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李佳凡  吴金菊  赵存喜 《安徽医药》2018,39(9):1149-1154
目的 调查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信行及其临床诊断能力并分析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929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基本特征对食源性疾病认知及其临床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 社区医务人员知识、态度、行为和临床情景模拟诊断的得分分别是(8.38±2.92)、(7.18±1.64)、(9.51±3.41)、(5.49±2.54)分。多因素分析表明科室是食源性疾病知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 0.05),是否参加培训是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有待加强,培训应区别不同科室有针对性开展。  相似文献   
2.
李佳凡  吴金菊  赵存喜 《安徽医学》2018,39(9):1149-1154
目的 调查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知信行及其临床诊断能力并分析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929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基本特征对食源性疾病认知及其临床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 社区医务人员知识、态度、行为和临床情景模拟诊断的得分分别是(8.38±2.92)、(7.18±1.64)、(9.51±3.41)、(5.49±2.54)分。多因素分析表明科室是食源性疾病知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 0.05),是否参加培训是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有待加强,培训应区别不同科室有针对性开展。  相似文献   
3.
陈利帮  李李  阮亮  雷红  胡爽  李毅  李佳凡  王癑 《安徽医学》2014,(10):1449-1452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饮水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在学生中开展健康饮水知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中专、大专共计537名学生,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饮水相关知识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仅有9.9%的学生知道每日最少饮水量为1 200 mL;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仅有26.1%的学生知道饮水不足会引起认知功能发生改变;44.9%的学生认为感到口渴时才饮水最利于健康;对于一次饮水量200 mL为宜,调查对象的知晓率为50.1%。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健康饮水知识的知晓率,男生低于女生、中专生低于大专生、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结论调查对象饮水知识不全面,需采取适宜措施,有针对性开展健康饮水知识教育,提高其健康饮水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安徽省合肥市哨点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诊断能力与其知信行(KAP)的相关性。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合肥市哨点医院18所,通过问卷调查食源性疾病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678人,并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工龄1年、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无职称的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KAP得分较低,与组内其他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诊断中,工龄1~5年得分(6.50±2.39)低于工龄1年(7.55±2.00)、6~10年(7.01±2.39)和11~20年(7.09±1.90)(P0.05);检验方法选择和疾病报告中,本科组得分(9.39±1.17)高于硕士及以上人员(8.91±1.69)(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因诊断、检验方法选择、疾病报告与食源性疾病KAP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食源性疾病KAP得分受医院等级、工龄、文化程度和职称的影响(P0.05);病因诊断和检验方法选择均受医院等级的影响(P0.05),疾病报告受工龄、文化程度和职称的影响(P0.05)。结论合肥市哨点医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普遍知晓,但认知程度和诊断报告有待加强,应针对性开展相关培训,提高主动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对某市部分超市即食食品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进行检测,了解保质期前后微生物指标的变化,指导消费者健康饮食.②方法 随机抽取超市的部分即食食品对其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检测,利用平板计数、MPN表分别报告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MPN值.③结果 所检测的食品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尤其是豆奶制品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严重超出国家标准.保质期前后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增殖明显.④结论 所检测食品细菌状况较差,提示消费者应该认识到食品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了解合肥市在校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科学认知转基因食品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4所高校1 6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平均年龄为(22.5±2.2)岁.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在校学生转基因技术认知平均得分为6.1分,但缺乏系统性.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信息来源主要为互联网(76.05%)、电视(55.67%)和报刊杂志(35.47%),专业书籍较少(24.82%).支持转基因食品者仅为16.87%,其中不同年龄、户籍所在地、家庭经济收入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85,22.371,20.338,P值均<0.05);84.98%的大学生认为转基因食品需要醒目标示.不同年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接受度大学生购买行为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转基因食品知识获得渠道专业性不强,转基因食品购买行为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成负相关;安全性、营养价值和价格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68.66%,47.78%,45.26%).结论 在转基因食品信息不对称的现况下,建议以强化客观公正的科普宣传、提高认知教育的专业性、借助新潮手段增强有效性、培养强制标示识别能力和阅读标签标识习惯为路径,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