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和各地区的献血政策规定了献血人员相应免费权利,促进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由于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相关血费返还实施细则,所以存在各省市血费返还政策不一致的情况.本文回顾性调查了河北省各地区无偿献血后血费返还流程和免费用血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河北省异地直接报销血费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调查河北省12家采供血机构返血情况、献血人群结构,及全省采供血信息网络应用情况,分析异地直接报销血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河北省各地市献血人群中,学生、部队官兵、外来务工等外地人员献血约占36.3%,这些都是异地报销血费的潜在人员。利用河北省采供血信息网络平台及相关数据库技术可实现采供血机构、医院或行政部门直接报销血费。结论异地血费报销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异地献血后用血直接报销问题,简化报销程序和审核机制,最大限度为献血者提供方便,提升献血服务。改进无偿献血宣传方式,对保留献血者、招回献血者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HIV耐药毒株的流行影响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效果,降低了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抑制率并导致HIV的二代传播。HIV感染者尚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服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治疗失败,可能会出现HIV耐药毒株,导致HIV耐药在我国未治疗人群中产生并传播。本文就我国治疗前HIV耐药毒株流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 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下载广西2004—2019年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根据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趋势性分析采用Cox-Stuart检验,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HAZ(height-for-age Z-score)≥-2和WAZ(weight-for-age Z-score)≥-2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的HAZ中位数分别为-2.47、-2.14、-1.94、-1.55、-1.23,WAZ中位数分别为-1.85、-1.40、-1.30、-1.21、-1.09。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和WAZ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HAZ≥-2的比例分别为38.1%、46.5%、51.6%、66.8%和74.6%,WAZ≥-2的比例分别为57.1%、76.9%、81.1%、85.8%和89.2%。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2和WAZ≥-2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HAZ≥-2的关联性因素有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3~7岁(aOR=0.71,95%CI:0.53~0.94)、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7岁(aOR=0.66,95%CI:0.47~0.9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0.64,95%CI:0.47~0.8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74,95%CI:0.56~0.97)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与WAZ≥-2的关联性因素有男性(aOR=0.72,95%CI:0.53~0.9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63,95%CI:0.45~0.86)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改善了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但治疗后第10年仍有较大比例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父母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并合理指导儿童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ART)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ART信息系统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04-2019年初始ART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0/100人年和0.77/100人年。初始治疗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90/100人年和1.67/100人年。初始ART后第1、2、5、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4%、95.80%、93.68%、91.5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HR=2.00,95%CI:1.17~3.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个/μl(aHR=2.79,95%CI:1.54~5.06)、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aHR=2.38,95%CI:1.32~4.26)、基线血红蛋白<80 g/L(aHR=2.47,95%CI:1.24~4.92)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5.05,95%CI:1.15~22.12)是儿童HIV感染者死亡的关联性因素;女性(aHR=2.23,95%CI:1.22~4.07)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2.02,95%CI:1.07~3.79)是儿童HIV感染者脱失的关联性因素。结论 广西儿童HIV感染者ART效果较好,但初始ART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及其父母的宣传教育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现代先进技术,使全省乃至全国采血、供血、临床输血形成一个全封闭的整体网络管理系统,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主管部门随时提供快捷、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