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妊娠期患者腹部CT检查所致胎儿辐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妊娠患者进行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所致胎儿辐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曝光条件由临床CT检查选择病例的统计数据确定。CT扫描仪包括3个生产厂商的双排、16排和64排CT。胎儿受照剂量由患者子宫的器官剂量代替。子宫器官剂量由SR250软件估算。结果:对于所有机型的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胎儿受照剂量范围为14~26mGy,平均值和方差为(18.5±4.7)mGy。结论:根据ICRP建议书,分别从3个角度评价胎儿辐射效应:①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不会引起胎儿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②不会造成胎儿智力发育障碍;③胎儿时期的X射线照射会提高幼儿时期癌症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很难确定这个癌症发生率提高的程度有多大。因此,根据本次实验所估计的胎儿受照剂量,妊娠患者进行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导致胎儿发生辐射效应的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周期性旋转重叠平行线采集和增强处理重组(PROPELLER)Duo DW-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MR定量分析,评估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鉴别二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IP 61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41例患者的脂肪抑制PROPELLER Duo DW-MRI资料(b值0、1000 s/mm2),采用病变最大层面感兴趣区(ROI)和局部ROI(ADC值最小区域,圆形,面积30 mm2)两种方法分别测量ADC值(简称最大层面ADC值、最小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两种肿瘤ADC值有无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ADC值对鉴别二者的能力。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获取的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最大层面ADC值、最小ADC值均低于SNIP(P 均=0.000),最大层面ADC值大于最小ADC值(P =0.000)。以1.46×10-3mm2/s为临界值,最大层面ADC值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与SNI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以1.40×10-3mm2/s为临界值,最小ADC值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与SNI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8,最大层面ADC值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与SNIP的能力高于最小ADC值(P =0.018)。结论 PROPELLER Duo DW-MRI在SNIP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在使用不同扫描模式、探测器宽度以及不同探测器位置时对影像高、低对比度分辨力的影响。方法使用GE Revolution CT, 在固定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情况下对Catphan600模体的高、低对比度分辨力模块进行扫描。逐层扫描模式时, 分别选择40、80、160 mm探测器宽度, 用探测器的足侧边缘、中心和两圈扫描的相邻区域对分辨力模块进行成像。螺旋扫描模式时, 探测器宽度/螺距组合分别为40 mm/0.516、40 mm/0.984、80 mm/0.508、80 mm/0.992 4组, 对位于扫描野的足侧边缘和中心的分辨力模块进行成像。由2名医生读取模体图像, 评估高、低对比度分辨力。结果逐层扫描模式下探测器宽度为80、160 mm时两圈扫描相邻区域, 以及螺旋扫描螺距为0.5时, 所得影像高对比度分辨力为8 LP/cm, 其余各探测器组合时均为7 LP/cm。逐层扫描时80、160 mm探测器足侧边缘区域所得影像1%低对比度可分辨直径为3 mm, 其余条件时可分辨直径为2 mm。螺旋扫描模式40 mm探测器宽度、螺距0.516时所得影像1%低对...  相似文献   
4.
在颞骨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颞骨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采用iDose算法)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以临床颞骨MSCT常规使用的滤波反投影算法(FBP)的噪声水平为基准,选择合适的离体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改变有效管电流进行扫描,然后分别使用FBP和iDose算法(等级1~7)重建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最佳的参数组合。对不同扫描参数和重建方法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分析,计算有效剂量。结果在同一有效管电流下,iDose算法的噪声均低于FBP算法,且随着iDose等级的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的有效管电流下,噪声一般随着管电流的增加而下降。使用100mAs/层、iDose 5算法可以满足诊断要求,所获图像的噪声水平稍低于200mAs/层的FBP算法的图像。冠状位图像的可接受程度稍高于轴位图像。结论 iDose算法可满足颞骨CT图像质量的需求,又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扫描平面内铋屏蔽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中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降低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颅脑、颞骨和鼻窦临床扫描条件,在无屏蔽、1层、2层和3层铋屏蔽覆盖眼部区域时,对标准水模和离体头颅标本进行扫描,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头颅标本每次扫描时的眼晶状体器官剂量.在屏蔽材料和被扫描体间放置5、10、15和20 mm厚的海绵时,使用鼻窦扫描条件采集影像,并测量眼晶状体的剂量.测量水模影像中与屏蔽物为2、4、6和8 cm距离处的CT值,主观评价头颅标本影像中伪影对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 颅脑、颞骨和鼻窦CT临床扫描中眼晶状体的器官剂量分别为24.31、27.60和20.01 mGy.使用铋屏蔽时,均使得眼晶状体剂量有显著下降,但下降幅度随着铋屏蔽物的增加而降低.在各种厚度的屏蔽物时,屏蔽物间隙越大,眼晶状体剂量的降低程度越小,测量兴趣区CT值的增加程度也显著降低.颅脑和颞骨CT扫描分别使用2层和3层铋屏蔽,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47.1%和59.1%;鼻窦CT扫描时,1层屏蔽无间隙、2层屏蔽1.5 cm间隙不影响诊断,可降低眼晶状体剂量分别为31.5%和34.5%.结论 扫描平面内铋屏蔽材料的合理应用,可有效降低头颈部CT扫描中眼晶状体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中,不同管电压对影像质量以及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管电压在80~130 kV范围内间隔10 kV变化,每种管电压设置下自动曝光控制(AEC)范围在-4~4对成人胸部模体进行曝光。