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前颅窝神经鞘瘤的组织学说、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分子遗传学等特点进行综述.前颅窝神经鞘瘤主要与嗅沟脑膜瘤进行鉴别诊断.着重比较嗅沟神经鞘瘤和嗅神经鞘细胞瘤在免疫组化上的区别.前颅窝神经鞘瘤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术中颅底重建对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经鞘膜瘤通常被认为是来源于构成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 ,颅内神经鞘膜瘤绝大多数来源于第Ⅷ对脑神经之前庭部分[1] 。而与脑神经无关的脑实质内神经鞘膜瘤极为罕见 ,作者检索发现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仅 57例 ,国内尚无报道。我科在 4 5年间共收治小脑半球脑实质内神经鞘膜瘤 2例  相似文献   

3.
颅内神经鞘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8%,通常起源于脑神经主干许旺细胞(SCs),非源于脑神经主干者罕见,仅占此类肿瘤的1%[1].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最早报道于1965年[2],发病性别无差异,年龄6个月~84岁[2-3],70%的患者在30岁前出现症状,大多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定位损害体征[4].  相似文献   

4.
颈部肿块是临床常见病,其中神经鞘瘤是颈部常见病之一,头颈部占20.6%[1],神经鞘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颈部神经鞘瘤好发于颈侧区,尤以上颈部为多见,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常需与颈部的其他病变相鉴别,现总结我院术后证实为神经鞘瘤的32例患者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脊髓神经鞘瘤为最常见的脊髓良性肿瘤,约占脊髓原发肿瘤的30%,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1].单发的髓内神经鞘瘤较少见,同时存在于脊髓内、外的单发神经鞘瘤罕见.目前为止,国外仅报道9例,国内报道1例[1-3].本文为我院收治的1例脊髓内-外神经鞘瘤,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主因"右上肢疼痛、麻木3年伴左下肢发凉1年"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右侧肘以远、脐水平以下针刺觉减退,右侧伸肘、屈腕及手内在肌肌力Ⅳ+级,右侧Hoffmann征阳性.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外生长的神经鞘瘤规范化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外生长的神经鞘瘤,即通常所指"哑铃型神经鞘瘤".由于该肿瘤发生于神经鞘膜细胞,有沿神经根生长,向椎间孔及其内外延伸的特点,目前针对该种疾病的手术治疗,各家医疗单位手术方法、方案不尽相同,手术效果也有一定差别[3-4].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1例左侧小脑脑桥角(CPA)区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罕见部位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CPA区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头晕,左侧颜面部麻木,伴有左侧耳鸣、恶心,无头痛、呕吐.头颅MRI:左侧CPA区见一大小约3.0 cm×2.0 cm ×2.0 cm的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其中可见囊变坏死区,周围无明显水肿,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听神经增粗不明显,可见轻微强化,第四脑室及脑桥明显受压,脑室系统无明显扩大,脑沟裂无明显增宽,中线结构居中.结果 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病理报告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结论 CPA区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少见,术后病理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予以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可合理选择放疗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外在因素包括细胞因子和微环境,嗅鞘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时改变其微环境。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别培养Wistar大鼠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5×107 L-1神经干细胞分别和1×107 L-1,1×109 L-1,1×1011 L-1嗅鞘细胞共培养,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不加嗅鞘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诱导7 d后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算阳性细胞/细胞总数得出阳性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结论:①3种浓度嗅鞘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3 d后,均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增殖,以1×109 L-1嗅鞘细胞共培养组作用最显著,明显优于1×107 L-1嗅鞘细胞组、1×1011 L-1嗅鞘细胞组。②神经干细胞与1×109 L-1嗅鞘细胞共培养7 d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比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及其表达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共培养液培养以及NGF或BDNF抗体封闭的方法,观察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和RT.PCR半定量分析嗅鞘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情况.结果 共培养液培养4d后,神经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化和RT-PCR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嗅鞘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共培养液培养2d后嗅鞘细胞表达NGF和BDNF mRNA的相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抗体封闭培养液中的NGF或BDNF后,没有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论 嗅鞘细胞表达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神经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在本研究条件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嗅鞘细胞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有关,而与NGF和BDNF无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神经鞘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8%,一般起源于脑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常见于前庭上神经、三叉神经,肿瘤大多为良性,也可见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非源于脑神经的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十分罕见,文献报道脑实质内神经鞘瘤不超过50例~([1]),最早报道于1966年~([2]).我院于2009年1月收治1例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大鼠嗅鞘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从新生SD大鼠嗅球、海马、皮质分离、培养嗅鞘细胞、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收集嗅鞘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分别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进行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分化细胞鉴定和计数。结果嗅鞘细胞组分化为神经元比率高于星形胶质细胞组(P<0.01)。结论嗅鞘细胞较星形胶质细胞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雪旺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由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成.雪旺细胞使周围神经轴突成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卫星细胞[1].近年来,该细胞在生理病理条件下其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可塑性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关雪旺细胞损伤性生化应答的研究进展喜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中对神经生长抑制导向因子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生长抑制导向因子Sema3A及其受体NP-1在RNA水平表达的变化。 方法:1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F12 培养液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制作T11~T12水平大鼠脊髓左侧半横断损伤模型,立刻分别注射嗅鞘细胞悬液或等量的DMEM/F12 培养液。 结果与结论:6周后取横断水平前后两个脊髓节段,用RT-PCR的方法对Sema3A、NP-1的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①嗅鞘细胞在大鼠脊髓内仍有大量存活。②Sema3A及NP-1 mRNA的量,DMEM/F12 培养液移植组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 < 0.05),嗅鞘细胞移植组与培养液移植组比较明显下调,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提示嗅鞘细胞移植有效减少了神经生长抑制导向因子Sema3A及其受体NP-1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神经纤维瘤     
<正>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分化良好的神经鞘膜肿瘤,主要由施万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神经束膜样细胞组成,常见残留的有髓或无髓轴索。肿瘤组织主要由胞核呈卵圆形或梭形、胞质较少的波浪状施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周围包绕胶原纤维,黏液基质阿利新蓝染色呈阳性(图1)。与神经鞘瘤相比,神经纤维瘤施万细胞形态较小、细胞突起纤细,常规光学显微镜不易发现(图2);肿瘤组织可见散在的不典型胞核(不典型神经纤维瘤)或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性神经纤维瘤);核分裂象罕见;胶原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电针在脊髓损伤的康复过程中有其一定的临床作用,同时以嗅鞘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部分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应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前脊髓综合征大鼠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及P75NTR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经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2周后 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75NTR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较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高(P < 0.05);嗅鞘细胞移植组和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的脊髓损伤部位以及相邻的组织内均有P75NTR表达,且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阳性表达明显较嗅鞘细胞移植组多。实验证实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能够明显增高大鼠前脊髓综合征邻近组织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督脉电针可以有效促进移植的嗅鞘细胞在宿主内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伽玛刀放射外科对非听神经性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治疗剂量.方法 应用γ刀治疗非听神经神经鞘瘤,43例获得完全随访资料,包括24例三叉神经鞘瘤和19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以50%~8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中位剂量分别为13 Gy(三叉神经鞘瘤)和15 Gy(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结果 4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本组随访影像提示24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基本消失的4例(16.6%),肿瘤体积明显萎缩的12例(50.0%),肿瘤体积没有明显改变的6例(25%),肿瘤体积增大的2例(8.3%),肿瘤总控制率91.7%(22/24).19例颈神经孔神经鞘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基本消失的3例(15.8%),肿瘤体积明显萎缩的9例(47.4%),肿瘤体积没有明显改变的6例(31.6%),肿瘤体积增大的1例(5.3%),肿瘤总控制率94.7%.本组患者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3%(41/44).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4%(38/43).结论 γ刀放射外科对非听神经性神经鞘瘤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毒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17.
颅内舌下神经鞘瘤极罕见,文献上也只不过是一些零星报道.de Martel于1933年做了首次报导,到1969年只报导10例,目前总共报导了21例.本文报告一例结合文献复习,就文献中的18例及作者1例共19例进行了归纳分析.本病以长期半侧舌麻痹和萎缩为其特征.据日本全国病例统计,颅内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7.3%,以听神经瘤为最多见,其次为三叉神经鞘瘤,迷走神经鞘瘤,舌下神经鞘瘤占第四位.田村报告316例颅内神经鞘瘤中,听神经瘤占95.8%,三叉神经鞘瘤占2.4%,迷走神经鞘瘤占1.2%,舌下神经鞘瘤占0.6%.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人.女多于男.  相似文献   

