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以肝中静脉为导向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的91例行肝切除获得根治的肝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肝中静脉的完全显露区分手术方式,分为肝中静脉导向组(30例)和传统组(61例)。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组间1:1配对,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91例病人中,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分别为30例和61例,肿瘤直径为9.9(1.5~20.0)cm。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48(2~127)个月,1、3、5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0.1%、58.0%、41.8%,1、3、5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 57.7%、37.4%、30.3%。肝中静脉导向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传统组的肿瘤早期复发率显著高于肝中静脉导向组(P<0.05)。该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和卫星灶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大血管侵犯是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甲胎蛋白、手术方式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可减少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但总体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肝移植中心单个治疗组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16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接受治疗,其中127例经手术切除,切除率为76.5%。手术切除病人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4.0%、20.0%。中位生存时间为22.9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共35例(27.6%),其中死亡3例,2例为肝功能衰竭,1例为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率为2.4%。单因素Log-Rank检测结果显示,手术切缘(χ~2=50.30,P<0.001)为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及肿瘤TNM分期差为肝门胆管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R0切除)是改善病人预后的最佳选择,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可提高R0切除率,但需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影像组学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内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43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5例、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2例,女61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30~86岁。243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2∶1比例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81例。利用影像组学技术,从CT检查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肿瘤内部及周边分别提取定量图像特征,每位患者提取3384个影像组学特征参数。在训练集中,通过联合多重特征选择算法[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随机生存森林(RSF)的特征排序+LASSO-COX回归分析]对稳定的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COX回归筛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逐步向后回归分析构建2个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包括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验证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指标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若实验室指标或B超检查怀疑肿瘤复发转移则可提前行增强CT或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研究终点为肿瘤复发时间,定义为手术日至诊断肿瘤复发或转移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值经过自然对数转换后纳入分析。应用X-tile 3.6.1软件为连续性变量选取最佳截断值。结果(1)随访情况:243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获得随访。训练集患者随访时间为4.2~10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测试集患者随访时间为12.7~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3.2个月。训练集患者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8%、53.1%,测试集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4%、61.7%,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3,P>0.05)。(2)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建立:338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选择2426个高度稳定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分析。通过整合MRMR得分和RSF重要性排序前20位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进一步降维,筛选出7个重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上述7个影像组学特征指标(部位、扫描时相、权重系数)分别为特征1(肿瘤周边、动脉期、0.041),特征2(肿瘤周边、动脉期、-0.103),特征3(肿瘤周边、动脉期、-0.259),特征4(肿瘤内部、动脉期、0.211),特征5(肿瘤周边、门静脉期、-0.170),特征6(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130),特征7(肿瘤内部、门静脉期、0.090)。影像组学标签得分方程=0.041×特征1-0.103×特征2-0.259×特征3+0.211×特征4-0.170×特征5+0.130×特征6+0.090×特征7。(3)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展现出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648(95%可信区间为0.583~0.713)和0.669(95%可信区间为0.587~0.750)。(4)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n(血清甲胎蛋白)、肝硬化、肿瘤边界状态、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肿瘤内坏死、影像组学标签、肿瘤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202,1.776,1.889,2.957,1.713,4.237,4.364,4.258,95%可信区间为1.083~1.333,1.068~2.953,1.181~3.024,1.462~5.981,1.076~2.728,2.593~6.923,2.468~7.717,2.427~7.46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模型1(术前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肿瘤边界状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风险比=1.145,1.838,3.525,95%可信区间为1.029~1.273,1.143~2.955,2.172~5.720,P<0.05);影像组学模型2(术后模型)由ln(血清甲胎蛋白)、影像组学标签、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卫星灶构成(风险比=1.123,2.386,3.456,3.481,95%可信区间为1.005~1.254,1.501~3.795,1.863~6.410,1.891~6.408,P<0.05)。风险预测方程:影像组学模型1=0.135×ln(血清甲胎蛋白)+0.608×肿瘤边界状态(0:平滑;1:不平滑)+1.260×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2=0.116×ln(血清甲胎蛋白)+0.870×影像组学标签+1.240×微血管侵犯(0:无;1:有)+1.247×肿瘤卫星灶(0:无;1:有)。(5)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16(95%可信区间为0.662~0.770)和0.724(95%可信区间为0.642~0.806);影像组学模型2展现出更好的预测效能,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65(95%可信区间为0.712~0.818)和0.741(95%可信区间为0.662~0.820)。