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交感神经驱动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括雷诺病、多汗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微创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化学性腰交感神经调制术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 [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大小便改道术后的癌性会阴痛的治疗技术——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并评价其在某些癌性会阴痛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 3例已行人工肛门并输尿管造瘘的晚期癌性会阴痛患者,就诊前均每天口服奥施康定200 mg以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仍大于5分。查无蛛网膜下腔穿刺禁忌证后,在CT引导下行肛尾神经毁损术:以层厚5 mm对腰4~骶1椎体进行冠状位平扫,选出最佳穿刺进针点,局麻后用7号腰麻穿刺针穿刺进入腰5骶1椎间隙对应的蛛网膜下腔,确认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缓慢(1 ml/min)注入5%酚甘油1.2 ml(6%酚甘油1 ml+30%碘海醇0.2 ml),再次CT扫描观察所注药液的分布并三维重建。拔出穿刺针后嘱患者保持坐姿半小时后移至病房,期间及随后6 h仍保持坐姿。治疗期间及随后12 h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12 h后针刺测出患者无痛平面,并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电话随访。 结果 3例患者术后三维重建示药液均位于终池,药液上界均在腰5椎体下缘水平,术后会阴区感觉完全麻木,针刺见血亦无痛感,会阴痛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双下肢肌力及感觉同术前,2例患者随访至病故(治疗后生存期分别为9、15个月),另一例患者术后4个月仍存活,会阴痛无复发。 结论 CT引导下肛尾神经毁损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癌性会阴痛的新方法,对大、小便改道的晚期肿瘤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内向开口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1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医学科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行圆孔穿刺射频治疗的263例患者。以CT鼻旁窦模式(层厚为3mm)对翼颚窝进行半冠状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中点且元颧弓阻挡的CT图像进行穿刺路径设计:用CT自带软件工具尺由圆孔管外口紧贴上颌窦外侧壁向外拉直线到皮肤表面(穿刺点),测量该线段的长度(穿刺深度)及该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穿刺角度),若该圆孔管为内向开口时,还需量取该直线与圆孔管走向的夹角(穿刺针需弯折的角度)。将射频针尖插入自制弯针器内5mm,向针尖斜面对侧扳折出相应的弯折角度,制成个体化的射频穿刺弯针。随后在CT引导下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针尖达圆孔外口时弯针弧度转向前上方,越过外口后将弧度转向后下,送入圆孔即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射频的治疗效果。结果263例患者中,71例(27.0%)患者的圆孔管为内向开口,需用弯针技术对射频针进行个体化塑形,平均弯折角度为(21.3±3.6)°。使用弯针后针尖均能穿刺到达靶点,神经电生理测试时0.1~0.5mA电流即可诱发出第二支支配区明显的肌肉颤动或麻木感,射频热凝后疼痛完全消失,遗留该侧鼻翼、上唇、颧面部皮肤和同侧上腭黏膜麻木,无一例波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或第三支。共随访2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0.6)年,其6个月内、1年、2年、3年、4年内的总复发率分别为2.5%(6/242)、7.9%(19/242)、16.1%(39/242)、24.4%(59/242)、33.9%(82/242)。结论CT引导下采用个体化塑形弯针技术可以使射频针尖绕过阻挡在圆孔外口的蝶骨而进入内向开口的圆孔内,从而提高射频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对比观察健侧卧位与常规仰卧位行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术,探索一种简单易行、安全高效的方法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 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间,于嘉兴市第一医院择期采用B超引导锁骨上侧入路平面内穿刺技术行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的肩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30例于健侧卧位下行B超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B组30例于常规仰卧位下操作,针尖抵达臂丛神经干后注入0.3%罗哌卡因+甲钴胺0.5 mg混合液10 ml,对比2组的操作时间(从穿刺针进入皮肤至局麻药注射完毕)、穿刺针在超声平面内可调节角度(穿刺针刺入皮肤后沿超声探头平面内的最大可调节角度)、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和操作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健侧卧位与常规仰卧位操作可调节角度分别为[(123.4±4.2)° vs.(28.9±4.6)°],阻滞操作时间分别为[(4.3±1.8) min vs.(5.2±2.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并不影响麻醉成功率、麻醉维持时间、感觉阻滞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论 在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平面内穿刺技术臂丛阻滞时,健侧卧位较常规仰卧位操作穿刺针可调节角度与范围明显增大,显著缩短了操作时间,并不影响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简化了操作过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 方法 选取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100例,年龄43~71岁,病程2个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R1组~R5组。