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2.
口底多间隙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1—2008年诊治的口底多问隙感染患者资料30例,分析病情特点、治疗方案。结果30例患者中,有5例为腐败坏死性口底多间隙感染,其余25例为化脓性口底多间隙感染;25例为牙源性感染,4例腺源性感染均为儿童,1例为医源性感染,无血源性感染;30例患者的脓液、血液标本经送检细菌培养,15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培养出链球菌。治疗方面,先给予头孢他啶联合甲硝唑或替硝唑,酌情使用激素,然后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尽早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注意全身营养支持,局部及时切开引流,注意防治呼吸困难等并发症。28例痊愈,2例因并发症而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口底多间隙感染全身症状重,易出现并发症,病情进展快,需积极进行合理的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尽快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锁乳突肌瓣即刻转移修复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常规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及肿瘤切除,即刻转移胸锁乳突肌瓣覆盖固定于腮腺缺损区,关闭手术创口。结果:10例病例术后均无感染或肌瓣坏死,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12个月无明显局部凹陷畸形,仅1例发生Frey综合征,颈部运动正常。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瓣即刻修复腮腺部分或全叶缺损,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髁状突矢状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住的45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将采用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用传统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患者设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手术有效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手术有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1%)低于对照组(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钛合金拉力螺钉治疗髁状突矢状骨折疗效显著,且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科32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n=16)和对照组(采用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n=1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骨质增生厚度、囊肿体积缩小程度、并发症及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39),出血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6个月复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质增生明显增厚(P<0.001),囊肿体积明显缩小(P<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P<0.001),但两组治愈率(12.50%比18.75%)及复发率(6.25%比12.5%)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颌骨囊肿刮治术相比,开窗减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骨质增生、有效缩小囊肿体积及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对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ZMC)骨折患者术后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ZMC骨折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3)。观察组:给予局部入路复位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复位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的VAS评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1周一次性骨折复位成功率,术后3个月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1d、术后3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及术后3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一次手术复位成功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手术满意率53.49%,低于观察组的72.73%(P<0.05)。结论:头皮冠状入路与局部入路均能治疗ZMC骨折。头皮冠状切口入路法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更好,但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局部入路法简单、安全、快捷,且适用于对头面部美观要求较高及长时间手术耐受性差的ZMC骨折患者,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钛钉颌间固定结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法与钛板内固定联合钛钉颌间牵引法对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n=51)行钛钉颌间固定结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治疗,对照组(n=51)采用钛板内固定联合钛钉颌间牵引法治疗。评估患者术后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口腔卫生,包括社区牙周治疗量表指数(CPI)、牙龈指数(GI)及软垢指数(DI),分析患者的咀嚼、口腔功能,评估患者的颌面部情况,统计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其发生率进行计算。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38%)与对照组(94.2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CPITN、GI、DI指数升高,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咀嚼、开口功能及颌面部情况评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62%)低于对照组(25.49%),P<0.05。结论:钛钉颌间固定结合弹力帽辅助固定法用于下颌骨骨折治疗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