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随访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1年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探讨戴镜前后及2组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取-1.00~-6.00 D的25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1年期间的眼轴,黄斑中心凹及鼻侧、颞侧脉络膜厚度(应用EDI-SD OCT)。结果治疗1年后,试验组患者的眼轴增加明显缓于对照组(低度近视组t=19.071,P<0.001;中度近视组t=19.457,P<0.001);试验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脉络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有增厚(P<0.001),低度近视组在戴镜1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1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而中度近视组在戴镜3个月内脉络膜增厚最为明显(P<0.05),3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P>0.05)。颞侧脉络膜厚度厚于鼻侧。1年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长变慢,早期脉络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1~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付敏  喻谦  庄永春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197-1200
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 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常规后光学区直径(6mm-BOZD)相比,减小后光学区直径(5mm-BOZD)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矫治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6-04/2019-01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均取右眼数据),球镜度为-1.00~-5.00D,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配戴5mm-BOZD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患者配戴6mm-BOZD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a期间的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SE)、相对周边屈光度(RPR)、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近视力(NVA)、应用Efron分级记录眼前节情况、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补偿眼压(IOPcc)、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及高阶像差(RMSh)。

结果:治疗1a后,试验组患者的AL增加0.05±0.05mm,对照组增加0.15±0.05mm(t=-8.949,P<0.001); 试验组患者SE增加-0.18±0.27D,对照组增加-0.42±0.35D(t=3.609,P=0.001); 两组患者在N30°、N20°、T30°位点RPR的变化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BCVA、NVA、Efron分级、CH、CRF、IOPcc、NIKBUTav、RMSh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减小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在观察期内能安全并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近视。  相似文献   

4.
对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常规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而手术风险又相对偏大,并发症多。我们分析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进行的玻璃体水囊抽吸合并小梁切除术治疗的17例(17眼),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5 ~12岁高度近视患儿5 a的近视进展情况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我院就诊的5 ~12岁高度近视患儿每6个月~1 a随访一次,每例入选患儿在初次检查及每次随访中均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眼底检查及眼轴测量等.结果 52例患儿每年近视进展(-0.66±0.43)D,其中双眼近视进展者32例(61.5%),单眼近视进展者4例(7.7%),双眼近视平稳者16例(30.8%).初始近视度数-6.0~-9.0D组、-9.0~-12.0D组和>-12.0 D组患儿近视进展比例分别为86.4%、68.8%和42.9%,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组和无高度近视家族史组近视进展比例分别为88.2%和6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间近视进展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1例(78.8%)患儿随访终末双眼BCVA≥0.5,34例(65.4%)≥0.8.初始近视度数-6.0~-9.0D组、-9.0~-12.0 D组和>-12.0 D组患儿随访终末双眼BCVA≥0.5的比例分别为95.5%、75.0%和57.1%,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12岁高度近视患儿每年有较快的度数增长,初始近视度数和高度近视家族史是其危险因素,多数高度近视患儿能保持较理想的BCVA.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眼液治疗角膜外伤后上皮缺损、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角膜外伤后角膜上皮缺损、水肿的门诊患者 78例(78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39只眼)。对照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自觉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3,5,7 d,两组患者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自觉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膜水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可减轻角膜外伤患者的自觉症状,缩短外伤后角膜炎性水肿时间,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4 年1 月-2016 年1 月确诊并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患者112 例(125 眼),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 例(63 眼)和观察组56 例(62 眼),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记录术后裸眼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术后1 d 观察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 周、1 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1 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1 个月两组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硬核白内障临床效果好,能提高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谦  陆士恒 《四川医学》2010,31(6):746-747
目的分析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1月我院对128例(206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后视力和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112例185眼(89.8%),数指/眼前~0.2者16例21眼(10.2%),少数出现角膜水肿、葡萄膜炎和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并发症经处理均消失。结论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前房稳定性好,操作更简单,易于掌握,效果可靠,适合基层单位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翼状胬肉的病因复杂,相关学说众说纷纭.紫外线辐射的病因学说通过流行病学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两个方面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正常细胞凋亡程序的破坏及p53基因突变等有关.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在细胞因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唐文婷  喻谦  田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62-1667
目的探讨类赖氨酰氧化酶1(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与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exfoliation syndrome,XFG)的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关于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与XFG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8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相关资料后,运用Stata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文献,19个研究,包括XFG组病人2422例,健康对照组3 549例,经异质性分析,提示各研究间有一定的异质性(P < 0.1),运用随机效应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之中,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与XFG存在一定易感性(TT vs.TC+CC:OR=3.87,95%CI=2.83~5.29,P < 0.01)。对总体数据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与XFG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性(TT vs.TC+CC:OR=1.74,95%CI=0.58~5.17,P>0.05);在高加索人群中,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可增加XFG的易感性(TT vs.TC+CC:OR=4.25,95%CI=3.07~5.88,P < 0.01)。结论LOXL1基因rs2165241位点多态性与XFG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T可能与会增高患XFG的风险,特别是在高加索人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