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9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情况下角膜基质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受损伤时易发生表型及生理功能的改变,转换为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不同的损伤因子影响角膜细胞的应答反应,决定角膜组织是完全修复还是形成瘢痕组织。角膜基质细胞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活化的角膜基质细胞利于角膜损伤修复,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可致角膜表面混浊,损伤、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角膜受损后修复产生瘢痕,富血小板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化因子在表型转换、瘢痕组织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194-198)  相似文献   
2.
李跃祖  梁刚  李俊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974-1979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基质实际切削量与术前预测量间差别,评估SMILE基质切削的可预测性与精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1/07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SMILE术近视矫正患者113例220眼,术前,术后1、3mo行常规检查,包括视力、非接触式眼压、等值球镜度(SE)、角膜平均曲率、角膜前表面球面系数、Pentacam眼前节分析。随机选取研究对象中102眼于术前及术后3mo运用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术后实际切削量为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的差值,误差量为术前预计切削量与术后实际切削量的差值。观察切削误差大小,并对误差量与术前各生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SMILE术后效果良好,术后1、3mo角膜形态和视力相对稳定。A超角膜厚度测厚仪测量数据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中角膜最薄点数据一致性较好。术前预计切削量101.36±18.91μm,术后1、3mo实际切削量88.89±18.69、84.95±18.64μm比较有差异(F=334.65,P<0.01),术后1、3mo时切削误差量为12.59±9.78、16.50±9.21μm,两者间比较有差异(t=-8.370,P<0.01)。术后1、3mo切削误差量均只与术前SE具有相关性(r=0.299,P<0.01; r=0.305,P<0.01)。术后1、3mo SE与同时间点切削误差量具有相关性(r=-0.275,P<0.01; r=-0.306,P<0.01),随着切削量误差增加,术后等值球镜向负镜度偏移。

结论:SMILE术后角膜基质实际切削量小于术前预测切削量,随着术前屈光度增大,预测切削误差亦增大; 随着误差量增大,术后屈光度逐渐呈负向偏移,但此误差在术后早期并未影响目标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疏风清热方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7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患者30例(60只眼),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15例(30只眼)。中药组予单纯中药治疗,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 d,并随访6个月。记录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93.33%,中药组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VAS评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9,P=0.00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药组(t=88.005,P=0.000)、中药组(t=61.6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中药自拟方协同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可缩短疗程,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角膜基质细胞(CSCs)体外移植兔角膜后的存活时间。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兔CSCs,并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利用慢病毒载体(LV)携带标记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兔C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状态及荧光强度,体外动物实验,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LV-EGFP标记的兔CSCs细胞悬液角膜基质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角膜基质注射,转染后1wk,1mo取材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的CSCs荧光,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果:LV-EGFP转染兔CS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24h后可见少量荧光,96h和110h荧光较强,转染后的CSCs与正常C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转染后1wk,1mo实验组中角膜基质层中可见绿色荧光,对照组中无绿色荧光;石蜡切片1wk实验组见明显上皮细胞增生及角膜轻微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转染后1mo实验组上皮细胞增生减弱,未见角膜层水肿;对照组1wk,1mo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LV-EGFP标记的兔CSCs行体外角膜基质移植,可在角膜中至少存活1mo,且与邻近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王岚  李妍  孙子雯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16-1919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炎之一,其起病急、发展迅速,并且治疗棘手。若未及时治疗,极易形成角膜溃疡,严重时可致盲。为增加有效治疗的手段,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在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其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告泛发性光泽苔藓1例。患者男,20岁,双上肢丘疹5年、泛发全身5个月余。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外阴、阴囊、阴茎等处散布针尖至粟粒大小皮色圆形坚实平顶丘疹,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互不融合。左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乳头变宽,局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呈“抱球状”。非偏振光皮肤镜下可见皮损表面升高、纹理消失,中央圆形凹陷,部分凹陷周围呈放射状结构,形似“朝阳外观”。诊断:泛发性光泽苔藓。予原研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尿素乳膏、维A酸乳膏外用,皮疹好转,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血管瘤常见于青年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病变主要位于视乳头及后极部附近。对于屈光介质清晰的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合并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的患者超声检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具有与其他眼底肿瘤相鉴别的特征。现将我院确诊的脉络膜血管瘤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眼部淀粉样变性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淀粉样变性患者保存石蜡切片,行HE、甲基紫、甲醇刚果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HE光镜下淀粉样蛋白为红染均质无定形,无细胞结构.甲醇刚果红染色后淀粉样蛋白呈砖红色.甲基紫染色淀粉样蛋白呈红色,其他组织呈紫色.结论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淀粉样变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青光眼大鼠视网膜Mü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情况及可能的意义。方法:采用烧灼涡静脉的方法制作大鼠青光眼模型,分别于术后2h;1,3d;1,2,3wk取材,制作视网膜矢状位冰冻切片和视网膜铺片,进行GS/GFAP免疫荧光双标。提取视网膜总蛋白行GFAP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结果:视网膜矢状位切片可见,正常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染色只出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上,而Müller细胞不表达GFAP。制作青光眼模型术后2h,Müller细胞上出现GFAP阳性染色,术后1,3d,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到术后1wk,GFAP在Müller细胞上的表达量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术后3wk,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与以上结果吻合。术后1wk视网膜铺片中清晰可见Müller细胞足板出现GFAP的诱导表达。结论:高眼压时GFAP在Mül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尤其在足板处的强烈表达是Müller细胞对眼压升高产生的一种反应,GFAP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大泡性角膜炎和其他角膜疾病行小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行小植片PKP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420例(431眼).统计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角膜新生血管及免疫排斥的发生率.结後果大泡性角膜炎患者84例行小植片PKP后视力增加54例,减退18例,不变12例;植片新生血管长入9例;植片排斥12例.结论 大泡性角膜炎行小植片PKP后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免疫排斥和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