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尼莫地平组(n=50):尾壳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50μL复制脑出血模型,造模即刻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6mg/kg(即8μL/g),以后每天1次。②模型组(n=50):同前造模,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假手术组(n=20):手术,但进针人尾壳核后不注血。各组分为术后6,24,48,72h、5d 5个时间点。造模动物醒后进行Bederson评分,评估其行为和神经功能缺陷(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评分≥2分为造模成功)。人组动物在以上5个时间点进行Bederson评分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行免疫组化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醒后迅速出现偏瘫,24h后评分趋于稳定,至72h之间评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仍有体征。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尼莫地平组术后48,72h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假手术组进针侧脑组织表达很少,模型组6h后即有表达,24h达高峰,持续72h后逐渐下降,5d后仅有少量表达;尼莫地平组动态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各时间点的数值均较低,尤其是术后24~72h(P〈0.01)。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②尼莫地平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初中新生慢性鼻-鼻窦炎发病与鼻中隔偏曲的相关性。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郑州市1910名12~15岁初中新生,采取问卷调查及专科体检的形式,根据量表、体检结果,了解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鼻窦炎患病情况,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 抽样初中新生慢性鼻-鼻窦炎的患病率为6.2%(119/1910);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群体与非患病群体中,轻、中度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27.7%(33/119)和31.2%(559/17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2,P>0.05);重度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13.4%(16/119)和8.0%(144/1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8,P<0.05)。 结论 初中新生慢性鼻-鼻窦炎发病与重度鼻中隔偏曲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丹磺酰氯皮肤染色后,应用荧光图像及其灰度值对角质层的转化时间进行评价。方法 30名受试者的前臂内侧应用丹磺酰氯染色,染色后每天在伍德氏灯下肉眼评价染色强度,连续28d。同时每周应用相机摄取荧光图像2次,根据这些图像的染色强度得到荧光图像的肉眼评分。应用Photoshop软件分析摄取图像得到荧光图像的灰度值。结果经过28d的试验,皮肤染色逐渐脱落,而荧光图像的灰度值也随时间逐渐减小。荧光图像灰度值与伍德氏灯下肉眼评分、图像的肉眼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荧光图像评分及其灰度值可以客观地评价丹磺酰氯皮肤染色的脱落情况,提高试验评分的敏感性,并可获取数字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0年7月煤炭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卒中患者1322例的资料,其中115例发生卒中后癫痫,根据不同的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CI)组79例、脑出血(CH)组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癫痫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异常脑电图、治疗结果的差异及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的部位。结果①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7%(115/1322),其中SAH组的癫痫发生率最高(16.1%),CH组的发生率为11.5%,CI组最低(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P〈0.02)。②早发性癫痫的发生率(65.2%)高于迟发性癫痫(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60,P〈0.01)。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经Ridit分析,SAH后癫痫的发生最早,与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2,P〈0.01)。其中CI组患者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8.2%(46/79);CH组患者中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各占42.3%(11/26);SAH组患者中80.0%为全身性发作,20.0%为癫痫持续状态。④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高,达94.8%(109/115),3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655)。⑤经积极治疗后,103例患者的癫痫得到控制,12例患者死亡。SAH组患者的病死率最高(40.0%,4/10);CI组最低(6.3%,5/79),CH组的病死率为11.5%(3/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1,P〈0.01)。结论 3种类型卒中患者中,SAH后癫痫的发生最早、发生率最高、病死率最高。经积极治疗卒中后癫痫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分型预测与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09/2005-02济南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电针穴位分型法划分为一般型和顽固型,一般型为电针1组,顽固型分为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均都采用电针治疗:取穴阳白、太阳、地仓、下关、风池、翳风、迎香、攒竹、承浆。均取患侧。同时取健侧的合谷。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治疗,频率120~250次/min,每次留针30min,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行第2个疗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电针治疗的同时,针刺时均采用中等手法刺激,同时加取双侧足三里穴,均采用补法,每10min行针1次,面部患侧采用特定电磁波照射,以下关、翳风穴为主进行局部照射,距离30~40cm,温度舒适为宜,每次电针加照射4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行面部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8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各组疗效的比较:电针1组43例中42例痊愈,占95%,顽固型37例仅痊愈15例,电针2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占30%,53%,差异明显(P<0.05)。②各分型患者有效病例疗程长短比较:电针1组基本上在两个疗程内痊愈,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多在两三个疗程或3个疗程后好转,治疗时间较长。③不同分型患者面神经潜伏期M波比较:80例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5例、50%~302例,<30例,3个月后随访,M波波幅比值<30%中的5例仍有明显面瘫体征,>30%的67例中面瘫体征基本恢复。④按肌电图分型标准各型所占比例数比较:按肌电图分类的一般型43例中治愈41例,占95%,而顽固型中,按肌电图分类的轻中型31例中痊愈15例,占48%,无效的5例均提示为重度失神经性损害。虽然面神经肌电图,从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是否延长及根据其失神经性损害进行分类,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同电针穴位分型两法合用,分型预测更直接明确。结论:电针分型可以预测该病的预后,对比面神经肌电图情况,判断其预后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分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苦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苦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8--2012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苦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苦黄注射液所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一般多发生在20min内。结论: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重视苦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单独口服氨甲蝶呤及氨甲蝶呤加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按随机表单盲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口服MTX组(A组)和口服MTX加用米非司酮组(B组),并将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有效率86.67%,B组有效率9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血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氨甲蝶呤加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具有成功率高、副反应少、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损害、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非瞳孔阻滞型房角关闭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对17例(31只眼)非瞳孔阻滞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于周边虹膜切除术后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于术前和术后1周测量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前房角镜观察房角粘连情况。随访3~17月,平均8月。结果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一周,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随诊期间未发现高眼压及前房角进行性粘连。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加深非瞳孔阻滞型PACG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从而预防房角粘连的进一步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3月~2004年6月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38例4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进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并观察眼压、前房角及预后视力。结果 眼压:眼压≤21mmHg为完全控制,治疗后2小时:治疗组眼压完全控制率为85.7%;对照组为28.6%,P〈0.05。治疗后6小时:治疗组为95.2%,对照组为85.7%。前房角:治疗组90.5%房角开放范围〉1/2周,对照组为52.4%,P〈0.05。预后视力:视力〉0.5者,治疗组为62%,对照组为28.6%,P〈0.05。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治疗效果良好,可使功能关闭的房角迅速开放,控制眼压,从根本上改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对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支气管镜检查确诊并镜下联合介入治疗的50例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采用镜下介入治疗显效22例(44%),有效20例(40%),有效率84%。结论支气管镜下联合介入治疗是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