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1月内)的防治办法,为进一步开展活体小肠移植提供经验。方法4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1月内,早期并发症重点在于防治吻合血管血栓、出血、感染、排斥反应、移植肠功能障碍等。结果3例移植受体术后1月内分别发生出血倾向、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移植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但经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得以好转,移植肠存活及功能均良好。结论注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对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对大鼠胰腺移植受体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n=12),12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IR组和SF组大鼠均接受胰腺移植,再灌注后5d检测小肠通透性和吸收功能,检测血清TNF-α、NO、SOD和淀粉酶活性,取受体空肠粘膜组织检测小肠粘膜粘膜湿重、微绒毛高度及宽度、MDA含量及MPO活性,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再灌注后SF组血清TNF—α含量(P〈0.01)、淀粉酶活性(P〈0.01)、MDA含量(P〈0.01)、MPO活性(P〈0.01)、小肠通透性(P〈0.01)、细菌易位率(P〈0.01)和小肠粘膜损伤程度均低于IR组;血清NO和SOD含量、小肠吸收功能均高于IR组(P〈0.01)。结论SF预处理可保护大鼠胰腺移植受体小肠肠粘膜屏障,降低细菌易位率,机制可能与降低胰酶活性、减少TNF—α生成、减轻PMNs粘附与聚集、增加NO和SOD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3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和1例肠神经节缺失导致小肠无功能患者施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受者HLA配型均有4个以上抗原相合,供肠均取自回肠末端,长度为(150±10)cm,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采取抗凝、改善微循环、输注人白蛋白等措施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出血,给予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头孢三代为主的抗生素、更昔洛韦以及氟康唑预防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并注重对体表易感染部的消毒和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早期给予谷氨酰胺,尽早将营养支持治疗过渡为肠内营养,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d,1例患者发生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1例术后5 d移植肠系膜根部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2例消化道分泌物及大便中发现真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好转。4例在术后20 d左右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加大FK506的用量,并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患者,2例获得长期存活,至今分别存活6年8个月和3年2个月,另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5 d因感染死亡。结论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与小肠的生理结构有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成功防治是临床小肠移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负压交替疗法治疗肢体动脉疾患71例报告宁莫凡,杨振东,陈美芬,管文贤(西京医院血管外科)关键词 正负压交替疗法;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肢体中图法分类号 R454.91 治疗方法 采用我们与西北医疗设备厂共同研制的XBP-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和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2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行结肠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全腹腔镜切除术19例,腹腔镜辅助切除术2例,手辅助腹腔镜Miles术1例;其中保肛手术10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7例;无中转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因肿瘤转移死亡2例,其余患者未见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结论 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灌洗和保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文贤 Koichi  T 《医学争鸣》1998,19(5):598-599
0引言传统全肝移植术供肝的灌洗都经腹主动脉作快速灌注,然后再在冷缺血状态下摘取供肝作进一步修整及保存,而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多取自健康成人的部分肝脏,并H供肝被有计划地切取,灌注的范围仅限于拟切取的肝叶,灌注的时机也可据受体手术进展自由调节,因此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灌注和保存显著不同于脑死亡全肝移植术D’我们于1997-06-30开展了我国大陆首例血缘关系者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现就初浅的体会结合在京都大学经治的病例作一报告.回临床资料1.1对象以1995年度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第二外科留学期间经治并获得完整临床…  相似文献   
7.
血缘关系者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成分输血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治疗是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必要措施,但其不同于常规手术,更不同于全肝移植术,正确的输血治疗不仅可以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和维持合适的血液成分,提高肝移植成活率,而且还可以扩大肝部分移植适应证,避免或减轻排斥反应,减少输血性传染病和继发性病毒感染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同种异体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中 ,探讨TLSFJM对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F344大鼠作为心脏移植受体 ,以LOU/CN大鼠作为心脏移植供体 ,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受体大鼠分为 3组 ,于移植前后分别施以RPMI16 4 0、CsA或TLSFJM。每天观察移植心脏跳动情况 ,并于停跳当天或之前解剖观察。分别取供体大鼠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取受体大鼠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 TLSFJM可明显延长大鼠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RPMI16 4 0对照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期全部为 6d ,TLSFJM治疗组最长均可存活 2 7d ,高剂量 (15mg/kg·d)CsA治疗组存活期超过 2 7d。TLSFJM治疗组大鼠脾细胞增殖的cpm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TLSFJM具有良好的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作用。TLSFJM对同种异体抗原诱导T细胞增殖的明显抑制 ,可能是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肠衰竭患者不得不依赖肠外营养(PN)来维持能量和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PN在提供能量及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引起肝脏损害。此外,由于肠道结构和内环境发生改变,IF患者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细菌代谢产生的毒性介质可诱导肠道炎性反应和胆汁酸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及肠衰竭相关性肝损害(IFALD)。自1998年Marshall首次提出肠-肝轴的概念以来,肠-肝轴紊乱在IFA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肠道-肝脏之间的"对话"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稳态平衡的关键,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然而,作为一个"被遗忘的器官",肠道菌群在IF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笔者首次提出肠-菌-肝轴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试图强调肠道菌群是肠-肝轴中的重要一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IF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肠-菌-肝轴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IFALD的发病机制和改进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纳米碳与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67例患者资料,根据所使用的示踪剂种类,分为纳米碳组130例、ICG组37例,应用Graph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示踪剂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种胃癌根治术式中,淋巴结分拣均有助于提高淋巴结总检出数。纳米碳组较ICG组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2)、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3)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P=0.03)。在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方面,两种示踪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与吲哚菁绿在不同病理分期中的总体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使用何种示踪剂,均提倡淋巴结分拣。纳米碳较吲哚菁绿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根治性近端胃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