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神经衰弱”在英国的诞生和消亡1869年美国医生 G.M.Beard 发表了他对“神经性消耗病”的研究,提出了“神经衰弱”这一名称。他认为神经衰弱是神经力量(nerve force)的耗损和衰弱,是和美国当时工业化有关的“文明病”,多见于社会中及上层脑力劳动者。被认为是“美国病”。这个名称很快为医生和普通人所接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被广泛采用。1894年 S.Freud 把神经衰弱病人中焦虑  相似文献   

2.
1980年出版的 DSM-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病名,为此、国内学者在82年召开成都会议,讨论神经症在疾病分类中的地位,结果一致认为需保留神经衰弱的诊断名称。神经衰弱在50年代是常见病,我院曾在60年代对上海几所大学的学生作过神经衰弱  相似文献   

3.
洛杉矶地区美国华人的神经衰弱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美国华人神经衰弱的流行病学、症状群、心理社会因素以及与其它精神疾病诊断的重叠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美国洛杉矶某华人社区符合ICD-10诊断标准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临床特征以及与其它精神障碍的疾病分类学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神经衰弱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单纯”神经衰弱的患病率为3.61%;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衰弱患者的SCL-90-R总分和因子分显著增高,经历了  相似文献   

4.
神经衰弱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症。DSM-Ⅲ及DSM-Ⅲ-R均不再将神经衰弱作为一个疾病名  相似文献   

5.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在临床上是一组常见的疾病,其中常见的有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焦虑症以及内脏神经官能症(如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目前尚未发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神经系统有器质性变化,也未发现相应的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因此,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功能性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0例“传统标准”诊断的神经衰弱用Hamilton焦虑、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DSM-Ⅲ、神经衰弱工作标准再诊断,结果:“工作标准”诊断的神衰组焦虑、抑郁量表分值较高,无1例精神分裂症,轻性抑郁症者极少,绝大多数表现对疾病关心、主动就医、社会适应良好,这些与“传统标准”诊断的神衰差异显著。通过“神衰工作标准”临床应用,体会到:此标准严格,适应我国实际情况。掌握应用此标准的关键,是正确使用量表进行对症状标准化评定,掌握好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7.
神经衰弱与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衰弱是一种久已存在的人类疾病。中国古代医籍中,即有一些与神经衰弱相关的症状群的记载,现代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也证明了动物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困难环境下,可产生类似的疾病,虽然直到1769年才有William Cullen在疾病分类中提出了neuroses,到1869年George Beard才首先提出神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看神经衰弱的跨文化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看神经衰弱的跨文化分歧李诚,宇红一、中国传统医学对神经衰弱的影响西方学者曾对神经衰弱在中国广为流行感到迷惑不解,要解释这一现象可从中西医学概念的差异着手。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不同,西方医学以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看神经衰弱的跨文化分歧李诚,宇红一、中国传统医学对神经衰弱的影响西方学者曾对神经衰弱在中国广为流行感到迷惑不解,要解释这一现象可从中西医学概念的差异着手。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不同,西方医学以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以及各种内脏神经官能症(如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等。此病属于功能性疾病,多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脏腑功能暂时失调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归于祖国医学历代文献中“头痛”“眩晕”“怔忡”“心悸”  相似文献   

11.
八、癔症与神经衰弱与癔症及神经衰弱的鉴别亦是单方面的。这两种疾病没有任何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所没有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特殊症状,那就可以诊断分裂症。而只有在经过仔细检查,除癔症或神经衰弱症状而毫无精神分裂症痕迹时,才能诊断前者。具有癔症症状表现的证据并不能排除分裂症  相似文献   

