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蒂处理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蒂处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右侧斜卧位、超声刀、ligasure,二级脾蒂处理,手助。结果39例2例因为脾脏明显肿大,直接行腹腔镜下手助脾脏切除;1例因术中脾静脉出血转手助操作完成手术;余56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其中采用超声刀分离,二级脾蒂处理方法30例;Ligasure分离脾蒂血管、断离3例,超声刀分离、Endo-GIA夹闭2例,无中转开腹术,无死亡病例,手术后有1例并发少量胰漏,引流3周后痊愈。结论结合脾蒂解剖的特点,采取适当体位及处理方法,可安全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马富平  梁刚  晁延军  何盟国 《安徽医药》2017,38(8):1012-10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微创手术组(腹腔镜组)38例,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第2天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例数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胆管残余结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腔镜组患者NEUT%、CRP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7岁,以“上腹部胀痛不适伴口苦、恶心2周”主诉入院。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疼痛呈持续性,向肩背部放射,伴口苦、恶心,无寒战、高热、呕吐,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曾于外院行腹部B超提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上腹部MRCP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控Wnt/β-连环素(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与正常肝细胞株L02,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IL-18 mRNA及蛋白表达.预实验中筛选出HepG2细胞为实验细胞,分别转染pcDNA、pcDNA-IL-18,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染效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与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染色实验分别检测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HepG2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水平.HepG2细胞中转染IL-18过表达质粒后再加入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SKL2001),并检测其对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L02细胞相比,肝癌HepG2、Bel-7402细胞中IL-18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1.02±0.12)比(0.39±0.09)/(0.45±0.12);(0.41±0.14)比(0.11±0.13)/(0.19±0.14)](P<0.05);IL-18过表达后HepG2细胞吸光度[24 h(0.31±0.10)比(0.27±0.13);48 h(0.63±0.12)比(0.39±0.14);72 h(0.98±0.18)比(0.54±0.15)]、Bcl-2及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pcDNA组,而细胞凋亡率[(6.93±0.22)%比(20.54±3.97)%]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SKL2001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逆转IL-18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 IL-18可下调肝癌细胞β-catenin表达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减弱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并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成功施行的因素。方法:采用经胸部乳晕入路行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5例,其中甲状腺腺瘤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3例行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2例行甲状腺腺叶大部切除术。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5min,无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及中转开放手术,1例出现皮肤瘀斑。术后住院5~7d,平均6.1d。患者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术式,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准外科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12月应用精准外科技术行手术治疗的4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者中行R0切除19例(43.2%),R1切除7例,R2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5例,活检加内/外引流8例;联合肝切除18例,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重建2例.手术平均用时为(5.8±1.6)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10±509)mL,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28例次,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1/44).39例患者获得随访4~62个月,总体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30.8%,10.6%.R0根治性切除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43.2%,13.9%.非根治性切除手术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5%,26.8%,0,获R0根治性切除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根治性手术患者(x 2=4.61,p<0.05);联合肝叶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52.7%,11.8%,未行联合肝叶切除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25.4%,0,前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后者(x2=15.26,P<0.05).结论:精准外科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可提高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199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例脾脏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良性占位18例,其中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11例,脾脓肿3例;恶性占位4例,其中恶性淋巴瘤2例,胰腺癌脾转移1例,胃癌术后肝脾转移1例。20例行全脾切除术,2例部分脾脏切除。2例恶性淋巴瘤和2例转移癌患者中1例失访,1例1年后死亡,1例2年后死亡,1例2年半后死亡,良性病变均痊愈。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良恶性可根据超声造影,CT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恶性占位应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月,对124例术前拟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观察1~3d,无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漏、胆管炎及胰腺炎者,在全麻下,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果1例因十二指肠降部多发憩室,乳头藏匿在憩室内,寻找乳头失败;1例因乳头开口偏斜,且开口狭窄,造影导管及导丝不能顺利插入乳头,应用针形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后,见到胆汁流出,但因胆总管直径较细(经开腹探查证实),胆管插管仍未成功;1例行LC时因胆囊周围严重粘连,Calot三角严重瘢痕性粘连,无法解剖,中转开腹。余121例成功施行EST、ENBD及LC,成功率97.6%,住院时间7~24d,平均12d。无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及胆漏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119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比值(LCR)是一种炎症评分,本研究旨在分析LCR评分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为ICC的1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血管侵犯、肿瘤大小、肿瘤个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比值(LCR)等信息,分析上述指标在ICC手术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A199和LCR是影响ICC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LCR≥6 000者发生的死亡风险是LCR<6 000者的3.11倍。LCR<6 000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95%CI 21.125~46.875)个月,LCR≥6 000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95%CI 12.876~23.124)个月;生存曲线显示,LCR可明显区分患者预后(χ2 =10.334,P=0.001)。LC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和70.6%,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 0.725~0.873),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LCR vs CA199,Z= 3.514,P<0.0001;LCR vs 淋巴结转移,Z=3.706,P<0.0001;CA199 vs 淋巴结转移,Z=0.079,P=0.917)。结论 本研究表明,LCR评分对I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并且LCR还是一种费用低且易于获得的观察指标,对未来临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富平  梁刚  晁延军  何盟国 《安徽医学》2017,38(8):1012-10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微创手术组(腹腔镜组)38例,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第2天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例数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胆漏、胆管残余结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腹腔镜组患者NEUT%、CRP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