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下腺结石CT图像特点。方法对其CT图片及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发现26例下颌下腺结石,发生率(26/2000=1.3%);共发现结石44枚,其中单发结石16例(16/26=61.5%),多发结石10例(10/26=38.5%),22例(22/26=84.6%)合并颌下腺炎,结石大小4.65±0.86(0.8~12mm),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36.6±6.5)岁,男18例(18/26=69.2%),女8例(8/26=30.8%);11例呈圆形(11/44=25.0%),28例呈椭圆形(28/44=63.6%);5例不规则形(5/44=11.4%)。CT表现为沿下颌下腺导管方向走行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高密度影,同时伴有同侧下颌下腺腺体增大,密度欠均等改变,增强扫描后结石未见强化。结论下颌下腺结石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合雌激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取环术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绝经后带器妇女随机分为2组,术前补充雌激素及加米索前列醇为观察组,直接取器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宫颈软化、综合反应、术中出血及取出难易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绝经后妇女,直接取器易造成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通过术前用药改善宫颈条件可明显提高取器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护理工作中潜在着许多法律问题:因服务态度、执行医嘱不当、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技术水平较低以及护理文书填写不当等因素,易诱发护理纠纷.加强法制教育,规范护理行为,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提高护理技能、护理技巧来融合护患关系,全面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预防护理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聚乙烯醇(PVA)为栓塞剂, 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可长期存活的猪冠状动脉微栓塞(CME)致心肌梗死模型。方法 对16只西藏小型猪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 于左前降支动脉第一对角支开口处远端缓慢注入不同浓度100 μm PVA, 于术后第3天、第60天行640层容积CT心肌灌注成像;动物处死后对心肌组织行TTC染色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9只动物造模成功并长期存活, 其PVA浓度为0.001 ml/ml, 注射总量10 ml;CT心肌灌注成像示左心室心尖前壁、侧壁及间隔壁灌注缺损, 主要位于心内膜下, 部分累及心外膜下心肌;心脏TTC染色和病理示微血管栓塞区域心肌梗死。结论 以PVA颗粒为栓子, 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猪CME致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高、存活时间长, 为临床研究CME致心肌梗死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CT血管成像(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两种检查手段比较来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并分析640层螺旋CTA对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进行CTA与DSA检查,从瘤体个数、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等方面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结果(1) DSA组共发现58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0例,单发30例,16个(27.6%)<3 mm,21个(36.2%)3~5 mm,15个(25.9%)5~10 mm,6个(10.3%)>10 mm。 CTA组共发现55个动脉瘤,漏诊3个动脉瘤均为<3 mm;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0.05,说明两者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 r=0.53~0.99;说明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瘤体大小>10 mm两者间相关关系最强( r=0.99)。(2) DSA发现瘤体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5.2%),颈内动脉18个(31.0%),大脑后动脉3个(5.2%),前交通动脉20个(34.5%),后交通动脉14个(24.1%),CTA漏诊前交通动脉2个及颈内动脉1个;P=0.061,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0,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3) DSA发现瘤体为囊状32个(55.2%),梭形18个(31.0%),舟状及蜿蜒状各4个(6.9%),CTA漏诊1个囊状及2个梭形瘤体,P=0.072,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7,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4)性别分布(复式条图)显示动脉瘤发生女性多于男性,男12例(30%),女28例(70%),年龄38~72岁,平均(54.28±8.94)岁,表明老年人好发动脉瘤。 P =0.919,两者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与DSA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疑似病例的动脉瘤筛查并为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迭代算法是实现CT低剂量成像的有效工具,其特点是在降低图像噪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图像质量.但对于扫描条件过低噪声过大的图像,过度的迭代重建有可能降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并损失解剖结构的细节.因此,如何能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成像、使放射剂量达到可处理的最低水平是在临床实施CT低剂量成像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应用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AIDR 3D)进行个体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从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2月进行过首次常规剂量胸部CT平扫检查并且明确诊断的病人中,连续收集需要在1个月内进行CT平扫复查的病人共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13~84岁,平均年龄48.27±17.63岁,BMI为15.62~30.85,平均21.62±3.38.这48例病人首次常规剂量检查时采用普通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扫描,其目标噪声值SD为12.5,并用常规滤波反投影(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进行重建.