18.
颅内神经鞘瘤最常发生于感觉神经,纯粹发生于运动神经者则罕见,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鞘瘤文献报告只有7例(动眼神经鞘瘤4例,滑车神经鞘瘤3例),本文报告1例为其中第3例,为尸检偶然发现.患者女性,58岁死前无明显神经系异常体征(包括颅神经),死于肺炎及肝硬变.尸检在距中脑外的1.5毫米,左侧滑车神经发现有1个界线明确的3×4厘米灰白色质硬瘤结节.肿瘤与邻近的结构无粘连.瘤结节两侧的滑车神经外观正常,其他颅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无瘤结节.也未见有Von Recklinghausen氏神经纤维瘤.显微镜下见瘤结节与滑车神经纤维明显分离.滑车神经纤维覆盖于瘸结节表面.结节的组织学诊断是滑车神经鞘瘤.作者认为这是说明神经鞘瘤和滑车神经之间形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单独黄芪注射或嗅鞘细胞移植均可促进多种神经元的存活及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若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和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脊髓损伤,是否可达到更好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嗅鞘细胞增殖及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24 h内SD大鼠嗅鞘细胞并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取培养至第8天的嗅鞘细胞,种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96孔板,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饥饿24 h后,加入2 mg/L,20 mg/L,200 mg/L,2 g/L,20 g/L黄芪注射液作用24 h,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芪注射液对嗅鞘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以血清培养液组为阴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20 mg/L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可明显促进嗅鞘细胞增殖(P < 0.05,P < 0.01);不同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均增加嗅鞘细胞G1细胞比例,减少S、G2期细胞所占比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各质量浓度黄芪注射液均显著减少嗅鞘细胞凋亡数量(P < 0.05); 2 mg/L质量浓度黄芪能对嗅鞘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果说明黄芪注射液可协同嗅鞘细胞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51%,主要是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少数为先天性肿瘤[1]。我院2003年12月至2009年2月手术治疗髓外硬脊膜下肿瘤20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9岁。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疼痛15例(75%),感觉障碍3例(15%),运动障碍2例(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