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是否共病基础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方法 对截至2020年3月1日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四川省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将患者分为合并及未合并基础疾病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共纳入确诊患者538例,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组175例。合并组前五位均为慢性基础疾病,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肺炎及慢阻肺和心脑血管疾病。与非基础疾病的患者相比,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t = 2.823,P = 0.031),出现肌痛、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的比例更高(P<0.05),重症和危重症比例更高(Z = 2.682,P = 0.007),平均住院时间更长(U = 5.532,P = 0.021),病死率更高(χ2 = 6.258,P<0.05),但在性别、临床症状(发烧、干咳和肺炎)、发病到确诊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和病例来源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职业分布来看,农民、家务及待业者占比最多,患基础性疾病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易感因素,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比例更高,平均住院时间更长。农民、家务及待业者二类职业人群应给与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信息化建设则是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目的 了解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四川省所有市、县(区)为单位,采用等比例单纯随机法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022个,于2019年11-12月,采用网络问卷法对医院业务院长进行调查。内容主要为公共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基层系统)两类系统使用情况,包括经费、基础设施、覆盖率、人员、阻碍因素等。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 133份,有效问卷994份,有效率为87.7%。结果 调查机构中,平均使用9个公共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48.6%(483/994)的机构有专门信息化建设经费;91.0%(905/994)的硬件设备满足工作需求;45.0%(447/994)的机构信息填报人员在5人及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经费、硬件设备、人员配置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9%(68/8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6.3%(878/912)乡镇卫生院使用了基层系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报人员专业以临床(357人,占37.7%)、护士/护理(288人,占30.4%)为主,信息技术专业少见(21人,占2.2%);63.2%(43/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4.7%(656/912)的乡镇卫生院认为基层系统满足院内业务需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层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模块信息均存在重复填报问题。阻碍公共卫生模块使用的因素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选“软件功能不完善”〔36.8%(25/68)〕,乡镇卫生院首选“专业人才匮乏”〔31.4%(276/879)〕。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信息化存在基础保障薄弱、系统建设效率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机构发展不平衡、系统软件功能还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川省地震灾害后,手机应急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用于报告网络恢复的方法及工作经验。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网络损失情况,了解当地通讯并选择恰当链路,组织及时下发并培训设备使用,及时掌握报告情况并进行督促。结果基本恢复报告体系,报告水平。结论方法可行,但实施须注意培训、督导、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传染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18个地震重灾区各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分布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灾区传染病防制策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数据库报表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05—13/09—30,18个极重灾县(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8056例,死亡17人,与前3年同期比较,报告病例数下降43.32%,死亡数下降50%;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其他为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痢疾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18个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疾控系统传染病监测数据报告工作量大、重复、容易出现错误的特点,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使用VBA语言研制分析报告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具有安装、使用方便,高效快捷,精确自动,且可定制与扩展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疾控中心工作效率和推动办公自动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特点。方法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2个高新区、1个科学城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国家甲乙丙法定管理传染病34种,报告发病总数288412例(居全国第7位),报告死亡总数1427人;年报告发病率358.64/10万(居全国第26位),死亡率1.77/10万,病死率0.49%。结论丙类传染病对2011年传染病总体疫情的影响较大;对重点疾病、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干预,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 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早期防病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地震后早期(震后2周)防病措施及效果,为后续防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使用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对18个镇及2个城区安置点震后防病状况进行现场询问、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形成评估意见.结果 调查358户,98.32%的灾民住在帐篷中,其中88.27%为简易帐篷,10.06%为专用帐篷,58.06%符合卫生学要求.重灾区和轻灾区中,厕所消毒处理的比例分别为92.70%和87.78%;粪便及时清运的比例分别为51.69%和51.67%;仅饮瓶装水的为0.84%,饮瓶装水或集中供水的为10.61%,饮用井水的为88.27%,其中未进行消毒的占2.22%,饮用河沟水的有3.91%,其中未进行消毒的占35.71%.调查的住户中,食用凉拌菜的占5.03%;吃过剩菜剩饭的占12.85%;认为蚊虫比去年较多的有33.52%,认为苍蝇比去年较多的占36.59%,认为老鼠比去年较多的占8.41%,其中发现死鼠的10户,占调查户的2.79%.所调查的乡镇全部通过<地震灾区传染病(症状)监测按日汇总报表>汇报发热、腹泻及犬伤患者.结论 绵竹市灾后防病建立了高效运转的管理组织,各项技术措施因地制宜,针对性强,包括尸体掩埋,食品卫生,环境及饮用水消毒、传染病监测等各项措施落实有力,各项防病措施科学、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在四川省的运行情况以及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中发挥的作用,为系统应用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4月21日-2013年4月20日预警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数、信号响应率、响应时间、预警信号初步核实结果,以及预警相关病种的报告病例数、暴发事件探测灵敏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预警系统在四川省共发出93 520条预警短信,平均每县每周接收1.95条预警短信。其中移动百分位数法共对17种传染病发出预警信号85 422条,信号响应率为96.51%,五年度间预警信号响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2471.19,P0.001);信号响应时间的中位数为2 h(P25~P75:0.81~9.89 h,响应时间与年度间成负相关(rs=-1,P0.05);17种传染病中,10种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170起暴发事件,其中160起暴发事件有预警信号发出,灵敏度为94.12%;预警信号数与该病种在大疫情系统中的报告数成正比(F=43.10,b=0.119,P0.001)。固定阈值法共对13种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和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出预警信号8 089条,信号响应率为99.09%,五年度间预警信号响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47.57,P0.001);信号响应时间的中位数为4.08 h(P25~P75:0.60~20.88 h),响应时间与年度间成负相关(rs=-1,P0.05);共有3 024例经固定阈值法预警的传染病被确诊,确诊病例较多的有:麻疹、手足口重症病例,占确诊总数的94.31%。确诊病例总数占预警信号总数的37.34%,其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间日疟、恶性疟确诊比例较高,分别为86.33%、78.57%和76.79%。传染性非典、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肺炭疽、白喉和不明原因肺炎的确诊数均为0。结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四川省运行的五年间,预警信号的响应率逐年升高,响应时间逐年降低,预警信号数与该病种在大疫情系统中的报告数成正比,总体试用推行较好。同时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进行传染病预警,系统部分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传染病报告的质量是根本。  相似文献   
10.
廖如珺  刘润友  杨长虹 《传染病信息》2019,32(4):322-324,328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9—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四川省2009—2018年的猩红热发病资料,对疾病流行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利用ArcMap的空间插值技术对2009—2018年四川省基于县/区的报告发病率绘制发病分布趋势图。结果2009—2018年四川省猩红热累计报告病例数共21055例,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涨幅不明显;春季(4至7月)和冬季(10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53∶1,其发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8岁(77.69%);职业分布中,猩红热发病以幼托儿童(42.21%)、学生(38.44%)和散居儿童(17.94%)为主;在地区分布方面,猩红热发病率呈由西北向东南的递增趋势,报告发病数最高为成都市(29.46%),最低为雅安市(0.05%);诊断类别中,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78.27%)。结论2009—2018年四川省猩红热疫情波动不显著,存在明显高峰季节、高发人群和地区,须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猩红热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在重点地区的疾病防治宣传工作,以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