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50例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V)诊断明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DSA影像的回顾,明确了DSA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内静脉窦血栓中应用的重要性。方法自2003年12月~2006年12月使用GE公司Advantx LCN+型X线血管造影机为3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进行了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结果经过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更加清晰的显示了静脉窦狭窄、血栓、粘连等在二维脑血管造影中一些显示不清的病变影像,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结论静脉窦影像的三维重建成像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介入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及纤溶抗凝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方法及观察纤溶抗凝治疗疗效。方法 详细分析30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将应用纤溶抗凝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调查14例未用纤溶抗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析。结果 核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早期纤溶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MRI和MRA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纤溶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上矢状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诊断七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5~34岁。病后3~11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梗死或出血、硬脑膜异常强化及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观察到再通。结果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强化后显示闭塞静脉窦附近硬脑膜异常强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9及37天复查MRI,结果显示再通,硬脑膜异常强化消失。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炎症者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例外伤引起者经手术治疗,7例均治愈。结论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使用美国AVOTEC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视觉刺激呈现系统,对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常规MRV、MRI检查,比较不同的成像序列对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的显示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MRI)可最直观观察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及其并发症;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可清晰显示出静脉窦内的堵塞情况及血栓的范围,磁共振成像及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静脉窦血栓精确确诊率80%以上。结论 MR是最有效诊断静脉窦血栓的检查方法,诊断精确度高,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25例报道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已确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3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异常表现。结果 25例本病患者除2例男性外,余23例均有明确病因,如妊娠期、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临床表现以亚急性颅压高症状为主;部分头部CT可见条索征及空三征,MRI特征性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异常高信号,MRA示栓塞的静脉窦未显影。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多可找到明确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MRI/MRA可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6.
MRI和MRA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附46例报告)牛汝扑,苏晋生,郭海新,赵玉林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脑内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中,目前已被公认为一种安全、可靠、准确性高、对病变能全面了解的最佳方法之一。该方法无X...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5例磁共振检查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2~40岁。病后3~19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便死或出血、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见再通。结果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皆有明确原因,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亚急性颅内压增高、抽搐、肢体瘫痪或昏迷。MRI常规SE序列T1、T2加权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硬死。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的PC法示静脉窦高血流信号丢失,2例分别于病后24、31天复查MRI,结果示再通。经降颅内压、抗凝、合并感染者予抗生素、激素治疗,5例均治愈。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且病情重,MRI/MRA可帮助确诊。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内结核性感染磁共振成像呈结节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结节性颅内结核感染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广阔地回顾分析15例颅内结核性感染患者的脑MRI资料及其临床表现。结果 结节性颅内脑膜结核感染MRI主要表现为脑池或脑池合并脑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13例);软脑膜及脑实质内弥漫性粟粒结节(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损害等症状。抗结核药物治疗后7例痊愈或好转,8例改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MRI表现及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病率低、病因多及症状各异 ,造成临床诊断困难。 1987年 2月至 1997年 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均经头颅CT、MRI及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证实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2 4例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2例。临床误诊为其他疾病 13例 ,误诊率 5 0 %。现对其临床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问题分析如下。资料和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2 4例 ,脑静脉(大脑大静脉 )血栓形成患者 2例 ,男性 12例 ,女性 14例。年龄 18~ 49岁 ,平均 36岁。病程小于 2个月 5例 ,2~ 12个月15例 ,1年以…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三例标本MRI长T2信号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磁共振成像(MRI)与病理对照方法探讨多发性硬化(MS)MRI异常长T2信号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对3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全脑标本(其中1例含脊髓)行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对照MRI图像所示的长T2信号行标本大体及镜下观察。3例MS均显示有长T2信号,其病理基础除MS斑块外还可见坏死软化灶及空洞形成。斑块状长T2信号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直角脱髓鞘征,见于病程长者(例1)。坏死软化灶及空洞形成引起的非斑块状长T2信号形态分布不一,以病程短、起病急者为著(例2、3),后者脊髓受累程度亦严重。MRI是诊断MS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S长T2信号的病理基础除典型硬化斑外还有坏死软化灶及空洞形成。当临床拟诊为MS,而MRI仅显示非斑块状长T2信号时,应警惕为急性发病的MS。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特殊形式。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临床误珍率高。往往延误治疗。导致不良预后。近年随着影象诊断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RI)的不断进步,对本病的认识也日益提高,患者致死、致残率明显下降。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14例CVS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7例SCD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有3例异常,均位于胸段脊髓,2例T2加权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区,1例胸髓变细。结论MRI对SC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21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内高压、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等。本文21例有可能误诊为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毒性脑炎、眼外直肌麻痹、炎症性脱髓鞘性脑病等。结论临床医师应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颅内肿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杨富成赵长坡颅内肿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并不多见。我院3年来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连续发现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60岁,主诉记忆力减退伴呕吐2个月。CT及MRI示左蝶骨嵴脑膜瘤。高血压病史1年。入院检查:血压...  相似文献   

16.
第二节单纯(孤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两种类型:(1)伴发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逆行进展波及皮层静脉,多见。(2)单纯(孤立)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没有静脉窦的参与,少见。因前者临床讨论较多,且本文主要讨论小静脉病变,故以下主要讨论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MR征象及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方法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2~51岁,全部经常规MRI及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全部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结果4例患者平扫SE序列均可见静脉窦内正常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出血性脑梗死3例;广泛脑肿胀及脑水肿1例。MR增强可见静脉窦异常低信号或闭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magna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E-MRV)见受累静脉窦腔内血流信号不规则或信号完全消失。结论MRI结合3D-CE-MRA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上矢疾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磁共振诊断七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5-34岁。病后3-11天行磁共振检查,主要观察水肿,静脉性梗死或出血,硬脑膜异常强化及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复查时可观察到再通。  相似文献   

19.
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2例颅内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尝试蝮蛇抗栓酶经颈动脉灌注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DSA发现静脉窦不显影或有充盈缺损,MRI显示窦内流空消失,代之以高信号。溶栓后7例症状改善,5例有脑血循环改善的血管造影表现,说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对于缓解高颅压、挽救视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报告2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14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仅5例有异常改变。17例行头颅MRI检查,13例有异常改变。DSA检查共22例,均表现为静脉窦不显影或狭窄,循环时间延长9s以上。提示蝮蛇抗栓酶介入性灌注溶栓治疗结果较常规治疗效果好,而尿激酶介入性灌注溶栓治疗则可能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