复查时进行个性化超低剂量胸部CT成像方案扫描,扫描条件采用整合迭代算法(AIDR 3D)的AEC技术,设置目标噪声值为SD25,其他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保持和常规检查一致,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AIDR算法和FBP算法重建.两次检查总共得到三组数据,分别为常规剂量FBP组(A组)、低剂量AIDR组(B组)和低剂量FBP组(C组).3组分别用相应的过滤函数显示肺窗和纵隔窗.对三组数据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进行对比:客观评价用图像噪声值进行量化(用CT值的标准差表示),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3分制(3-优,2-可,1-差)进行独立盲法评分.为了评估结合了AIDR 3D的AEC技术调控管电流的效果,把胸部分成上、中、下部分别进行评价.数据统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Friedman检验,将上、中、下评分均≥2分的病例定义为可诊断,计算可诊断率.扫描的放射剂量则通过记录机器上显示的CTDI和DLP数值,计算有效剂量ED(k=0.014),将复查和首次扫描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3组肺窗图像的噪声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大幅降低噪声值(上66.58%;中39.62%;下48.55%),而B组和A组相比,上肺和下肺噪声分别降低15.67%和15.26%,而中肺噪声值则增加9.33%.3组的纵隔窗图像的噪声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比C组噪声值显著降低(上66.58%;中39.62%;下48.56%),而B组比A组噪声值有轻度增加(上39.95%;中79.43%;下76.3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B组的肺窗上、中、下部之间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隔窗的上、中、下评价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肺窗图像的可诊断率(上、中、下均在2分或以上)都达到100%,优、良、差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组纵隔窗图像的可诊断率有显著差异,C组的可诊断率明显较低,B组和A组的可诊断率相同(95.83% vs 95.83% vs 56.25%,P< 0.05).放射剂量方面,复查扫描(B/C组)和初次扫描(A组)相比有效剂量降低87.05%(0.715 vs 5.524 mSv,k=0.014).结论 采用整合AIDR 3D的AEC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体型的人群的胸部个性化超低剂量CT成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AccuBrain全自动大脑结构分割量化技术,探讨冰毒成瘾者与正常人脑结构的差异。材料与方法25例冰毒吸食者及37名正常志愿者采用3.0T磁共振与64通道头部正交线圈进行T1-3D扫描。采用AccuBrain进行后处理,获取脑部各区间结构。基于脑部自动分割结果,对相应脑区的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冰毒组的小脑、左侧海马、双侧伏隔区较正常人缩小,左侧侧脑室则较正常人增大。结论吸食冰毒会造成脑结构改变,可针对性进行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脑梗死代谢物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核磁共振(MRI)及1HMRS扫描,梗死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与对侧相应正常脑区代谢产物比值(rNAA、rCr、rCho)及同侧乳酸/胆碱值(Lac/Cho),比较不同部位各代谢产物相对浓度。结果 rCr(F=6.102,P=0.085)各区域间无显著差异;rCho(F=2.229,P=0.094)各区域间无显著差异;rNAA中央部与外侧缘间有显著差异(F=2711.140,P〈0.05);Lac/Cho区域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F=29127.575,P=0.000)。结论 1HMRS检查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MRI,可同时检测脑梗死的进展情况。作为一种无创伤活体显示组织代谢的影像学方法1HMR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大脑脚ADC值8周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患者病情变化反映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于急性期行常规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及DTI扫描并行NIHSS和BI评分连续复查8周,每周一次,分析梗死病灶ADC与FA值及大脑脚ADC值变化.结果 梗死灶ADC值于发病开始即呈逐渐上升趋势,FA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病灶双侧大脑脚ADC值变化趋势同梗死灶.患者恢复情况越好,ADC值与FA值的变化趋势越缓和,反之则变化趋势越陡峭.结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病灶处及远隔部位大脑脚ADC及FA值变化情况能提示患者预后,并提示存在华勒变性及脑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术前通过颅内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各种干预设计及进行“模拟手术练习”,探讨其对提高手术质量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6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干预组患者则进行头部3D-CTA扫描,并将获得的影像学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将动脉瘤和毗邻重要结构打印出来,制造出该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术前通过该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干预设计,制定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动脉瘤夹的选择、放置的位置及角度、术中注意事项等),并通过该模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训练”.术中观察动脉瘤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吻合度,术后第1、3天行CT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脑梗塞或出血;同时完成1次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且在术后3~6个月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载瘤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夹闭不全;术后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60例患者术前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对照组9例发生近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干预组2例发生,发生率为6.7%;对照组11例发生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7%,干预组4例发生,发生率为14.8%;对照组18例疗效良好,良好率69.2%,干预组25例疗效良好,良好率92.6%.干预组在近期及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5.364,P=0.021;x2=4.841,P=0.028),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x2=4.633,P=0.031).结论 全仿真模型对提高动脉瘤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