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比格犬血浆中TBI-166的LC-MS/MS测定方法,研究比格犬口服TBI-166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生物利用度。方法比格犬血浆样品中加入TBI-166和内标普萘洛尔后经乙腈沉淀蛋白。 HPLC分离采用Symmetry C8(2.1 mm×50 mm,3.5μm)柱,流动相为含0.1%甲酸的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检测m/z 590→478(TBI-166)和m/z 260→183(普萘洛尔,内标)。应用上述LC-MS/MS方法测定比格犬口服TBI-166(3 mg/kg)和静脉注射(0.5 mg/kg)后的血浆药物浓度,用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比格犬血浆中TBI-166在2~1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10%、回收率>98.6%、无明显基质效应且血浆样品稳定性好。雌雄比格犬口服TBI-166(3mg/kg)后血药浓度分别于(4.4±3.5)和(1.4±0.5)h达峰,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22.0±34.6)和(65.4±2.3)ng/ml,AUC(0-t)为(2615.1±1524.4)和(897.2±318.6)h·μg/L。雌雄比格犬静注TBI-166(0.5mg/kg)后t1/2z为(112.9±25.3)和(69.6±35.3)h、CL为(0.3±0.1)和(0.2±0.1)L/(h·kg)、AUC(0-t)为(3222.4±1656.2)和(1798.0±729.2)h·μg/L。雌雄比格犬口服TBI-166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5%和8.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比格犬血浆中TBI-166的LC-MS/MS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简便、灵敏。比格犬口服TBI-166后体内消除较慢,具有一定性别差异,生物利用度为8.3%~13.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在硅沉着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从细胞自噬角度探讨硅沉着病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25):对照组和硅沉着病模型组,每组再分5个时相组。采用非暴露气管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50g/L)建立大鼠硅沉着病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及28 d分批处死5只大鼠,进行原位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纯化和富集后用于后续研究。HE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LC-3、Beclin-1的表达及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部分细胞内可见硅沉着吞噬颗粒,电镜下可见自噬体形成;模型组LC-3、Beclin-1在各时间点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多(P0.05),1 d即开始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至14 d时达高峰(P0.05),28d时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的表达。结论在硅沉着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有自噬的激活,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参与了大鼠硅沉着病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阴道非脱垂子宫肌瘤(多发)剔除术改良方法。方法:子宫肌瘤(多发)患者60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止血及子宫创口缝合方法改良术式,对照组30例子宫肌瘤行经阴传统术式。结果:6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无邻近脏器损伤。在手术时间上,改良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阴式手术时间分别为(80.5±10.5)min及(85.8±15.7)min(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9.3±10.5)ml及(138.5±20.3)ml(P<0.05)。两种方法在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排气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二者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9.3±8.5)ml及(98.5±20.3)ml(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经阴道非脱垂子宫肌瘤(多发)剔除术改良方法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冷冻诊断技术由PieterdeRiemer于1818年首创,借助低温使手术中的新鲜标本快速冷冻,达到一定的硬度后进行切片。冷冻切片是病理科最常用制片方法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一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手术医师的青睐,尤其是肿瘤专科医院需要术中病理诊断以决定手术方式的病例逐年增加。在这一技术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通过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进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系RLE-6TN细胞,用5μg/L的TGF-β1诱导分化,并分为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刺激组、BMSCs干预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RLE-6TN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定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cad、α-SMA、p-Smad3、Snail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TGF-β1的诱导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逐渐向肌成纤维细胞发生形态改变,由上皮细胞的鹅卵石状变成间充质细胞的梭形或纺锤形,且伴随着上皮标志物E-cad表达降低,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α-SMA表达上调;给予BMSCs干预后,间充质化有所抑制,表现于细胞形态趋于上皮型,且上皮标志物E-cad表达上调,间质标志物α-SMA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刺激组p-Smad3、Snail1蛋白表达上调。给予BMSCs干预后p-Smad3、Snail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BMSCs可能通过阻断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从而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反复流产子宫内膜DBA结合特性与外周血激素水平相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反复流产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化S-P法,以双花藕豆凝集素为探针,研究28例无明显原因反复流产者分泌期子宫内膜糖复合物变化的同时,放免法检测血雌二醇,孕酮、、泌乳素、睾酮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阴道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取经阴道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吊带固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评分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A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复幼合剂对乳房早发育患儿的减重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规律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的乳房早发育的女童202例,根据有无应用复幼合剂分治疗组114例(用药超过6个月),对照组88例(未用药)。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格[包括体重、体重标准差评分(SDS)、身高、体重指数(BMI)、BMI SDS]及性发育指标[包括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子宫长径及卵巢容积]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个月时,患儿体重SDS、BMI SDS均降低(P<0.05);用药3~6个月期间治疗组患儿体重、BMI控制程度,较用药前3个月减缓(P<0.05);治疗3个月时,对照组患儿LH、FSH、子宫长径逐渐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儿FSH、E2、卵巢容积降低(P<0.05),对照组患儿LH、FSH、E2、子宫长径、卵巢容积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患儿体重、体重SDS、BMI、BMI SDS增长程度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研究提示,外周血白细胞发生Y染色体嵌合缺失(mosaic loss of chromosome Y,mLOY)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等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mLOY是男性特有的遗传变异因素,高龄、吸烟、空气污染等可能是mLOY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研究发现了不少与mLOY相关的基因位点。基础研究和基于人类基因数据库的分析提示mLOY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预后有不良影响,其可能机制有“免疫监控”假说和“共同土壤”假说。目前针对mLOY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微阵列测序数据或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其中前者的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领域。方法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SCI-EXPANDED)中检索2017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文献中发文国家、机构、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第一作者、期刊的共被引网络;参考文献的聚类结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及其聚类结果,并使用可视化图谱呈现结果。结果 共纳入353篇文献。中国发文144篇,居全球首位,但仅与5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首都医科大学是发文最多的机构,共20篇。国际卒中遗传学联盟成员在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中占据6位,是发文的主力军并形成了主要的合作团簇。研究方法多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孟德尔随机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探究卒中预后与其他复杂疾病的共同遗传通路、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遗传变异,以及炎症机制在预后中的影响。结论 ICVD预后的基因组学研究热度逐年上升,已形成多个研究热点,主要探索相关潜在机制来推动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