腺临床症状的p SS患者具有不同的血清学表型。这可能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IgG4相关唾液腺炎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诊断为IgG4相关唾液腺炎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变率比值法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法,对治疗前、后患者下颌下腺进行弹性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双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大超过3个月,血清IgG和IgG4浓度均异常升高,下颌下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符合IgG4相关唾液腺炎。治疗前弹性超声成像显示腺内大范围蓝色区域对应低回声区,应变率比值(SR)较正常腺体减小而剪切波速值(SWV)较正常腺体增大,表示该区域腺体质地比正常腺体明显较硬。所有患者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随访,临床表现原本肿大的下颌下腺明显消退,触诊质地软化,血清IgG和IgG4浓度明显下降,弹性超声显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缩小,黄色和绿色区域范围增大,对应SR增大而SWV减小,客观且半量化地反映腺体质地较治疗前软化。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SR或SWV,可以客观半量化地反映病变唾液腺质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辅助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诊断,并初步评价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比较,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1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2组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最容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糖尿病组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与非糖尿病相比,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受累的间隙更多,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通过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本研究揭示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下颌下腺导管解剖形态的改变与涎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72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在接受内镜治疗过程中镜下观察到的导管解剖形态资料,并用自凝塑料复制10例离体下颌下腺导管解剖形态铸型,分析导管解剖形态的改变与涎石形成的关系。结果:372例涎腺镜术中有326例在镜下发现涎石,在所发现的426颗结石中约67%的涎石位于导管腺门端1/3或腺门区。在发现涎石的病例中,内镜探查导管系统发现87.4%的病例存在腺门区壶腹状扩张现象。10例下颌下腺导管铸型均直观地表现出导管系统树形结构及腺门区壶腹状扩张现象。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普遍存在腺门区壶腹状扩张现象。大部分下颌下腺导管结石位于近导管腺门端1/3或腺门区。  相似文献   
8.
<正>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1-2]、系统性红斑狼疮[3]、舍格伦综合征[4-6]以及多发性硬化症[7]等。近年来,microRNA(miRNA)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作用逐渐受到研究人员重视。2007年Dai等[8]首次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9.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不编码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lnc RNA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与转录调控、转录后加工、翻译调控等多种机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lnc RNA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lnc 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诊断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的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2例腮腺区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5例腮腺淋巴瘤,进行各项临床资料内容的卡方检验及逐步判别分析。结果(1)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好于40-59岁的女性,局部表现为涎腺区肿块,质中、表面光滑、有酸胀和时大时小现象,还有口干、眼干和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有效。(2)建立了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判别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