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眼科学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背景 研究证实,有多种细胞参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中RPE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可能与PVR有关,其主要生物学行为是RPE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已证实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高糖条件下RPE细胞是否发生EMT鲜有报道. 目的 建立体外高糖细胞培养模型,探讨高糖对人RPE的迁移能力及EMT的影响.方法 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对人RPE细胞D407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取6~8代细胞用于实验.依据培养液中血糖浓度的不同将细胞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培养基中葡萄糖终浓度为5.5 mmol/L,高糖培养组葡萄糖终浓度为60.0 mmol/L,用含5.5 mmol/L葡萄糖和甘露醇的DMEM培养基培养细胞作为高渗对照组.采用细胞划痕试验法检测划痕后0、24、48和72 h时3个组RPE细胞的迁移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高糖培养组在培养不同时间点RPE细胞间质化标志物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培养的RPE细胞呈多角形,核仁清晰,排列致密;高糖培养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PE细胞逐渐变大、变长,细胞结构不清,排列紊乱;高渗对照组细胞结构接近正常对照组.划痕试验显示,高糖培养组在划痕后48 h可见细胞迁移,划痕后72 h划痕基本消失,而正常对照组和高渗对照组划痕仍然存在.划痕后各时间点高糖培养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渗对照组,组间和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28.600,P=0.000;F时间=773.270,P=0.000).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培养后48 h、72 h组细胞中ZO-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糖条件下RPE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发生EMT改变,可能参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情况,以及雌二醇对SDF-1的表达及调控作用,研究雌二醇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升高大鼠眼压的方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6h、12h、24 h)视网膜SDF-1表达情况;腹腔注射雌二醇后观察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DF-1表达的影响;并且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研究雌激素受体对雌二醇诱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SDF-1的影响.结果 SDF-1 mRNA和蛋白在缺血-再灌注6h组、缺血-再灌注12h组和缺血-再灌注24 h组表达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并且在缺血-再灌注12h组SDF-1表达达高峰.雌二醇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与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雌二醇+ICI182-780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 Tomey OA-2000、IOL Master700 及 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青岛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 56 例(112眼),分别用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双眼CCT,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 眼的CCT测量结果:A超角膜测厚仪为(542.23±26.88) μm,Tomey OA-2000为(521.75±26.51)μm,IOL Master 700为(519.53±28.15)μm。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37,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 与 A 超角膜测厚仪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其中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的CCT值较Tomey OA-2000厚(20.48±8.16)μm,两者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18.96~22.01 μm;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CCT值较IOL Master 700厚(22.71±10.39)μm,两者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 20.76 ~ 24.65 μ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超角膜测厚仪、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三种仪器测量值均呈高度相关(均为P<0.01)。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测量的CCT值与A超角膜测厚仪相比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测量CCT的结果与A超角膜测厚仪相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其结果存在微小的差异,三者之间不能简单地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4.
毕文娇  吴洁  郭振  刘坤  王瑶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7):1286-1289

目的:研究Pentacam、OCT、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及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可靠性。

方法:选取2018-03/08青岛眼科医院门诊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56例112眼,分别用Pentacam、OCT、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及A超角膜测厚仪(NIDEK US-500)测量CCT,取五组测量值的平均值,将五组测量值与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相关性及一致性。

结果:收集的112眼的CCT测量值为:Pentacam(530.17±25.08)μm、OCT(519.79±26.90)μm、Tomey OA-2000(521.75±26.51)μm、IOL Master 700(519.53±28.15)μm、A超(542.23±26.88)μm,五组测量值的平均值为(526.69±26.08)μm。均方根误差(RMSE)和希尔不等式系数(TIC)结果均显示:Pentacam与Tomey OA-2000与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相对较小,即两种方法测量值与平均值最接近,其次为OCT、IOL Master 700、A超。典型相关性分析计算结果:Pentacam、OCT、Tomey OA-2000、IOL Master 700及A超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与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ρ=0.957、0.950、0.953、0.930、0.949。相关系数结果表明Pentacam、Tomey OA-2000与平均值的相关性最好,其余三种依次为OCT、A超、IOL Master 700。Bland-altman分析结果:五组测量值与平均值一致性均良好,Pentacam及Tomey OA-2000的CCT测量值与平均值的一致性程度最高。

