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143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32篇
综合类   501篇
预防医学   241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253篇
  7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N6-甲基腺嘌呤核苷(m6A)和腺嘌呤核苷(A)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肝癌细胞m6A甲基化水平。方法 HepG2和L02细胞mRNA经分离、消化为核苷,再经含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的甲醇沉淀处理。色谱柱为Agilent Proshell 120 EC-C18柱,流动相为0.1 g/dl甲酸水-甲醇(82:18),流速0.4 ml/min,柱温为30 ℃。质谱检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DMRM)模式,测定m6A和A的浓度,计算细胞m6A甲基化水平。 结果 建立的LC-MS/MS法检测m6A和A的浓度分别在0.15~50.00 ng/ml和1.50~50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00 %,准确度为93.67 %~101.10 %,回收率为91.46 %~97.60 %,基质效应为90.26 %~99.27 %,样品稳定性良好。HepG2和L02细胞m6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73 ± 0.11)%和(1.26 ± 0.22)%。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速、稳定和灵敏,可用于检测肝癌细胞m6A甲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银染法和鬼笔环肽染色方法探究骨细胞突触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形态并探讨两种染色方法在观察小鼠骨细胞不同发育阶段形态中应用价值。方法 取出生后0 d(P0)、5 d(P5)、15 d(P15)、21 d(P21)、28 d(P28)、35 d(P35)野生型小鼠的肱骨、股骨,制备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对P35小鼠的股骨切片进行H&E染色,作为观察骨小梁和皮质骨中骨细胞的参照。对其他时期的肱骨组织切片采用银染法染色观察骨细胞和骨小管的形态,并记录各时期小鼠肱骨骨皮质和骨小梁中骨小管的长度。选取P10、P15两个时期小鼠肱骨的冰冻切片进行鬼笔环肽 iFlour-488染色,观察骨细胞的形态,并记录骨皮质中骨细胞突触的长度。结果 通过银染法染色,在P0~P15时期的小鼠肱骨骨小梁中,我们仅能观察到骨细胞轮廓,无法观察到骨小管的形态。在P21后,通过银染法可以观察到骨小梁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且骨细胞周围骨小管的长度随年龄逐渐变长,P21 vs P28(P<0.05),P21 vs P35(P<0.05),排列整齐。在P15时期的小鼠肱骨骨皮质中,通过银染法即可以观察到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且骨细胞周围骨小管的长度随年龄逐渐变长,P15 vs P21(P<0.005),P15 vs P28(P<0.0001),P15 vs P35(P<0.0001),排列整齐。采用鬼笔环肽iFlour-488染色,可以观察到P10和P15时期骨细胞的完整形态,骨细胞突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变长,P10 vs P15(P<0.01),与周围骨细胞连接。结论 小鼠骨细胞突触随骨骼发育长度逐渐加长、排列逐渐整齐。银染法可以观察成年后骨细胞及骨小管的形态,对生长发育早期的骨小管形态显像不足。鬼笔环肽染色标记细胞骨架的方法适用于生长发育各时期的骨细胞染色,可以实现在发育早期对骨细胞的形态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普理灵疝装置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亮  田广健  刘现栋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87-1688
目的 总结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应用普理炅疝装置治疗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 应用美国强生公司聚丙烯成型疝装置(PHS)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对184例腹股沟疝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184例全部治愈,麻醉效果好.手术过程中。患者无明显疼痛感,术后疼痛轻微。均未使用止痛药。未出现特殊并发症。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无复发,无明显异物感。结论 对于腹股沟疝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是安全可靠的;按Gilbert分级Ⅲ~Ⅶ型病例,更加适合应用PH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均为新鲜骨折,使用DHS内固定,进行手术方法、术后结果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结论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牢固,可以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赵亮 《齐鲁药事》2005,24(8):486-486
8月13日,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市区“北海花园”小区开展现场服务咨询活动,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监管知识、政策法规、用药常识等,摆设展板30多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多份,解答群众咨询500多人次。面对面交流贴近群众,切合监管工作实际,深受市民欢迎。到场参观阅览、提出咨询和送交过期药品的市民达10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睾丸网腺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为左睾丸鞘膜积液、左睾丸肿瘤待排,遂行左高位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睾丸网腺癌。免疫组化:AFP(-),PLAP(-),CK(+),CD30(-),CK20(+)。术后CT示肝内多发转移瘤、左肾和左肾上腺转移改变。结论睾丸网腺癌是原发于睾丸网纵膈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独特,基本治疗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辅以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和化疗效果欠佳。该病预后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仅为13%。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翻修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国内一些医疗单位已开展了此项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是否需要做人工髓核植入,目前尚有较大争议。从现有资料看,人工髓核置换术后假体移位的发生率较高,并发症严重,说明在假体设计,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等方面尚欠成熟,因此,临床上开展上项技术应十分慎重,特别是对于手术适应征的掌握应当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8.
赵亮  高娟  杨桦 《人民军医》2006,49(5):307-308
1病例报告患者男,53岁。因左面部外伤后出现弥散性肿胀、疼痛4天,门诊以“左侧颌面间隙感染”收入院。查体:神志恍惚,左侧颌面弥散性红肿,皮肤张力增高,有波动感,其中央有一3cm×7cm黑色坏死区,边缘呈不规则糜烂,有较多灰褐色粥样渗出物、恶臭,重度张口受限。血常规:白细胞11.7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环氧氯丙烷(ECH)处理对瓣膜组织结构及表面性状的影响,探究ECH处理生物瓣膜后防钙化的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ECH处理瓣膜组织的抗酶消化能力、茚三酮值、热皱缩温度,以及血浆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黏附实验评价ECH处理瓣膜组织的表面性状。结果 经ECH处理后,抗酶消化能力增加,茚三酮值下降,热皱缩温度升高(P〈0.01),且对血浆蛋白和血小板的黏附减少,表面性状改善。结论 ECH处理能够增加瓣膜组织的交联,且改善瓣膜的表面性状,是ECH处理瓣膜组织防钙化、防衰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及胆囊管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 1992-2005年间收治的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病人术前经B超、MRI、 ERCP检查确诊后,均经再次手术治愈。残株胆囊结石2例;残株胆囊管结石6例,其中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行残余胆囊切除术,6例行残株胆囊管切除、其中4例附加胆总管切开探查和/或取石、T型管引流。随访1.1-13年,效果良好。结论判断失误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结石的主要原因,过长的炎性及畸形的胆囊管残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胆囊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管结石时可有黄疸;B超、CT、ERCP等检查可确诊;再次手术切除(或取出)残株胆囊/胆囊管(结石)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娴熟的腹腔镜技术、术中胆道造影、正确掌握中转开腹指征以及丰富的胆道外科经验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