12.
“神经衷弱”一词,首先由美国创用,迄今已逾一个世纪。1980年美国又宣布废除,理由是他们认为此病实质上是以躯体症状掩盖情感障碍的隐匿性抑郁症。本文作者近四年来对70例“神经衰弱”患者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取得显放。这些患者系:(1)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神经衰弱诊断方法作山诊断;(2)他院确诊又久治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衰弱的病程、转归、结局。方法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和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确诊为神经衰弱病人68例,然后让其回归社会呈自然流动和生活状态。10年后用上述方法和诊断工具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实际随访43例。以神经衰弱临床相结局或仍保持神经衰弱症状者共32例(74.4%),其中5僦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1.6%),2例改诊为焦虑症(4.7%),2例改诊为抑郁症(4.7%),另外2例死亡(1例疑为抑郁症自杀,1例死于躯体疾病)。神经衰弱的痊愈率为84.4%,未愈率为15.6%。病程在3年以内者为75.0%,3~5年者为9.4%,超过5年者为15.6%。结论经过上述标准化诊断的神经衰弱,大部分仍以其临床相结局,有别于其他精神障碍,并提示神经衰弱大多数预后良好,病程多在3年内,它为一独立疾病实体,建议继续保留神经衰弱的诊断名称。  相似文献   

14.
表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的慢性非特异性肺部疾病患者89例,年令从15到83岁,病程从3个月到23年;常见的脑症状有:①神经衰弱状态,其症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般神经衰弱症状外,尤为特殊的是某些患者处于半晕厥状态和排尿时常常想吐,  相似文献   

15.
关于神经衰弱的病理本质,有不同的观点.首次给本病命名的Beard认为它是由于精神、躯体的各种消耗因素,使神经系统的磷质减少,或丧失了某种固体成份.并推测神经系统有了轻微的、在当时还不能查出的病理变化.他还预言,总有一天,在因患神经衰弱而致死的病人身上,可用显微镜或化学方法查出这些病变.他曾把神经衰弱和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新的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标准,回顾分析以往被诊断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病例,探讨与主要累及脊髓的脱髓鞘疾病相鉴别的重要疾病类型.方法 应用2010年新修订的McDonald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以及2006年Wingerchuk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标准,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12年之间曾被诊断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患者68例,并进行随访.结果 仅17.65%的患者完全符合McDonald标准,多数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最终转变为视神经脊髓炎,其它疾病如脊髓血管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也易被误诊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结论 对于孤立的脊髓综合征应该按照一定的诊疗规范进行诊断、鉴别和随访,不建议再使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名称.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和神经衰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首钢医院内科门诊曾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人142例重新进行了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用“三级病诉”法询问、分析了症状并进行了抗抑郁药的试验性治疗。结果发现仅有13例应改诊断为内因性抑郁。他们都有不同形式的抑郁体验,无明显现实的心因并对抗抑郁药反应良好。对神经衰弱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指出神经衰弱并未完全解体。另外,作者认为把神经症性抑郁独立出来在诊断上有一定价值,但在治疗上无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症状”。“症状”的意义是什么?在医学范畴里,症状就是疾病的标志,疾病的可供识别和理解的指标。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或那种疾病,会发生这种或那种标志。我们通过实践经验学习到,如果我们找到了某种症状,就有可能作出存在某种疾病的结论。所以在精神病学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7例神经衰弱患者、16例抑郁症患者以及1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促甲状腺激素(TRH)兴奋试验。结果显示:基础血清促甲状腺素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4.3986;P〈0.01),抑郁症组TSH对TRH呈迟钝反应「最大反应值(ΔTSH)≤mU/L」者明显多于神经衰弱组(P=0.0095)。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提示,神经衰弱是区别于抑郁症的一个独立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17例神经衰弱患者、16例抑郁症患者以及1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促甲状腺激素(TRH)兴奋试验。结果显示:基础血清促甲状腺素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4.3986;P<0.01),抑郁症组TSH对TRH呈迟钝反应「最大反应值(△TSH)≤5mU/L]者明显多于神经衰弱组(P=0.0095)。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提示,神经衰弱是区别于抑郁症的一个独立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