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内钙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血小板与偏头痛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许多学者证实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增强。血小板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呈周期性、短时性降低,在头痛发作终止或其后不久达最低水平;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容易释放5—羟色胺(5—HT),在两次发作中间血小板释放5—HT比正常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导二尖瓣脱垂(MVP)和偏头痛紧密相关。偏头痛患者中,20~25%可伴有MVP,而MVP病人中,26~51%伴有偏头痛,而且二者均可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本文共62例偏头痛患者,病史均在二年以上,男44例,女18例,年龄15~55岁(平均33.2岁),其中43例为非偏瘫性偏头痛(NHM),19例为偏瘫性偏头痛(HM)。NHM中,36例为普通型,7例为典型偏头痛,年龄16~55岁(平均36.3岁)。HM中,14例体征在头痛缓解时消失,3例持续2~3天,2例留有后遗症。每例均作超声心动图和三种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功能检查,即自发PA试验、ADP和血清素诱发的PA试验,并以4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23例(37.1%)表现有MVP,其中HM7例(占HM患者的36.8%),NHM16型(占NHM患者的37.2%);三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偏头痛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张晓霞,李德光1988年5月~1990年3月,我们对60例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指标进行了检测,并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及活血化淤药进行治疗,获得较明显效果。报告如下: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5例,女45例,年龄17~47岁,...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发病机理中涉及了血小板,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时和前驱期发现循环血小板的微聚集物水平较高;曾有报告在头痛间歇期和发作期,存在有血小板酶的缺陷和5—羟色胺吸收不规则。然而,在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中血小板的特殊作用仍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本文研究普通和典型偏头痛两组在头痛间歇期血小板的活性,并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比灵治疗偏头痛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的疾病 ,但其发病机制中关于血小板异常的理论 ,目前仍有争论。为此 ,我们采用西比灵治疗 30例偏头痛患者 ,并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 1990年国际偏头痛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将我院神经科偏头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0例 ,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17~ 49岁 ,平均 33岁 ;病程 3个月~ 2 0年 ,平均 4.5年 ;发作频率 :每月 1次以下 2例 ,每月 1~ 2次 10例 ,3~ 4次 11例 ,4次以上 7例。对照组30例 ,男 13例 ,女 17例 ,年龄 18~ …  相似文献   

6.
典型偏头痛不难诊断,但不典型病例与肌紧张性头痛难以鉴别。本文对普通型偏头痛和常见的肌紧张性头痛病人的血小板活性和血液流变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和方法 普通型偏头痛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17—50岁,平均34.4岁。病程2~20年,平均6年。其发作频率平均每月1~2次。肌紧张性头痛组40例,共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8~51岁,平均32.2岁;病程1~  相似文献   

7.
近年一些关于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支持本病在病理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高的假设。另一些研究者则发现血小板对某些聚集诱导物敏感性降低,或血小板活性没有显著的变化。目前已证实一氧化氮(NO)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NO的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浆cGMP增加有关。本文作者检查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及发作间歇期血小板中NO产物及  相似文献   

8.
血清素是致偏头痛发病的重要神经递质,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具有吸收血清素的特殊结构,主要贮存在血小板致密体中。致密体外有小的活性代谢部位,可将血清素分解成5—羟基吲哚乙酸(5—HIAA)。为进一步了解血清素在偏头痛的代谢,本文测定了血小板血清素和5—HIAA含量,评价了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致密体的数量。本组包括28例偏头痛患者(19例普通型、9例典型)和15名正常健康女性。按照专门委员会头痛分类做出诊断。受试者在研究前至少2周未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均为非吸烟者。在采血前控制酪氨酸、色氨酸和血清素饮食,以尽量减少饮食的影响。偏头痛发作后至少3天开始研究。禁食后从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验观察初步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根据美国Aa Hoc委员会制订的头痛分类标准(1962年),选取门诊确诊的38例患者,其中典型偏头痛12例,普通型偏头痛26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5~48岁(平均34.5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半数有偏头痛家族史。入选对象均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检查正常,排除其它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8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赖氨匹林治疗,甲氧氯普胺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甲氧氯普胺治疗。比较2组偏头痛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结果甲氧氯普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氧氯普胺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头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黏附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甲氧氯普胺联合赖氨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赖氨匹林。  相似文献   

