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13例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6~78(54.08±13.91)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根据X线和CT评估骨折复位以及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Rockwood胸锁关节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77±4.6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9~13(11.00±1.75) d,骨性愈合时间3~4(3.65±0.46)个月。手术时间50~76(54.08±13.91) min,术中出血量20~56(46.08±11.15) ml,住院时间6~14(8.31±2.32) d。术后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83±11.26)分;Rockwood评分(13.70±1.85)分,其中优11例,良1例,可1例。结论: 采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患者功能恢复优良,是治疗锁骨近端骨折伴胸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交锁髓内钉主要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疗。特别是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绝大多数病例疗效满意,但少数病例有并发症,有时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造成手术失败。1998~2003年,我院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患者134例,发生各种并发症12例。现结合其临床资料,探讨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六西格玛方法减少病人会诊等待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是台州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床位1100张,实际住院人数达1300人/天,平均住院日为13天。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目前加床多、住院难的问题迫在眉睫。住院病人中,因患二种以上慢性病需要他科会诊的病人每日可达50人次,经初步调研统计,我院目前部分病人等待会诊时间超过10小时,延误了及时诊疗,严重影响了病人满意度。通过开展六西格玛项目,从优化工作流程出发,持续不断地改进,大大改善了会诊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uller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治疗13例膝关节后外侧损伤,7例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伴有前后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伴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其中5例为陈旧损伤。先关节镜下重建交叉韧带,采用髂胫束前侧约10mm宽腱束经胫骨骨隧道至后侧胭肌腱通道,与胭肌腱平行返回胭肌腱上止点,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胭肌腱。采用股二头肌腱前1/3腱束及挤压螺钉固定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早期进行CPM锻炼及股四头肌锻炼,6-8周扶拐下地。结果: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3个月,无屈伸活动障碍,外旋稳定性和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1年,有2例在屈膝30。位存在内翻I度松弛。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77~94分,平均86分。结论:Miiller法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临床操作简便,不受重建材料限制,重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右膝疼痛2年,劳累后肿痛1周,加重伴膝关节活动受限3d入住威海卫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右膝关节疼痛症状,劳累及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减轻,并逐渐出现右膝屈曲困难,未予治疗,1周前劳累后又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并伴有红肿,3d前疼痛明显加重,轻微活动即感明显疼痛,来该院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依从性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骨科住院保守治疗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42)和护理干预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规保守治疗。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腰背肌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护理干预组的总依从性率为95.2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0.95%)(X2=4.09,P〈0.05);护理干预组的腰背肌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86%,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6.19%)(x。=4.46,P〈0.05);护理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1%,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66.67%)(x。=8.05,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腰背肌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严重外伤后下垂型踝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 方法 临床治疗因小腿严重外伤治疗后有下垂型踝关节僵硬7 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内侧松解后切口创面覆盖,及单臂T形外固定支架维持矫形角度。 结果 7 例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 6 个月~2 年,矫形从术前跖屈平均(43. 5±5. 1)°,到平均背屈(15. 4±3 .2)°;活动度从平均(6 4±1 8)°到平均(61. 3±5. 7)°,行走时均无疼痛和不稳感,效果满意。 结论 对小腿严重损伤术后有下垂踝关节僵硬,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结合外固定支架及松解术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2年台州医院择期手术病人的术前待术时间长达100小时(约4天),这一方面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直接造成每个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随之下降。如何缩短医院住院手术病人的术前待术日,降低平均住院日,已成为当务之急。由此,我们选择了骨科的择期手术病人,应用六西格玛的理论和方法,找出缩短术前待术日的几个关键点和主要相关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收到明显效果。我们将有关措施在全院推广,以缩短术前待术日,降低平均住院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林勇  郝军  梁军波 《腹部外科》2007,20(2):112-112
病人:女性,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不适3 d,加重1 d,伴恶心、呕吐"入院.入院体检:腹平坦,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显著,反跳痛( ),余未见异常.妇科及腹部彩色超声示:右下腹液性暗区,右侧附件显示不清,左侧附件及子宫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胸锁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66例,男47例,女19例;年龄21~68岁,平均32.6岁;左侧25例,右侧41例.受伤原因:交通伤40例,压砸伤21例,摔伤5例.根据Allman分型:Ⅲ型31例,Ⅱ型35例;其中胸锁关节前脱位合并锁骨胸骨端骨折4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2 d,平均7.5 d.Rockwood等胸锁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20~48 min,平均33 min;术中出血20~90ml,平均60 ml;术后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及CT扫描示胸锁关节复位满意.6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胸锁关节再脱位和内固定失效.胸锁钩钢板均于术后12个月取出.Rockwood等胸锁关节评分为8~15分,平均为13.2分,其中优50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5%.结论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手术安全,固定可靠,术后能允许肩胛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in treatment of the anterior stern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Methods A new device named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was devised by our team. Between May 2002 and Octorber 2009, 66 patients with sternoclavicular joint anterior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the new device, among whom there were 47 males and 19 females,aged 21-68 years old (average, 32.6 years old). Twenty-one cases were caused by crush injury, 5 cases by falling and 40 cases by traffic accident. Anterior fracture-dislocation was found in 41 cases. According to the Allman system, there were 35 cases of type Ⅱ and 31 cases of type Ⅲ.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serial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Rockwood score were used after the operation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33 min (range, 20-48 min). The mean blood loss was 60 ml (range, 20-90 ml). There were no vascular 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in the patients. All incisions healed smoothly. Th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sternoclavicular joint and the loc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were satisfactory. All the 6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7 months (average, 17 months). There was 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redislocation or other complications. The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was remove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mean Rockwood's score was 13.2 (8 to 15). There were excellent in 50cases, good in 15 cases, and fair in 1 case. Conclusion The sternoclavicular hook plate is a new, safe and liable technique for sternoclavicular fracture-dislocation. This new technique is helpful for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