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恢复稳定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脑卒中恢复稳定期的遗传病理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学线索。方法选择GEO数据库中GDS4521芯片数据,该芯片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IS恢复稳定期(脑卒中发生至少6个月以上)患者和20例未发生过脑卒中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PBMCs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利用GEO2R、DAVID、g:profiler和String等工具,筛选和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和相关信号通路情况。结果脑卒中恢复稳定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PBMCs中发现37个基因表达明显变化,其中34个上升,3个下降。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方面,以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趋化相关基因为最多;在分子功能方面,以趋化因子活性相关基因为最多。KEGG信号通路分析表明,位于TNF信号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相互作用网络图揭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以与炎性反应相关的两个网络为主。结论 IS发生超过6个月后仍有多种功能蛋白和信号通路可能发生改变,特别是与炎性反应相关的蛋白和信号通路,提示炎性反应在IS的恢复稳定期仍可能对疾病的预后和再发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 DMF)可通过减轻IS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促进血-脑屏障修复和神经功能转归,改善预后。现就DMF对IS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尽管已有大量关于脑缺血的研究见诸文献,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亦不充分。许多研究提示,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炎性反位业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最具潜力的靶点之一。近年来,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关于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重要新概念:(1)虽然大部分炎性反应可以加剧缺血性脑损伤,但亦有一些炎性反应对缺血脑组织有益。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局部血流量的减少可激活凝血瀑布、补体系统、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导致白细胞及炎性反应介质渗出,最终产生一系列炎性反应。研究证实免疫系统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脑组织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IS发生后,固有免疫应答首先被诱发,激活的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致使血-脑脊液屏障受损、白细胞渗出,并促进远隔的免疫细胞向病灶部位迁移和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蛋白成分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外周,而渗出至病灶部位的淋巴细胞则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出现活化增殖,继而分别于外周和局灶部位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另一方面,IS后的免疫抑制效应减轻并终止了缺血后的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但同时亦增加了卒中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本文就IS后的血管内炎性反应及脑组织局部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谱,探讨circRNA与IS的关系.方法 选取4例IS患者和4例对照者,采用cir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两组外周血白细胞,使用q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circRNA,并预测与circRNA结合的靶微小RNA(miRNA)和相关信号通路.结...  相似文献   

6.
炎性反应反射-胆碱能抗炎通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机体对外源性侵袭或创伤所产生的炎性反应是局部的、保护性的反应。反应不足和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有精确的调控机制。抑制急性炎性反应的“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发现,大大的拓展了我们对神经系统如何调节免疫反应的理解:就象对心率及其它重要功能的调节一样,神经系统对炎性反应进行实时的反射性调节。借助这种理解,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可逆的、神经连接通路治疗炎性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重,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严重程度与炎性反应有着密切联系。先天性神经免疫调节在调控急性胰腺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α-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抗炎通路)及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大大降低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本文就神经免疫调节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尽管已有大量关于脑缺血的研究见诸文献,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亦不充分。许多研究提示,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炎性反应业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最具潜力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存在氧化应激与免疫方面的异常,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核因子E2 相关因子(Nrf2) 是抗氧化系统与免疫炎性反应的共同转录因子,其介导的通路失调会引起氧化和炎性反应的内在失调, 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现针对Nrf2 介导的抗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调控作用在抑郁症病因 与治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今后进一步丰富该病病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在其发生、发展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蛋白质、RNA、黏附分子及内皮因素、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凝血及纤溶系统等各个方面均会对其产生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减轻脑损伤、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尤其脑卒中早期外周血标志物无创检查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相关血清标志物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微小RNA(mi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 3'端非编码区(3'-UTR)碱基配对,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IS相关基因miRNA靶区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IS的遗传易感性和预后有关。该文拟对miRNAs靶基因(VEGF、IL-1、NLRP3、MTHFR、PON1、BDNF、CRP、HDAC9) 3'-UTR SNPs与IS遗传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s,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Treg细胞缺乏与功能低下是脑卒中炎性进展的重要原因,它能分泌抗炎因子,并且促进神经损伤修复,近来研究显示Treg细胞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力。因而,进一步研究Treg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血  相似文献   

13.
滥用乙醇可以导致脑损害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但是其对脑损害的神经性炎性反应方面机制的研究还不明确。近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炎性细胞,在乙醇所致的神经性炎性反应中作用非常重要。Toll样受体4(TLR4)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在脑损害和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乙醇通过TLR4信号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诱导炎性反应介质释放和细胞死亡而导致脑损害,抑制TLR4信号通路可能对减轻乙醇所致的神经性炎性损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Toll样受体4在乙醇所致的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 B,NF-kB)是存在于多数细胞中调控许多基因表达的核转录因子之一。NF-kB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塑形、神经发育及神经变性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脑缺血诱导了NF-kB的激活,活化的NF-kB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的炎性反应,且可能与神经细胞死亡机制有关。NF-kB将为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T细胞的一种重要亚群,对于维持机体免疫自稳、防止自身免疫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免疫炎性反应贯穿于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脑缺血及缺血后的再灌注所引发的免疫炎性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作为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能够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CD4+CD25+Treg细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但炎症损伤已被公认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4(TLR4)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相关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从而影响着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及预后。笔者现围绕TLR4相关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炎症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靶向TLR4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些思路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治疗方法有限,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干预方法。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促炎性调控细胞死亡,参与了IS的发病机制,抑制细胞焦亡可减轻IS后脑损伤。现就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其参与IS的发病机制以及靶向细胞焦亡治疗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常见的类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神经炎性反应被 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常驻免疫细胞,在启动先天和适应 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现就小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ASA)预防缺血性脑卒中(I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020例中老年男性研究对象采用ASA连续干预10年并与31950例男性同年龄组的自然人群对照,观察10年IS的发病、死亡等相关问题。结果 ASA干预9年后IS发病率下降43.89%,死亡率下降37.33%,而ASA未使出血性脑卒中(HS)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ASA预防IS是有效的,并无明显胃肠毒性反应,且不增加HS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支架植入、脑血管搭桥、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技术可使IS患者的缺血部位实现再灌注, 但因再灌注治疗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却成为了当前临床的治疗难题。目前临床中改善CIRI的诊疗手段有限且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 基于分子水平探究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寻求有效的治疗CIRI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已有研究证实, 环状RNA(circRNA)参与了CIRI过程中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 充当重要的调节因子, 有望成为治疗CIRI的潜在靶点。本文围绕CIRI中circRNA对不同脑细胞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以期为治疗和改善CIRI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