11.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DA、NE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浆和血小板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以探讨它们与偏头痛的关系。研究对象:按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诊断标准,选择无先兆偏头痛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6~52岁,平均(33±9.6)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发作频度每月至少2次;其中头痛发作期9例,间歇期11例。对照组23例,年龄25~48岁,平均(35±5.4)岁,均为无头痛史的健康献血人员。方法: 血浆和血小板DA、NE测定采用荧光法。抗凝血分离血浆及血小板,取血浆1ml用于检测DA、NE,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导数年来用苯酰胺类药佳必利(Tiapride,Tiapidal)治疗87例头痛获得较好效果。计女性51例,男性36例。17—40岁38人,41—60岁35人,61岁以上13人。其中眼型偏头痛12例,月经期偏头痛6例,良性偏头痛19例,神经症头痛11例,外伤后头痛19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42例偏头痛患者头痛间隙期及35例正常人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发现偏头痛患者间隙期的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斜率及在半分钟、1分钟的A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CH,TG及HDL水平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高CH或高TG者,无论是患者或正常对照者,其AR未见增高。因此,本组患者头痛间隙期的AR增高和血CH,TG及HDL水平无关。推测,这种异常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正>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自1989年1月至1993年11月我们用国产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偏头痛140例,其中资料完整的94例,总有效率88.6%,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94年中男26例女68例,女性占73.4%,年龄最小6岁最大63岁。其中10岁以下5例,11—20岁12例,21—30岁44例,31—40岁28例,41—50岁11例,50岁以上5例,21—40岁占76.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患者间隙期血小板5-HT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61年Sicuteri发现某些偏头痛患者在其头痛发作期尿中5-羟色胺酸(5-HIAA)水平增加,而认为5-HT在偏头痛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来,现已证实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期血小板5-HT水平降低[1]。但对偏头痛患者间隙期血小板5-HT含量的研究则结果不一[2]。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资  料病例选择 150例患者选自1993年3月至1995年1月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53例,女97例,年龄8~63岁。由神经内科医师负责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查体。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1]。偏头痛患者均为3天以上未发作者,均无心、脑、肺、肝、肾、…  相似文献   

16.
Naproxen钠(Anaprox)是一种血小板聚集及前列腺素合成的强力抑制剂,也是一种强力消炎、止痛剂,新近报导对预防偏头痛有效。作者用双盲法、随机、安慰剂对照治疗普通或典型偏头痛患者40例。Anaprox剂量为550mg 2/日,全程20周,第1~2周及第11~12周行单盲法安慰剂治疗,首先接受Anaprox或安慰剂的两组病例特点无明显差别。观察期间不用其他对抗血小板聚集和前列腺素合成有抑制作用的一切药物。40例中34例完成了全部疗程,其他6例中途停药。疗效由病人检查者分别记录并评定优、良、中、差,依次记4、3、2、1分;每8周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975年3月至1980年5月住院的TIA、RIND和卒中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的研究结果。 TIA病人35例(女16,男19,年龄28~70岁,平均54.4岁),RIND病人12例(女6,男6,年龄26~65岁,平均44.4岁),卒中病人54例(女19,男35,年龄25~75岁,平均51.2岁)。对照组为健康人,取血前至少10天不许服已知的抑制血小板功能药物,  相似文献   

18.
晚近曾有人提出抗心脂抗体(aCL)与偏头痛有关。本文采用前瞻性方法,探讨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aCL 与偏头痛间的可能联系。研究组包括SLE 病人103例(女86,男17;平均年龄38岁),对照组为58例非SLE 的偏头痛患者。SLE 中54例(52%)自述有频发的头痛,计偏头痛32例,紧张性头痛21例及丛集性头痛1例。偏头痛发作每次平均持续18小时,间隔23天。伴/不伴偏头痛的SLE 病人之性别,年龄,家族史和SLE 表现无显著差异。共30例(29%)有aCL。合并偏头痛者中5例有aCL,27例无aCL(17%:37%,P=0.07)。有/无aCL 者的偏头痛特征无显著差异。本文对照组中均未发现aCL。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治疗对象 男19例,女29例。年龄18—46岁。平均30.30±6.84岁。病程0.5—11年,平均4.47±2.64年。病例选择:(1)有反复发作偏头痛史,治疗前半年,每月头痛发作2次以上者;(2)无器质性病因,如高血压、癫痫、脑外伤等;(3)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阴性;(4)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基本正常。其中典型偏头痛15例,普通型3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8-06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并发癫痫、服用丙戊酸钠及氯吡格雷患者124例,选取脑梗死无癫痫、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16例,对比240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AT、APTT、血小板聚集率、脑梗死复发率/a(癫痫控制期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等。结果 2组血小板计数、A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呈负相关。结论联合应用丙戊酸钠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影响,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