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双极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27例经皮肝穿刺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术(胆管射频消融组),18例行单纯内支架置入术(单纯胆管支架组)。观察手术安全性、并发症及近期疗效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通畅率及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胆管射频消融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58.6 min(42.0~70.0 min),较单纯胆管支架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5.0 min(35.0~60.0 min)有所增加(P=0.003)。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患者的胆管感染、腹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个月胆管射频消融组胆管支架通畅率为100%(8/8),单纯胆管支架组为50%(7/14),P=0.022;6个月时分别为100%(6/6)和0,两组比较,P=0.036。胆管支架中位通畅时间,胆管射频消融组为189 d(Q1,92 d;Q3,279 d),单纯胆管支架组为87 d(Q1,82 d;Q3,161 d),两组比较,P=0.001。在治疗后6个月,胆管射频消融组生存率为66.7%(6/9),单纯胆管支架组为11.1%(2/18),两组比较,P=0.006。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3.3%(3/9)和0,两组比较,P=0.029。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胆管射频消融组189 d(Q1,100 d;Q3,279 d),单纯胆管支架组118 d(Q1,96 d;Q3,171 d),两组比较,P=0.028。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可行,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支架置入术,可延长支架的通畅期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注入VX2肝癌瘤粒或瘤条,构建不同类型兔门静脉癌栓(PVTT)模型.方法 剖腹后直视下穿刺肠系膜上静脉,在兔门静脉主干近端置入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套管.20只健康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n=10)注入0.1~0.2 cm瘤粒,B组(n=10)注入0.1 cru×1.5~2.0 cm瘤条.术后1周,DSA造影观察癌栓生长情况,处死后作病理学观察.结果 两组实验兔均成功完成门静脉插管,瘤株接种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周造影显示,A组8只兔见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2只兔见门静脉主干癌栓,10只兔均见肝内弥漫散在的多发转移灶;B组10只兔均见门静脉主干癌栓,肝实质内未见弥漫性转移灶.结论 采用介入技术将不同大小的VX2肿瘤瘤粒或瘤条种植于兔门静脉内,能形成伴有或不伴有肝内弥漫性转移灶的门静脉主干或一级以上分支癌栓模型.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发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都很高,且显著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并可增加其病死率.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识别其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笔者拟就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1例MYSM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骨髓衰竭综合征4型患儿临床表现及全外显子检测结果,同时报道其家系全外显子检测结果,为早期诊断此类骨髓衰竭综合征提供典型案例。方法报道1例1月龄骨髓衰竭综合征4型患儿临床诊断过程,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使用BWA、GATK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注释分析。结果本例1月龄骨髓衰竭综合征4型患儿,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多指畸形,影像学示非特异性脑白质改变及囊肿,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示CD3-CD19+B细胞降低。通过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检测,鉴定患儿携带分别遗传自父母的MYSM1基因复合杂合性变异NM001085487.2:c.1607c.1611delAAGAG和c.1432C>T。家系验证证实先证者父亲携带的c.1432C>T突变来源于先证者祖父,先证者母亲携带的c.1607c.1611delAAGAG突变来自于先证者外祖父,其他家系成员均不携带突变。结论本研究新发现MYSM1致病性变异c.1607c.1611delAAGAG,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例为BMFS4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典型案例,并扩展了MYSM1基因致病性变异谱和表型谱。  相似文献   
6.
7.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介入放射科的常见疾病,本病治疗目的是尽快恢复血流,减少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及预防DVT的再发生.传统的治疗手段有单纯抗凝、系统溶栓及手术取栓,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都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9.
肿瘤相关血栓形成(CAT)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肿瘤患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肿瘤类型、分期、肿瘤衍生因子和遗传因素及抗肿瘤治疗均可增加CAT的风险。正确识别和治疗高风险CAT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目前指南建议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CAT长期抗凝治疗的首选,但长期使用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已成为CAT腔内治疗新的研究热点,已发表的数据较少,主要是个案报道和小样本研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新和改进CAT风险评估和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灌注模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脉冲注射;B组:22例,采用连续泵入;C组:22例,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24 h内以相同剂量尿激酶连续溶栓72 h,期间采用血管造影监测血栓溶解情况,观察不同溶栓灌注模式对溶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63.64%和77.27%;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0.00±22.10)%、(67.50±16.40)%和(92.30±15.8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57.80±18.70)%、(55.60±19.30)%和(70.20±19.80)%。C组溶栓总有效率、肢体消肿率和静脉通畅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1),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的溶栓灌注模式进行CDT可作为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首选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