测量模体表面的皮肤入射剂量,计算相对噪声值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估算每次曝光时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结果 皮肤入射剂量为(0.062 9±0.027 4)mGy,有效剂量为(0.012 7±0.004 5)mSv,有效剂量随着皮肤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1)。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相同管电压下,相对噪声与有效剂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7、-0.969、-0.968、-0.969、-0.968、-0.970, P<0.01);CNR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7、0.987、0.986、0.987、0.988、0.989,P<0.01)。AEC不变时,随着kV值增加,皮肤入射剂量和有效剂量均降低,最大可降低50%和20%;相对噪声值降低,最大可降低23%;CNR增加,最大可增加8%。结论 胸部DR摄影中,在满足影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高kV值可有效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噪声特征的分析,评价影像噪声特性的适宜表达方式.方法 采用固定管电流量90 mAs,在钼(Mo)和铑(Rh)滤过下,在23 ~ 35 kVp范围内共13个不同的管电压对对比度细节模体CDMAM曝光;采用固定管电压29 kVp,Mo和Rh滤过下,在20~200 mAs范围内10个不同的管电流量对CDMAM模体曝光.对所得CDMAM模体影像分别测量和计算信号区和信号区旁背景区域的标准差、联合标准差、相减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并用软件计算CDMAM模体的影像质量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上述不同条件下计算的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相减标准差值的差异,对不同曝光模式下的Mo、Rh滤过2组图像的CDMAM影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在使用Mo靶、90 mAs时,分别采用Mo和Rh滤过,随管电压增加,标准差逐渐增大,相对标准差逐渐减小;采用Mo滤过,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和相减标准差的中位数分别为10.91、10.34和9.87,采用Rh滤过,上述标准差分别为11.24、10.57和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P<0.01).在使用Mo靶、29 kVp时,分别选择Mo和Rh滤过,随管电流增加,标准差逐渐增大,相对标准差逐渐减小;采用Mo滤过,背景标准差、联合标准差和相减标准差的中位数分别为12.30、11.61和11.05,采用Rh滤过,上述标准差分别为12.29、11.58和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P<0.01).管电流均采用90 mAs,采用不同管电压,Mo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9.14±23.87)分,Rh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 139.16±2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1).管电压均采用29 kVp,采用不同管电流,Mo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9.75±34.85)分,Rh滤过条件下影像评分为(145.2±3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05).相对标准差的数值随着管电压或管电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影像质量上升.结论 相对标准差适于数字乳腺摄影影像噪声水平的表达,也可用于影像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半球形与扁平形葡萄膜转移癌的MRI征象,探讨MRI对不同形态葡萄膜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同仁医院2005~2015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眼葡萄膜转移癌49例,平均年龄(52.5±12.3)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30例,左眼26例,右眼21例,双眼2例,根据病变形态分为扁平形组(36例)和半球形组(13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MRI征象,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块侧别、部位、形态、边缘、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T_1WI和T_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1WI和T_2WI信号均匀度、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指数、肿块高度、基底径、基底径与高度比值,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肿块T_1WI信号均匀度、增强程度、强化指数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χ~2=4.491、5.026、5.914,P=0.034、0.025、0.015),患者性别、侧别、肿块部位、形态、边缘、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T_1WI和T_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信号均匀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径与高度比值在扁平形组(0.8~11.3mm,中位数2.9mm)和半球形组(1.0~6.0mm,中位数2.0mm)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Z=-1.998,P=0.046),患者年龄、肿块高度、基底径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半球形与扁平形葡萄膜转移癌的MRI征象存在一定差异,半球形葡萄膜转移癌仍具备多数葡萄膜转移癌T_1WI、T_2WI多呈等信号的特点,MRI对葡萄膜转移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基于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静脉增强内耳膜迷路图像的3种定量评估方法对内淋巴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单侧耳源性眩晕患者86例。入组患者均采取单倍剂量静脉增强,延迟8 h采集内耳3D-FLAIR图像。采用3种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 免疫组化染色均为SMARCB1阴性表达。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包括分期、肿瘤位置、大小、CT密度及骨质改变、MRI信号、增强特点、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并将14例患者的ADC值与病理Ki-67增殖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16例SMARCB1缺失癌临床分期T4期12例、T3期4例;发生于筛窦4例、鼻腔1例、鼻腔和筛窦8例、筛窦和上颌窦1例、筛窦和额窦1例、筛窦和蝶窦1例;肿瘤最大径(4.5±1.2)cm。CT呈等密度13例, 密度不均匀伴局部坏死3例。骨质改变包括13例局限性骨质侵蚀破坏, 3例广泛性骨质侵袭破坏。与邻近肌肉相比, 16例T1WI均呈等信号, 3例局部可见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9例、高信号7例, 内部可见条带状低信号6例。MRI轻度强化11例、中等强化5例, 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0例。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