结论:五种仪器中Pentacam与Tomey OA-2000测量CCT的值与平均值最接近,其相关性及一致性最好,二者的测量方式较A超更为客观、安全,可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 1-磷酸鞘氨醇(S1P)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节,如细胞增生、迁移、分化、凋亡等.缺氧不仅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关键始发因素,也是许多眼部疾病的病理基础,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也参与缺氧后新生血管的形成,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从而揭示S1P在CNV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并进行传代,3~5代的RPE细胞分为6个组,空白对照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缺氧组细胞用200.00 μmol/L CoCl2培养细胞2h,不同浓度S1P干预组(0.01、0.10、1.00、10.00 μmol/L)用200.00 μmol/L CoCl2培养细胞2h后加入相应浓度的S1P,采用WST-1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采用Hoechst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可见细胞质内的色素颗粒.WST-1试剂盒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增生值(A值)为0.91 ±0.08,缺氧组为0.37±0.09,0.01、0.10、1.00和10.00 μmol/L S1P组分别为0.46±0.08、0.52±0.09、0.61 ±0.06和0.70±0.10,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04,P=0.000),不同浓度S1P组A值均明显高于缺氧组,且随S1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浓度的S1P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缺氧组.Hoechst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RPE形态正常,可见少数凋亡细胞;缺氧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呈淡蓝色,染色质浓缩;S1P干预后凋亡细胞数较缺氧组减少,随着S1P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逐渐减少.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1.21±0.08)%,缺氧组为(8.99±0.09)%,0.01、0.10、1.00和10.00 μmol/L S1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60±0.08)%、(5.95±0.09)%、(4.81±0.06)%和(3.96±0.10)%,6个组间细胞凋亡率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70,P=0.000),与缺氧组比较,各S1P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S1P的浓度升高其凋亡率逐渐降低.结论 缺氧条件下S1P对人RPE细胞的增生有促进作用,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建立高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模型,观察高糖条件下RPE细胞神经钙黏连蛋白(N-cadherin)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的表达变化,探讨高糖对RPE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RPE细胞,以60mmol/L的葡萄糖建立高糖模型,实验分对照组(5.5mmol/L的葡萄糖)和高糖24,48,72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RPE细胞N-cadherin和fibronectin的表达。

结果:高糖组RPE细胞出现排列紊乱,胞体变长变大,高糖72h组最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PE细胞N-cadherin表达呈下降趋势; 而fibronectin表达出现并呈升高趋势。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PE细胞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在24h时出现下降,72h时降低最明显(F=12.252,P=0.000),24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及72h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PE细胞fibronectin mRNA表达水平在24h时出现升高,72h时升高最明显(F=50.543,P=0.000),24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h及72h组fibronect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

结论:高糖条件下RPE细胞上皮标记物N-cadherin表达下调,间质标记物fibronectin表达出现,发生EMT改变,这一现象为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嘉璠  吴洁  刘坤  毕文娇  崔嵬 《眼科新进展》2020,(12):1174-1179
目的 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光密度(corneal density,CD)的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TPRK组(72眼)和FS-LASIK组(42眼)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眼轴长度,同时使用Pentacam进行角膜厚度测量及CD分析。对手术前后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之间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眼轴差与角膜消融厚度间差值)与C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TPRK组及FS-LASIK组手术前后眼轴差分别为(0.09±0.04)mm、(0.11±0.05)mm,角膜消融厚度分别为(0.09±0.02)mm、(0.09±0.03)mm,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r=0.486、0.494,均为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34、1.995,均为P>0.05),Bland-Altman 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好。TPRK组角膜前层(120 μm)及全层的CD术后低于术前,中间层及后层(60 μm)的CD术后高于术前。FS-LASIK组眼轴测量偏差仅与0~2 mm前层的CD中等相关(r=0.356,P<0.05)。结论 TPRK及FS-LASIK术后患者眼轴长度均较术前短,二者差值与角膜消融厚度相符。TPRK及FS-LASIK术后3个月CD略有降低,但IOL Master眼轴测量偏差与CD的变化基本不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