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18岁 ,以突发舌尖麻木 ,右上肢麻木 1月为主诉入院。病史 :该患无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舌尖麻木感 ,持续数分钟后消失 ,继而出现右上肢麻木感 ,麻木平面始于指尖 ,逐渐向上发展至肘部 ,随继出现右侧舌尖麻木 ,持续数分钟 ,无明显头痛 ,无头晕恶心、呕吐。CT :于左顶叶见一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灶 ,大小为 2 .2cm× 1.8cm ,CT值为 34Hu ,成结节状 ,可见低密度水肿 ,中线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无扩张。诊断 :(1)颅内占位 :胶质瘤可能性大 ;(2 )不除外炎性肉芽肿 ,未做CT增强扫描。MRI平扫 :于左顶叶可见一稍等T1长T2 异常不均…  相似文献   
2.
黄芪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补气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已经将其配伍规律记载于《金匮要略》中。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广泛涉猎医书、汲诸家之所长,在临床中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使用,故本文以应用黄芪之经方为例,对《临证指南医案》与《金匮要略》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黄芪之法为切入点,探究其在临床中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发现,叶天士在对张仲景7首经方中体现的益气利水法、益气温阳法、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继承的同时,不拘泥于疾病与证候,重视病机,扩大方剂的主治范畴;不拘泥于方药,重视治法,善用经方合方,是古方今用的典范。:益气利水法以黄芪主益气祛湿,结合“络病学说”,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益气温阳法以黄芪配伍乌头补气温经,创制芪附汤;益气调营法继承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益气建中法则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内妇科疾病,同时创制归芪建中汤等。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中有五条一证两方的条文,后世注家对此观点不一。古代医家多从“治法”“证候”“体质”“病位”“病机”等角度论述,以尤在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一证而用两方是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治法。吴谦、喻嘉言、吉益等医家强调,一证两方为证候差异所致。有医家认为,体质因素或为影响因素。当代学者分别运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中药复方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条文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古代医家以理论研究为核心,为后世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现代研究在优化古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实验、药理学等方面进行解释,丰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张仲景对补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补法之运用,为后世医家运用补法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仲景补法之运用可概括为清补与温补、峻补与缓补、通补与涩补、间补与正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5年以来,共收治3例严重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脾脏自体移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典型病历介绍男患,58岁,住院号85—1237。因腹部外伤5小时剧烈疼痛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7℃,脉率58次/分,血压100/80mmHg。被动体位,面色苍白,痛苦状。五官、心、肺正常,肺肝界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腹满,全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以左下腹部尤重。肠音弱,移动浊音,腹穿抽出不凝血。化验: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不寐病因繁杂,王庆国教授精研仲景学术,善于以营卫失调、阳不入阴为本,调枢机治疗不寐。因枢机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针对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所致“郁”者,或兼见肝不藏血、神失所养所致“虚”者,重视“和”法的运用,和阴阳,和营卫,以和心神,治郁为主,兼顾治虚,临证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不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急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的“咳嗽”范畴。我们用止嗽散加减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绝经前后诸症”等范畴,王庆国教授认为围绝经期失眠以枢机不利、气血不和为核心病机,并伴有脏腑功能失调,需综合考虑围绝经期这一特殊阶段的生理特点,紧抓核心病机,善用经方化裁。他认为柴胡桂枝汤可调气血、调营卫、调三焦、调少阳之枢的出入和脾胃之枢的升降,是“和”法的重要体现。擅用柴胡桂枝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调和枢机、调畅气血、调平脏腑关系,配合单药或对药燮理阴阳、安神增效,同时重视疏导患者情绪,临床收效颇佳。结合临床医案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诊治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3岁。上腹部胀闷嗳气一年余,近一月加重。查体:上腹部饱满未触及包块;钡餐透视;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见胃体前侧壁近胃底部有2.5×4cm隆起性病灶,粘膜表面光滑色泽正常,余未见异常。诊断胃体部占位性病变。 B超所见:胃大弯前壁与腹壁之间见5.8×7.2×4.3cm肿物,轮廓清晰,其内大部呈低回声,局部见0.5cm,0.6cm强光点反射(图),肿物与腹壁无粘连。提示:  相似文献   
10.
肺结核是人型或牛型分枝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特征性改变是慢性干酷性肉芽肿的形成 ,极易发生纤维化和钙化。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也可发生于右中叶、左舌叶及下叶[1] ,也就是说发生于中叶及下叶者少见。而中下叶肺结核影像表现与肺内炎症、支扩、肺脓肿、慢支、肺肿瘤相似 ,造成诊断困难 ,极易引起误诊。现就近年收集资料较完整确诊为单纯中下叶肺结核2 8例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中女性 18例 ,男性 10例。2 0岁以下 1例 ,2 1~ 30岁 6例 ,31~ 4 0岁 12例 ,4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