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流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毒素侵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包括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金标准。由于培养时间的延迟,消减了血培养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临床感染病例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旨在为临床血流感染的诊治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寐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一.针灸治疗多辨证取穴或对症取穴,疗效肯定,但达到治愈仍属不易.报道一例不寐女性患者,入睡困难13年,症状加重3周且伴情绪烦躁,辨证为顽固性心脾两虚证不寐,给以针刺治疗.在常规针刺治疗2周疗效欠佳后,改为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运用五门十变法合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连续治疗6周,患者睡眠可达5...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口疮,是指口腔黏膜上皮反复溃疡引起的一种以黏膜溃烂、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口腔黏膜损伤疾病.溃烂疼痛部位可为单发或多发,具有周期性或复发性的特点.该病缠绵难愈,极易复发,其高发率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甚至日常交流,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笔者运用针灸疗法,治愈复发性口疮1例,疗效确切,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4.
5.
背景:临床证实,在患者肢体手术后或脑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及自发恢复期间,实施连续被动运动可以补偿患者主动运动的不足,增大其肢体活动度,同时减少相应的并发症.目的:以正常人体手指作对指运动时手指末端轨迹(预期轨迹)参数为基础设计完成手指康复训练机械手.方法:以连续被动运动康复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手指康复训练机械手,该机械手主要包括四指机构和拇指机构,采用步进电机进行驱动,以实现人体拇指和四指的对指运动.结果与结论:针对实现不同长度手指的康复要求,实施了机构对指运动实验,机构末端轨迹与预期轨迹之间的相对误差约为2%,由此表明了机构设计及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并能够较好满足患者拇指和四指对指运动的康复需求,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机械手能较好的实现预期运动.下一阶段,将在现有控制实验的基础上实施真人手指康复训练实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DCE MRI)对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none-mass enhancement, NMLE)的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个乳腺NMLE病灶,比较良恶性组间强化分布、内部强化特征、动态曲线模式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估ADC值的诊断效能、确定最佳诊断分界点。应用多因素分析探讨表现为NMLE的乳腺恶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特征。结果 良恶性组间病灶的内部强化特征、动态曲线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段样分布(P=0.01)、病灶内ADC值<1.2×10-3mm2/s(P<0.001)提示其为乳腺癌。段样分布的诊断灵敏度(sensitivity, Se)、特异度(specificity, 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分别为73.1%、87.0%、86.4%、74.1%。以ADC阈值为诊断标准,其Se、Sp、PPV、NPV分别为: 84.6%、91.3%、91.7%、84.0%。当NMLE表现为段样分布且病灶内ADC值小于1.2×10-3mm2/s时强烈提示其为乳腺癌,PPV为92.9%。结论 DWI联合DCE MRI对于表现为NMLE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经产妇妊娠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2022年10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2例高龄经产妇临床资料作为高龄组,选取同期在医院分娩的154例非高龄经产妇临床资料作为非高龄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不良妊娠结局,根据高龄组妊娠结局将其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29例)和妊娠结局良好组(113例),统计高龄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单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组、非高龄组有流产史产妇构成比分别为73.24%、54.55%,高龄组有流产史产妇构成比高于非高龄组(P<0.05)。高龄组、非高龄组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1.27%、3.25%,高龄组早产儿构成比高于非高龄组(P<0.05)。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孕期增重、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无流产史、产检次数、是否软产道损伤及是否子宫收缩乏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10 kg、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流产史、产检次数<5次及子宫收缩乏力均为高龄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33、2.992、2.680、2.450、2.450,P&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睫状体光凝术(CPC)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CPT)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效果及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纳入合并白内障行手术治疗的PACG患者101例(101眼),并根据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CPC组患者接受CPC,共46例(46眼);CPT组接受CPT,共55例(55眼)。两组均以术眼的对侧眼为组内自身对照。收集入院时及术后1 d、4周时术眼眼压,并对入院时及术后4周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术眼及其对侧眼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估和泪河高度(TMH)、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检测,组内对术眼与其对侧眼进行比较,组间对术眼与对侧眼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 d,CPC、CPT两组患者术眼眼压分别为(21.6±3.2)mmHg(1 kPa=7.5 mmHg)和(13.8±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4周,CPC、CPT两组术眼眼压分别为(14.0±2.8)mmHg和(14.4±3.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术后4周CPC组和CPT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术后4周,CPC组术眼与对侧眼OSDI评分为(35.52±11.54)分和 (24.70±9.09)分,TMH为(0.28±0.11)mm和(0.37±0.14)mm,NIBUTf为(7.54±3.32)s和(13.77±4.05)s,NITBUTav为(10.77±3.10)s和 (16.75±3.77)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CPT组术眼与对侧眼OSDI评分为(42.02±10.55)分和22(18,27)分,TMH为(0.17±0.08)mm 和(0.32±0.12)mm,NIBUTf为(5.13±2.00)s和(13.96±4.39)s,NITBUTav为(8.41±2.39)s和 (16.33±4.8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CPC组和CPT组术眼与对侧眼差值的组间比较,OSDI、TMH、NIBUTf、NITBUT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PC与CPT对PACG控制眼压效果相近,但CPC对眼表的损伤更轻,患者术后眼部自觉症状更少。  相似文献   
9.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移植已成为目前治疗小儿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我科自2008年至2011年共收治了53例小儿肝移植患者,其中9例发生了乳糜漏,现将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7±34.5)个月.其中7例术前诊断为“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为肝胆管结石,1例为不知原因的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表达的细胞表面受体,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是整合素信号通路的关键激酶,其与整合素结合进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甚至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目前的研究发现,ILK及其整合素信号通路的活化可以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Smad蛋白(TGF-β/Smad)介导的细胞增生、黏附和迁移,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和纤维化,还能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链蛋白(GSK3β/β-catenin)等信号通路,介导水通道蛋白(AQPs)调节水转运过程,最终导致晶状体内囊泡运输受限,渗透压改变,从而引起白内障.白内障是世界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主要由于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引起的晶状体囊膜损坏,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LK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介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黏附、增生和凋亡,因此深入研究ILK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对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ILK在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