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通过化学方法制成动物核性白内障模型,探讨相对能量复合指数(RECP)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关系。方法将5种化学物质注入晶状体,以透过黑白条纹的清晰程度判断晶状体混浊程度并分级。然后将实验眼球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Ⅵ为实验组),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手术后立即取下角膜,作锥蓝-茜素红联合染色标本和扫描电镜标本。结果晶状体内注入甲醛、冰醋酸、无水乙醇、丙酮和苯扎溴铵均能形成晶状体混浊,其中:冰醋酸致晶状体混浊能力最弱,无水乙醇、丙酮次之,甲醛、苯扎溴铵最强。当RECP≤90时,锥蓝-茜素红双重染色和扫描电镜均表明角膜内皮细胞活性好,其形态和细胞联接均无改变。当RECP=120时,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尚正常,但是细胞联结和胞膜部分破坏。当RECP=150时,角膜内皮细胞严重损伤。结论用化学方法制作核性白内障模型供过渡训练使用是可行的。当RECP超过某一数值(>90)时,即与角膜内皮细胞的活性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23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男10例,女11例,总体平均诊断年龄(17.9±9.8)个月。初诊主要表现为白瞳症(猫眼样反光),占57.14%。通过CT或(和)MRI检查21例患者均有球内不规则钙化病灶。根据国际Rb IRC分期21例患者均在C~E期,除2例自动放弃治疗外,其余19例采取VEC标准化疗方案,其中9例在VEC方案治疗后接受玻璃体切割术,4例行眼球摘除术,1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随访近3年其中2例放弃治疗死亡,6例VEC疗程中失访,3例1年内复发,其中2例局部复发,予眼球摘除术,1例局部复发伴有颅内转移,接受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替莫唑胺化疗后颅内转移灶消失。11例目前治疗结束,无病生存。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小,85%以上3岁前发病,白瞳症为其常见首发症状。眼底镜、CT及MRI均可帮助其临床诊断,且CT平扫显示眼球内钙化灶及病理检查有确诊价值。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楠  邵庆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3):368-374

甲状腺相关视神经病变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继发性病变,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色觉受损、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盘水肿或萎缩等。眼科辅助检查表现为视野异常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眶尖拥挤可辅助诊断。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未明,既往研究提出其与视神经压迫、牵拉和缺血有关。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眼眶减压手术、眼眶放射治疗和生物制剂等。本文主要回顾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旋转光栅视觉刺激生理成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旋转光栅刺激引起的视觉皮层生理反应,探索其反应的组成成分。 方法: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对9例健康志愿者以梯度回波基础上加平面回波(GRE-EPI)成像序列法采集旋转光栅引起的视皮层反应数据,SPM99软件进行数据离线后处理。 结果:旋转光栅的各种刺激成分引起不同视觉皮层中枢的兴奋。枕叶中央区域的强烈反应位于初级视觉皮层区,与白光刺激有关;两侧19区的反应与视觉运动功能有关。枕叶中央微弱反应区与形状察觉功能有关。 结论:旋转光栅包含丰富的视觉信息,作为刺激源可兴奋视觉中枢的不同区域。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作为研究视皮层生理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引起的Elschnig珍珠样小体型后发障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47眼Elschnig型后发障进行后囊研磨术,术后随访10~48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占55.3%,影响术后视力主要原因为高度近视所致眼底病变.未发现瞳孔区玻璃体疝、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后囊研磨术是后囊混浊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证是Elschnig珍珠样小体型后发障,尤其对高度近视及无人工晶状体眼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块设计方式,对9例弱视患者与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1.5T磁共振扫描和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组及对照组两单眼间不同的反应水平。结果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tAN=3.47,P〈0.05;tAT=2.57,P〈0.05);正常人双眼间差异无显著性(tAN=1.28,P〉0.1;tNT=-0.02,P〉0.5)。结论弱视患者视皮层视觉运动觉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  梁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49-450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眼位正位率为64%;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62例,占83%;术后有Ⅰ级视功能者40例,占5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旋转光栅视觉刺激生理成分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旋转光栅刺激引起的视觉皮层生理反应,探索其反应的组成成分。方法9例健康志愿者,以旋转光栅、静止光栅和白光为任务状态,静止光栅、白光和黑暗为控制状态,任务设置分为6个步骤;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梯度回波基础上加平面回波(GRE-EPI)成像序列采集数据,SPM99软件进行数据离线后处理,数据采用单样本处理。结果旋转光栅的各种刺激成分引起不同视觉皮层中枢的兴奋。枕叶中央区域的强烈反应位于初级视觉皮层区,平均坐标为13、-98、-2与11、-100、-4,与白光刺激有关。两侧19区的反应位于枕颞交界处的MT区,平均坐标为、46、-72、-2与-44、-74、0,与视觉运动功能有关。枕叶中央微弱的反应区的平均坐标为-12、-98、-6与-16、-96、-6,与形状察觉功能有关。结论在组块设计时,控制状态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旋转光栅刺激可以提供单纯光感觉、视觉运动及形状察觉信息成分。fMRI技术可以作为研究视皮层生理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9.
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临床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42例(45眼)。激光参数:单次脉冲能量0.6~3.8 mJ,击发次数平均42次(16~150次)。结果所有患眼应用Nd∶YAG激光均成功切除人工晶状体前膜。其中32例(33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眼无变化。并发症包括虹膜出血、晶状体表面细小损伤、短暂性眼压升高、前房炎性反应,对术后视力无影响。结论应用Nd∶YAG激光可有效、安全的切除人工晶状体前膜。  相似文献   
10.
崔好好  邵庆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7):1120-1125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一种累及多种眼眶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TAO的治疗主要包括稳定甲状腺功能、抗炎、免疫调节等内科治疗以及缓解眼部症状的手术治疗。A型肉毒毒素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冲动传导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对于TAO患者因眼外肌受累出现的限制性斜视以及因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受累出现的上睑退缩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特别是当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缺乏手术时机及手术意愿时。本文就A型肉毒毒素在TAO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着重总结A型肉毒毒素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和上睑退缩的作用机制、剂量、有效性及可能的并发症,并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于TAO患者出现的眼外肌压迫所致眼压升高、眉间皱纹、干眼等潜在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