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淋巴造影(MR-LG)显影兔VX2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方法 将7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建立兔VX2乳腺癌(肿瘤组)及炎性(炎症组)实验动物模型,并对其行MR-LG检查,检查后进行淋巴结清扫术。记录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其显像的因素。结果 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7.33%(73/75);MR-LG对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5.94%(11/69)和75.36%(52/69),其在肿瘤组与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内乳SLN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体质量,肿瘤生长时间,肿瘤长径,腋窝SLN数目、大小及阳性数目,内乳淋巴管显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乳淋巴管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肿瘤大小及腋窝SLN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LG检出内乳SLN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76.81%(53/69)、39.13%(9/23)、95.65%(44/46)、60.86%(14/23)和4.35%(2/46)。结论 MR-LG可有效显像兔VX2乳腺癌模型内乳SLN及淋巴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纯种雌性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建立兔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转移组)与炎性淋巴结动物模型(炎症组)。于建模后第4周末对实验兔行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扫描,扫描完成后摘取腋窝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并与CT图像逐一对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和灌注参数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单一参数和联合参数诊断实验兔腋窝淋巴结性质的效能。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动静脉期碘浓度(IC)、标准化碘基值(NIC)和40~70 keV间的能谱曲线斜率(λ)均高于炎症组(P均<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佳联合参数(BF+动脉期λ+静脉期λ)的AUC为0.942,以0.65为临界值,其诊断实验兔腋窝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68%、95.92%、92.91%和82.70%。结论 一站式CT能谱灌注成像定量参数鉴别兔腋窝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较好,联合参数(BF+动脉期λ+静脉期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锝99标记硫胶体(99Tcm-SC) SPECT与CT淋巴管造影(CT lymphography, CT-LG)同机融合显像兔VX2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价值。方法取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行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显示腋窝SLN,且与常规腋窝SLN活检和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20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5%(19/20),均顺利完成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19只实验兔CT-LG检查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图像上均清楚显示SLN及其引流淋巴管的百分比为78.9% (15/19)和73.7% (14/19),显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LG检出腋窝SLN16枚,n-SLN7枚,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出SLN20枚,n-SLN12枚;SLNB手术共21枚SLN,17枚n-SLN,三种方法检出腋窝淋巴结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7, P=0.454)。结论 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可有效检出和准确定位腋窝SLN,可为临床准确识别及定位SLN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1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灶均位于咽旁茎突前间隙,所有病变均为单发,体积较大,病灶最长径为3~7cm,12例来源于腮腺深叶,5例来源于迷走的涎腺组织,病变增强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15例(15/17)静脉期呈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咽旁间隙的多形性腺瘤诊断需依靠病变所在位置、茎突的移位情况及强化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lash CT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IRIS)技术对改善超重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体质量指数(BMI)为25~30kg/m2的患者行Flash CT检查,按扫描管电压随机化分成A(120kV)、B(100kV)两组,对B组图像经IRIS重建获得数据作为C组。测量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腔内CT值、噪声(SD),并计算SNR、CNR,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4,P<0.05);3组血管腔强化CT值、噪声、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血管腔内CT值B、C两组高于A组;B组噪声最大,CNR最低;C组SNR最高。A、C组ED分别为(8.6±1.3)mSv和(3.5±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1,P<0.05)。结论对于超重患者运用低管电压结合IRIS技术进行Flash CT冠状动脉检查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以提高乳腺X线摄影技术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06-10-12间200例经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资料,评价摄影体位、投照技术、机械设备等因素对图像各方面质量的影响.结果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一级片93.5%(187/200),二级片4.5%(9/200),三级片2%(4/200).在二级片、三级片中,摄影体位不标准4例(2%),压迫不完全2例(1%),异物伪影1例(0.5%),被检查者身体伪影2例(1%),影像板伪影2例(1%),设备校正不良1例(0.5%)以及照片保存不当1例(0.5%).结论 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医技人员的投照及操作技术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被检者和机械设备等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PT)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27例(28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患者MRI表现,并与病理学分级结果相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PT病灶的大小、MRI表现异同及其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相关性.结果 (1)28个PT病灶中,病理学分级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者分别为4(14.3%)、15(53.6%)和9(32.1%)个.(2)恶性、交界性和良性PT病灶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6.4±3.9)、(5.7±2.2)和(4.8±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7.541,P=0.000),其中良性和恶性病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3)与病理学分级对照,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PT病灶中,T2WI上有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13和13个,无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2和6个;增强后有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3、3和6个,无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1、12和3个;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持续型者分别为2、11和1个,平台型者分别为1、2和3个,廓清型者分别为1、2和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34、6.765和9.296,P值均<0.05).(4)将BI-RADS 4a作为可疑恶性病灶,MRI检出病变的准确率为96.4%( 27/28),且BI-RADS分级与乳腺PT的恶性程度呈低度相关(r=0.382,P=0.045).结论 乳腺P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大小及MRI的一些特殊征象与其病理学分级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G1/G2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寻找同时与G1/G2 pNENs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NEN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等对pNENs不同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PTMC病灶,其钙化形式表现不同;与N-PTC比较,乳头状壁结节,增强后强化相对不明显,以及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在PTC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