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牵张和药物综合治疗改善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症状的效果。方法:选自2003-03/2004-01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民族科收治的腰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应用手法压榨和牵张受累肌肉,牵张前注射当归注射液于触发点处镇痛,同时给予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如三七、复方丹参片及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等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3例,应用牵张前注射10 g/L利多卡因于触发点处镇痛。两组治疗后教会患者在家做自我牵张疗法并进行随访,对治疗前后的疼痛作自拟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4&;#177;1、19)分;治疗后为O分25例,1分5例,2分5例;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5例。对照组治疗前自拟评分总分为(3.55&;#177;1.08)分;治疗后为O分20例,1分3例,2分2例,3分8例;治愈20例,显效3例,好转2例和无效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5284,P<O.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可以改善疼痛症状,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炎症吸收。  相似文献   
2.
躯干运动和负重时对足底支撑面侧向横移的姿势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假设自主运动命令和姿势控制信号间有冲突,因此设计在附加重物和不同自主任务的同时给予足底一个模拟受滑的干扰(横移)来观察姿势变化并分析其是否受冲突命令或者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执行各种不同的自主任务时,随机给予足底支撑面一个左侧或右侧的横移干扰.这些不同的自主任务包括不负重静止站立、静止站立单手负重5kg、负重5kg站立并躯干静止侧屈15°、负重5kg动态地提重物和放重物5项任务.测量和分析下列参数:中心压力的侧位移(COP)、躯干和股部在冠状面上的角位移和腹内压(IAP).结果:干扰离开质量(向右)、始反应超射的幅度、达到终平衡的时间和达到平衡前COP位移的次数都增加,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为了再获得平衡的姿势反应效率降低,因此,如果质量的重力效果能对抗干扰,则再获得平衡的反应效率甚至可以被增进.结论:提重和负重是危害姿势反应效率的因素,因为提重和负重改变了重力效果,加大了对躯干的干扰.在动态条件下躯干的运动不是被横移干扰增强就是被横移干扰抵消,并没有显著地影响改变最终平衡位置姿势校正的效应.因此附加任务的同时给一个支持面上的横移干扰,姿势控制的效应可以被抵消.这个减低的效应可以引起脊柱周围结构的负荷增加和增加受伤的危险性.但是,在恰当地放置负重的位置时,反而可以增进躯干控制和协助恢复姿势平衡.  相似文献   
3.
病 例 患者女,6 5岁,进行性加重的腰部疼痛2月。2月前无明显诱因腰痛,左侧为重,沿两季肋部斜向髂嵴前放射。平卧减轻,翻身及活动时加重;曾服英太青和局部理疗、推拿按摩、卧床等治疗无效。查体:站立时腰痛,脊柱腰1、2稍后凸和压痛,双侧骶棘肌压痛,左侧为重,左侧骶肌痉挛;膝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在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s)联合药物治疗后疼痛的疗效和对血液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 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西南大学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5名偏头痛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针刺组及联合组,每组15例。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针刺组采用针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联合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并针刺病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分别对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和头痛影响评分、血液活性物质ET和NO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基线期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针刺组在干预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且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三组病人在干预后的ET与NO数值较治疗前显...  相似文献   
6.
谭树生  庄小强  黄强民  李建敏 《河南中医》2012,32(12):1672-1674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配合牵张训练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施以触发点温针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同时配合牵张训练;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和强的松片,同时配合功能锻炼.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同时进行两组间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75.00%;经两样本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AS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65.25±15.65)VS(26.78±9.95),对照组治疗前后(68.38±14.05)VS(32.62±10.94);Constant-Murley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58.77±10.94)VS(76.13±9.61),对照组治疗前后(58.97±10.65)VS(71.70±9.82);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各组治疗前后两项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间两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配合牵张训练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值得开展多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0.40),(4.40±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为8(4-20)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钉折弯、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固定牢固、损伤小,骨折愈合快,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9.
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疾患可因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的是急性外伤、肿瘤等,致使颈脊髓前部受压,引起肢体瘫痪和疼痛。2001年6月,我科开始以颈前入路手术清除病灶来解除颈髓前部的压迫,并用国产钛质钢板固定颈椎,使其获得较好地稳定和防止植骨块脱出作用,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