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癫痫的风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12-2014-11出生的530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其中合并癫痫(epilepsy,EP)105例,未合并癫痫425例,汇总其高危因素、影像学资料等,对105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发作特点,所属瘫痪类型及智力发育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低体质量,颅内出血是脑瘫患儿发生癫痫的风险因素,与未发癫痫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中患儿脑部结构畸形,脑软化均为脑性瘫痪患儿发生癫痫的风险因素,与未发癫痫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力评估中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力中发育异常占97.14%,未合并癫痫组智力发育异常占64.94%,智力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癫痫风险因素分析提示出生体质量偏低,有颅内出血,脑结构异常,脑软化,智力发育低下的患儿易发生癫痫,临床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预见性防治,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语言发育迟缓在脑性瘫痪儿童中发病率很高,绝大部分合并智力障碍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目前儿童康复机构常见的语言训练形式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患儿的主动参与性欠佳,治疗效果不够明显。本次研究探索小组语言训练在脑性瘫痪儿童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治疗方面提高交往及参与性方面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07—09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诊断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小儿较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发生的脑运动中枢伤残性综合征。美国1985年统计,脑瘫患者达75万;我国脑瘫发生率为1.8~4%。本文就脑瘫的病因进行初步分析。 临床资料 我院1988年6月~1990年9月小儿神经科门诊确诊为脑瘫者共64例。其中男48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组织异常发育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小儿脑瘫是患儿在母亲妊娠期到新生儿期脑部受到损伤而引起的脑部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多伴神经精神的改变和语言、视力以及智力等方面的障碍[1],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及智能、运动功能发育。目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有针刺、推拿、按摩、中药熏蒸以及各种康复训练等,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探讨穴位注射神经节苷脂结合神经促进康复技术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及对患儿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低下、流涎、语言障碍、癫等。痉挛性脑瘫是小儿脑瘫中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如肌张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脑性瘫痪患儿的颅脑CT表现以及CT结果在脑瘫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方法:对1994年~1998年临床诊治的25例脑瘫患儿均作颅脑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25例患儿之CT结果中有22例显示异常。结论:颅脑CT可为脑性瘫痪患儿提供病因及病理基础,并为诊治及预后提供依据,但因受其分辨率所限,CT结果应结合临床进行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脑瘫是幼儿残疾病中最严重病因之一,占新生儿的2‰~5‰,由于环境污染、高龄产妇增多等原因,脑瘫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脑性瘫痪又称脑性麻痹,是常见最典型的类型,其比例高达75%,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6例脑瘫患儿(观察组)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引导式教育,采用标准化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CDC)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28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7.14%,P<0.01);平均MDI值观察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同时经常伴有其他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等并发障碍。脑瘫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发病率1.8‰~4.0‰[2]。足内翻是脑瘫的典型步态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步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脑损伤所导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常伴随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癎)及视听障碍,其中视觉障碍是脑瘫常见的伴随症状,对脑瘫患儿早期运动发育及认知能力有着严重不良影响.本文对232例伴随视觉障碍的脑瘫患儿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视觉障碍与脑瘫型别、类型、高危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脑性瘫痪是由于胎儿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从而造成胎儿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脑性瘫痪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且伴听力、视力以及语言障碍,甚至癫痫和智力低下等。本文以我院收治的50例脑瘫伴发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敷脐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03-2015-05我院收治的50例  相似文献   

12.
我院近 8年开展脑性瘫痪 (脑瘫 )综合治疗 ,采用穴位封闭为主 ,辅以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 ,对收治的脑瘫患儿中的 2 0 8例进行观察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0 8例脑瘫患儿均按照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确诊 ,男 110例 ,女 98例 ,年龄 6个月~ 4岁 ,平均 1岁 6个月。主要表现有 :运动发育迟缓、不能抬头、不会独坐翻身、烦躁、哭闹不安、喂养困难、一侧肢体活动少或欠灵活、走路不稳、双腿交叉、足尖着地、不会坐、爬及行走等。伴不同程度姿势异常。 2 0 8例痉挛偏瘫168例 ,混合型以下肢痉挛型瘫痪为主 3 3例 ,共济失调型 2例…  相似文献   

13.
正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障碍及其他异常[1],是引起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脑瘫康复治疗的长期性以及社会大众对脑瘫的片面认识,给脑瘫患儿的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效果。因此,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的心理护理在整个康复  相似文献   

14.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1]。脑瘫的治疗主要方法是功能训练(新Bobath疗法)[2]。脑瘫患儿功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小儿日常生活能力,最大限度促进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及早融入社会。但在功能训练过程中方法不当等各种原因易引起意外损伤。意外损伤发生后,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影响了患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 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出生前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1]。脑瘫高危儿指有各种高危因素导致的脑功能损害、极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小儿。脑瘫高危儿表现出摄食行为和摄食功能的异常和发育迟缓。口腔按摩是针对吞咽或摄食行为异常的高危患儿的一种刺激,可以促进吞咽功能和婴儿发声,合理营养的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2005-2006年采用TCD检查的资料数据完整的40例小儿脑性瘫痪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TCD正常11例(27.5%),异常29例,阳性率为72.5%.结论 TCD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脑瘫儿颅内血流动力呈低流速高阻抗,说明脑瘫儿的大脑供血少于正常儿,属于低灌注循环状态,脑灌注量越低,病情越重,可见脑血循环与脑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如采用多种检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综合分析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文献,按纳入标准对文献严格筛选后提取相关信息。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压氧+基础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标准化均数差(SMD)=0.30,95%CI(0.08,0.52),P=0.007]、Gesell评分[OR=5.54,95%CI(2.76,11.14),P0.0001]和发育商[(SMD)=1.08,95%CI(0.86,1.31),P0.0001]均高于单纯基础治疗的患儿。结论高压氧治疗脑瘫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少,故尚需要进一步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来揭示高压氧对脑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国外对脑性瘫痪是否存在环境危险因素的研究很少,国内的研究尚未涉及该领域,目前对脑性瘫痪人群环境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尚未见报道。 目的: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与小儿脑性瘫痪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为本病的防治及进一步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于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完成。 方法:选取中国佳木斯地区202例脑瘫儿童构成病例组,随机选取404例对照儿童,按年龄相差不超过3个月,性别、民族相同进行1:2配对。对所有儿童进行调查,重点是孕期环境因素。调查数据应用SAS9.13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新生儿出生季节、孕期使用移动电话、孕期使用电子产品、孕期居室周围环境情况、孕期使用大理石厨台做饭、孕期产前仪器设备检查情况、孕期摄取食物情况等。 结果:将调查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脑瘫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中,居室周围环境有污染危险性最大(OR=2.432, 95%CI=1.172~5.047,P=0.017),其次为孕期使用高辐射移动电话、每天观看电视时间超过5小时、孕期使用大理石厨台做饭。 结论:小儿脑性瘫痪存在环境危险因素。加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的同时,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减少脑瘫发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脑性瘫痪;环境危险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护理实践中,指导保持患儿各种姿势的训练,来促进患儿正常运动的发育,避免或纠正异常姿势的出现或加重。通过对68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