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参附汤联合茯苓四逆汤治疗心阳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Smad同源物3(Smad homolog 3,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心阳亏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汤合茯苓四逆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EF)、每搏输血量(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per stroke, SV)]、心衰因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为心衰病、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6.4%,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9.3%,心功能分级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及脑钠钛、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能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7例,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汤,观察治疗4周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缓解情况、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硝酸甘油用量及改善全身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汤与常规西药合用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患者,同时在安全性方面安全可靠,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探讨心脏神经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更利于阐释心脏神经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首先通过清华大学CNKI医学知识数据库查阅21年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运用描述分析方法统计各变量的频度和构成百分比,总结心脏神经症的中医辨证规律。结果文献研究显示:心脏神经症7个基本证候为:气虚、血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阳虚,其中气虚证最为多见,其次为血虚与阴虚;心脏神经症的证侯要素组合主要有四类:单因素证,双因素证,三因素证及四因素证。其中以四因素证的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和气虚+血虚+痰浊+血瘀最为多见;气虚在证候要素组合中分布最广。结论结合文献研究,气滞、气虚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证素,气滞、气虚、痰浊、血瘀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心是心脏神经症的主要病位,肝、脾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选择7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血压监测仪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昼夜节律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特定microRNA在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血浆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入选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心血管科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的40例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病人,入院后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32例为观察组,未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人血清肌钙蛋白I(cTnI)、B型钠尿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资料,并对两组病人血浆中特定microRNA进行检测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nI及BNP明显升高,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血浆miR-133 aRNA、miR-208 RNA、miR-1 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病人血浆miR-21R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miR-133a、miR-208、miR-1在血瘀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成为预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辅助评估心功能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