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黄连泻心汤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粘膜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行口腔放疗的鼻咽癌、鼻咽部恶性淋巴瘤、口腔肿瘤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60例.治疗组自放疗之日起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汤含漱,对照组则用复方呋喃西林液含漱,直到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轻、中、重度放射性口粘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3.33%、53.33%,治疗组则分别为100%、36.67%、16.67%.两组中、重度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含漱对防治放射性口腔粘膜炎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低眼压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家兔低眼压在不同时间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本实验表明低眼压1.33kpa(10mmHg)以下,14天以后视网膜发生病理改变,21天以后则出现严重的病理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变薄,神经节细胞以及视杆、视锥细胞的外节破坏,并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电镜下的改变早于光镜。本实验提示我们,对临床上的低眼压,尤其青光眼术后的低眼压,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成人型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型肺母细胞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成人型肺母细胞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6例(60%),咳嗽伴痰中带血4例(40%),胸闷气短3例(30%).影像学见肺叶周边孤立实性肿块,可累及胸膜,偶有双肺多发者.经皮肺穿刺取病理或手术确诊.手术切除9例,全身化疗5例,中位生存期39个月.结论 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尽早诊断,及时采取手术切除及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盐酸厄洛替尼一线治疗3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中位生存期、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以及对相关症状的控制,探索盐酸厄洛替尼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33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病理证实的ⅢB期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口服盐酸厄洛替尼150 mg/d,直至患者死亡或肿瘤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服药前和服药后每月复查胸部CT进行肿瘤评估.结果 客观缓解率为30.3%,疾病控制率为75.8%,性别、年龄、病理、体力状态评分等各亚组之间疗效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吸烟患者的疗效优干吸烟患者(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9个月,中位生存期9.3个月,最常见毒副反应为皮肤毒性,未观察到血液学毒性.结论 盐酸厄洛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2岁。主因右眼胀痛,视力减退半个月,于1988年5月23日收住院。患者于半月前开始右眼及前额部肿胀,时而跳痛感,伴右侧偏头痛,恶心呕吐,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眼球及头部转动时疼痛加重。既往无青光眼病史。体格检查:全身情况无异常。视力:右0.6,左0.9,右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以鼻侧明显,角膜轻度水肿,知觉稍迟钝,裂隙灯检查,在下方可见3个灰  相似文献   
6.
刘哲峰  刘英奇 《眼科新进展》1993,13(1):1-2,F004
视网膜是一层极其复杂的组织,多年来,人们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视网膜组织有了比较祥细的认识,随着扫描电镜技术的发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细胞三维立体形态,克服了光镜和透射电镜从平面观察的局限性,对进一步观察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视网膜组织细胞提供了方便,国内用扫描电镜研究视网膜组织的报道甚少,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人的视网膜内核层结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视网膜缺血的电生理和形态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临床上一个急诊,要求分秒必争从速诊断和立即处理,稍有贻误则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为了深入研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理过程和对视功能的影响,国外进行许多动物实验,研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对视网膜造成的功能和组织损害,并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间与组织损害程度的关系,以及视网膜对缺血的耐受时间及功能恢复过程中电生理的变化。鉴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致盲的主要疾病,现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后的电生理变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后,视网膜因缺血而功能立即丧失,同时,视觉电生理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研究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对诊断视网膜缺血和判断视网膜功能的损害及预后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一)视网膜缺血时视网膜电流图的变  相似文献   
9.
家兔视网膜组织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研究微细和复杂的视网膜神经原的三维立体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引起了普遍重视,Hansson 最早对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其后,Borw-ein、Sakuragawa、Nicolaissen等人先后报道鸡、猴、兔及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他们发现,尽管研究的动物种属不同,但色素上皮细胞表面普遍存在着两种微绒毛,两种微绒毛分布有  相似文献   
10.
刘哲峰  梁峻 《北京中医》2007,26(7):404-406
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一种基本手段,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食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火的掌握和使用为食疗的产生带来了机缘;食物的丰富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食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陶器和酒的发明为食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烹饪的出现和圣人的教导直接催生了食疗的萌芽和运用。食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