校准曲线提示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一致性。(6)影像组学模型与其他临床统计学模型和现有肝细胞癌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比较: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香港肝癌(HKLC)分期和意大利肝癌协作组(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484,0.520,0.622,95%可信区间为0.490~0.634,0.311~0.658,0.301~0.740,0.509~0.736,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601,0.523,0.513,95%可信区间为0.524~0.677,0.449~0.596,0.273~0.75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前)、BCLC分期、HKLC分期和C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40,0.473,0.504,0.545,95%可信区间为0.442~0.638,0.252~0.693,0.252~0.757,0.361~0.730,P<0.05);影像组学模型2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与ERASL模型(术后)、Korean模型和第8版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指数=0.562,0.513,0.521,95%可信区间为0.451~0.672,0.399~0.626,0.251~0.791,P<0.05)。(7)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分层分析:根据X-tile软件分析结果,将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1得分≥1.4分(对应列线图总分≥62.0分)归为高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低危组,影像组学模型2得分≥1.7分(对应列线图总分≥88.0分)归为高危组。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1%、35.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81,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9%、38.2%,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1.8%、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13,P<0.05)。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1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6%、29.3%,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0.0%、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53,P<0.05);影像组学模型2预测为低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7%、28.1%,高危组患者术后2、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63.6%、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2,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CT检查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由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合而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并由此构建了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与现有的临床影像病理预后因素形成互补,能在早期肝细胞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提供较为准确的、个体化的肿瘤复发风险预测,可为早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在肝内胆管癌(ICC)手术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49例ICC病人数据,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433例和测试集216例。采用GBM算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GBM模型和ICC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所有模型均在独立的测试集内进行验证。结果训练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39.0个月,测试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40.0个月,两组病人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GBM模型由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构成:年龄、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GBM模型对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预测的C-index值分别为0.741(95%CI 0.709-0.773)和0.719(95%CI 0.671-0.766),GBM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系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示GBM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GBM模型可将ICC病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3组病人手术预后情况比较,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GBM模型比TNM分期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具有良好手术预后的ICC病人。结论构建的GBM模型集合了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可显著改善对ICC手术预后的评估。机器学习通过深入挖掘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作用并以集成学习的方式实现精准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肝右静脉系统的解剖路径图用于指导手术规划。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7月—2021年6月的上腹部增强CT资料,导入海信计算机辅助系统行三维重建,模拟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引导的解剖性肝切除,测量并记录肝体积、RHV及各段属支的分布情况、解剖变异等数据。结果:纳入336例正常肝脏受检者,中位年龄59岁。全肝体积为1 255.65(1 071.43~1 450.078)mL,男性的全肝体积显著大于女性(P < 0.05)。336例受检者的RHV直径与全肝体积呈正向弱相关(r=0.242,P < 0.05)。44.6%的受检者发现1(1~2)根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IRHV)。RHV的标准化直径与是否伴有IRHV之间呈极弱负相关(r=-0.109,P < 0.05)。比较伴有IRHV的RHV和不伴有IRHV的RHV的直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分别为7.95(6.51~10.40)mm和9.33(7.37~11.23)mm。15.8%受检者以IRHV为主导,RHV较短小,无法在肝断面上全程显露。最终选取283例RHV解剖正常的受检者构建解剖路径图。6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Ⅵ,V6)、7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Ⅶ,V7)主要分布在右后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5(0.33~0.55)和0.78(0.71~0.84)处,V6的数目显著多于V7的数目(P < 0.05);5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Ⅴ,V5)、8段属支(hepatic veins draining segment Ⅷ,V8)主要分布在左三叶肝切除断面全长的0.41(0.32~0.50)和0.78(0.70~0.86)处,V5的数目显著多于V8的数目(P < 0.05)。V6的直径显著大于V5的直径(P < 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构建肝右静脉系统解剖路径图,对指导精准解剖性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可视化肝中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肝脏增强CT检查健康体检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0~83岁。使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肝脏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在早期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预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8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早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01例,女性181例,年龄(57.3±10.5)岁(范围:21~86岁)。将患者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