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Sturge-Weber综合征(简称SWS)又称脑面部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发育异常。我们所见4例,有一定特点,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病历摘要[例1]女,14岁。生后即见右面部发红,5岁时出现左上、下肢抽搐,此后发作变频繁,严重时伴意识障碍和尿失禁。右额、眼睑、面部和上唇有大  相似文献   
2.
直肠前突与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前突与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临床和动态排粪造影资料。对直肠前突病例的力排过程进行动态回放,并分析其表现。结果①310例有直肠前突。392例有直肠内脱垂,353例有会阴下降,69例有盆底痉挛或耻直肌肥厚。95.20%(397/417)的病例至少存在两种异常,无单发直肠前突病例。男女患者间比较,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盆底痉挛或耻直肌肥厚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直肠内脱垂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直肠前突病例力排过程动态回放:直肠内钡剂排空或接近排空、直肠远端增粗粘膜堆积226例,占72.90%;直肠内钡剂不排或呈滴状排出、远端粘膜脱入肛管和(或)盆底痉挛或耻直肌肥厚71例,占22.90%;前突囊袋缩小不明显、囊袋后方直肠内脱垂13例,占4.20%。结论直肠前突不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明确直肠前突与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关系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空气灌肠整复法的认识,探讨空气灌肠整复法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对26例患急性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诊断和整复,与36例采用钡灌肠诊治的结果对照,比较两者的整复成功率.结果 空气灌肠整复成功23例,成功率88.46%,钡灌肠整复成功28例,成功率77.78%.两种方法成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56,P>0.05).结论 空气灌肠和钡灌肠一样,对小儿急性肠套叠整复成功率较高,且更安全、简便、经济,应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和清  赖亚栋  许秋泳 《医学综述》2013,(19):3631-3632
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心排血量在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存在及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肝硬化住院患者63例,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40 ~63岁.按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曲张组(44例)与非曲张组(19例),出血组(36例)与非出血组(27例),分析组间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心排血量.结果 曲张组与非曲张组之间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0.46±0.33 vs 0.50±0.31)、心排血量差异(4973.73±1315.04 vs 4673.08±1907.9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0.37±0.24 vs 0.42±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排血量(5397.99±1107.03 vs 4730.73±176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脾脏直径比值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结节性硬化症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性,11岁。近1年发生四肢抽搐智力正常,两侧面部有多数红色小丘疹,背部和左膝有叶状白斑。家族史无特殊。CT平扫显示两侧侧脑室前角,体部和三角区外侧壁有7个圆形钙化点,大小0.2~0.8cm,有的突入脑室内,脑室系统无扩大(图1)。增强扫描室间孔左侧见1小结节强化显影。头颅平片颅内钙化点显示不清,但额顶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骨硬化斑,顶骨外板增厚,板障变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采集法排粪造影对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9例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常规和动态排粪造影表现,统计IRP的显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显示率.结果 动态采集法发现IRP 392例,显示率94%(392/417);常规法发现IRP 54例,显示率56.25%(54/96);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4,P<0.01).结论 动态排粪造影能提高IRP的显示率,可准确显示病变程度,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治疗依据,可作为出口梗阻性便秘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由于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此类疾病的预防。营养学家提出了低升糖指数饮食方案,期望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综述低升糖指数饮食对体质量、血糖、血脂的影响来阐释低升糖指数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下钛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合并胃肾或脾肾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32例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胃肾分流道或脾肾分流道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行内镜下钛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结果 32例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合并胃肾分流道25例(78.12%)、脾肾分流道7例(21.88%)。32例患者内镜下钛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均成功,术中每例平均使用钛夹(2.32±1.12)枚,平均注射组织胶(3.67±1.85)ml,平均使用聚桂醇(12.61±6.80)ml。术后均未发生异位栓塞,无肝功能恶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30例,见排胶27例(90.00%),曲张静脉完全消除者25例(83.33%),部分残留者5例(16.67%)。结论对于合并门体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使用内镜下钛夹辅助组织胶联合聚桂醇治疗可有效避免异位栓塞的危险,安全简便,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4例因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接受ERCP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特点、ERCP情况及预后等。结果14例患者中ERCP成功12例。共行22次ERCP,平均1.57次/例。8例因十二指肠狭窄接受球囊扩张术。ERCP失败2例均为扩张组患者。ERCP后1例出现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经药物治疗均康复。14例中有4例于术后1~3年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中3例再次内镜取石成功,1例接受外科手术。结论ERCP治疗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有较高成功率,但复发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