超声引导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位置,分别注射罗哌卡因0.10%(R1组)、0.15%(R2组)、0.20%(R3组)、0.25%(R4组)、0.30%(R5组)、甲钴胺注射液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和0.9%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 ml,注药后观察5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疗效评价,痛觉消失时间超过10 min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概率单位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5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梯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愈+好转)均为100%,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ED50(95%CI)为0.167%(0.153%~0.180%),ED95(95%CI)为0.217%(0.199%~0.251%)。 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ED50和ED95分别为0.167%和0.2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传统VAS评分法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价值,探索一种方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早期诊断带状疱疹的诊断率。 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20例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疑似带状疱疹患者,一侧躯干区域出现神经痛症状但无疱疹,记录患者疼痛区域与对侧的红外线热成像图及VAS评分。测量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ΔT (℃)。2周内密切随访患者疱疹情况以明确诊断。评价指标诊断效能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两侧对称区域温差ΔT及VAS评分为检验变量,2周内随访是否出现条带状疱疹证实结局为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计算约登指数,寻找诊断界点为临界cut-off值。 结果 2周内随访出现相关区域条带状疱疹的患者可确诊为带状疱疹,共13人。绘制ROC曲线图分析结果显示:在针对红外线热成像计算两侧对称区域线温差ΔT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0.85℃,约登指数为0.702;VAS评分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434,诊断带状疱疹的临界值为2.5分,约登指数为0.176。 结论 在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但未出现疱疹时,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较VAS评分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更有诊断价值,而且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应用于评估星状神经节阻滞程度的可靠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诊治的36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疗效指标(G值):痊愈(记4分),耳鸣完全消失;显效(记3分),耳鸣程度明显缓解;有效(记2分),耳鸣程度轻度缓解;无效(记1分),耳鸣程度无缓解或加重。上睑下垂程度(L值):显著(记3分),可观察到明显上睑下垂;轻微(记2分),可观察到轻微上睑下垂,但不明显;无变化(记1分),对比两侧无上睑下垂。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记录术前及术后10 min患者头面部红外线热成像图。测量面部两侧对称区域温差最大处记录为ΔT。疗效指标G值分别与上睑下垂程度L值及术后面部两侧对称区域最大温差ΔT(℃)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 疗效指标:痊愈10人,显效17人,有效7人,无效2人,G值为(2.97±0.85)分;上睑下垂程度:显著7人,轻微17人,无变化12人,L值为(1.92±0.73)分;术后ΔT为(1.27±0.51)℃。L值与G值的相关系数为0.03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ΔT与G值的相关系数为14.0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霍纳综合征并不能客观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程度,而通过红外线热成像分析术后面部温差来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程度是可靠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胸交感神经调制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评估胸交感神经调制术对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11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接受胸交感神经调制术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28例(P组)和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C组)。P组患者均在CT引导下经皮T3~4椎间隙穿刺,直至针尖抵达第4肋骨小头上缘。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1%利多卡因2 ml,患者双手小指末梢灌注指数(PI)上升5倍以上和双手手掌温度上升3℃以上,即于20 min后每侧注入含造影剂碘海醇的无水乙醇2.5 ml。P组分别于术前(T0)、术后10 min (T1)、24 h (T2)时刻,C组在T0时刻检测HRV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总功率频段(TP)、LF的标准化值(LFnu)、HF的标准化值(HFnu)和低频/高频(LF/HF)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8例患者T1时刻双手末梢灌注指数上升了(7.79±0.85)倍,双手温度平均上升了(5.03±0.85)℃,且双手多汗症状完全消失。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疗效均能持续3个月以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P组T0时刻比较,T1、T2时刻和C组T0时刻TP、HF、HFnu升高,LF、LFnu、LF/H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0时刻与P组T1、T2时刻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交感神经调制可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并可降低患者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张力,增高迷走神经系统的张力,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