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ataxic hemiparesis syndrome,AHS)是一种小脑性共济失调与同侧轻偏瘫共存的临床综合征,是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s)的一种较为少见的表现形式,顶叶梗死引起AHS十分少见;不自主运动系指不受自身控制、无目的的异常运动,多为丘脑、纹状体病变引起,顶叶病变引起不自主运动亦十分罕见。本文介绍1例罕见的顶叶梗死导致对侧共济失调轻偏瘫伴不自主运动患者,丰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梗死临床极为常见,每种腔隙性梗死综合征通常提示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的病变所致。同一部位病灶也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腔隙综合征。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远不止Fisher列举的21种腔隙综合征,如手-口综合征、面舌综合征、构音障碍-面轻瘫综合征、单独吞咽困难、单独偏身共济失调及四肢共济失调等多被归入某些综合征的变异型。另外,同时或相继以两组综合征起病的腔隙性梗死极少见,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附6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68例经CT确诊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伴运动性失语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等6种类型,以壳核出血最多,其次为丘脑及桥脑出血,本病容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故靠CT确诊。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我科在2002- 02-2003-02收治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腔隙性梗死病人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5-82 岁,多数(3/4)因病灶小而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 微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少数患者表现为单纯轻微 偏瘫或受累区麻木、发麻、烧灼或触觉过敏,构音障碍-笨手 综合征,共济失调性偏瘫等。本病多见于高龄患者,50岁以  相似文献   

5.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是腔隙综合征的特殊类型之一,病理报告病变在桥脑上部基底,表现为同侧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经CT证实病变累及内囊后下肢和放射冠,因而命名为内囊性共济失调性偏瘫,作者首次报告三例并体感诱发电位提供了共济失调的致病机理的资料。例1男性78岁,有高血压,无卒中先兆,突患轻微头痛,右侧肢体肌无力一周而入院,有中度共济失调,上肢较下肢明显,右上肢及面部针刺觉,触觉轻度减退及右手震动觉轻度减退,右手指位置觉丧失,右下肢感觉正常,2周后共济失调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一例罕见的并经CT_1扫描证实为桥脑基底小灶出血导致右侧共济失调轻偏瘫与左侧三叉神经损害的病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是一种脑血管综合征,表现为似小脑性共济失调、无力、下肢重于上肢,同侧锥体束征,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已公认为腔隙综合征表现之一。 59岁男性,高血压病人。1985年2月2日在枕部沉重与恶心感后,突然发生构音困难,右侧上下肢无力,次日入院。入院时血压180/110mmHg,神志清楚,检查合作,颈软,瞳孔无异常,向右侧凝视有细小的水平性眼震,轻度构音困难,但吞咽正常,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轻偏瘫,下肢远端尤著,左侧咬肌与颞肌中度无力,张口时下颌左偏,腱反射正常。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左侧面部感觉减退,左角膜反射减弱。左侧轮替试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障碍与右侧肢体无力不相称。CT扫描在左侧  相似文献   

7.
1965年Fisher曾命名本综合征为同侧共济失调和下肢轻瘫,1978年同著者又将此综合征改为共济失调性偏瘫。其特征为一侧肢体既有锥体束损伤的症状又有小脑症状。这在常见的神经病学的体征上讲是不符合的。我们遇到4例均由腔隙性梗塞引起,报告如下: 例1,男性,41岁。左侧肢体共济失调,跟膝胫试验不稳准,左侧轻偏瘫.Babinski氏征阳性,左侧肢体麻木,语言障碍,颅神经正常。CT扫描显示右侧侧脑室外下方及右侧基底节处各有腔隙性梗塞灶一个。例2.男性,52岁。左侧肢体轻偏瘫,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氏征阳性。左侧鼻唇淘浅,伸舌偏左,Romberg征(+),高血压史7年。CT扫描显示右侧内  相似文献   

8.
随着MRI影象技术的普及,脑桥腔隙性梗死并非表现出经典脑桥定位体征,而表现对侧偏身运动障碍(面、舌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瘫,貌似大脑半球病灶定位体征,易导致错误定位.现就MRI证实的貌似半球病变的桥脑腔隙性梗死13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MRI影象技术的普及,脑桥腔隙性梗死并非表现出经典脑桥定位体征,而表现对侧偏身运动障碍(面、舌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瘫,貌似大脑半球病灶定位体征,易导致错误定位。现就MRI证实的貌似半球病变的桥脑腔隙性梗死13例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65年 Fisher 等首先报告一罕见的卒中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轻偏瘫。后来又报三例,每例病理证实为桥脑基底上部靠近中线处有一腔隙梗塞。自 CT 应用以来,Schnapper 等连续报告14例,其中11例为对侧内囊梗塞。作者报告一例先后两侧发生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的病例。CT扫描显示桥脑梗塞。  相似文献   

11.
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常被认为是腔隙性梗塞的特征性症候群之一,而桥脑出血则被认为是经过凶险迅速导致死亡的疾病。我们遇到两例共济失调轻偏瘫综合征,经“CT”证实为原发性桥脑出血,在短期内完全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的桥脑出血的概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对腔隙性卒中的认识。病例报告例1,男性,52岁,农民,1986.2.17入院,住院号214620。入院前两天饮酒过程中,突感眩晕,言语不清,遂卧床休息,次日上午行路不稳,有恶心并呕吐两次,无头痛,下午左上下肢麻木无力,第三天症状无好转来院就诊并入院。高血压史不详。检查:血压200/122mmHg,意识清楚,言语缓慢而不清晰,眼球运动及瞳孔反应好,额纹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塞的体感诱发电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运动轻偏瘫(PMH)和共济失调轻偏瘫(AHP)是两型最常见的腔隙性脑梗塞。体感诱发电位(sEp)是沿后柱·内侧丘索·丘脑投射到原始感觉皮层传导的,该通路邻近产生PMH和AHP的病变处。  相似文献   

13.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综合征(AHS)于1965年首先由Fisher和Cole所报告,他们在检查14例脑卒中病人时发现一侧肢体联合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和锥体束损害.当时Fisher等人认为大脑各个部分的腔隙性损害是发生AHS的病理基础.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CT的出现,为进一步和更全面地研究AHS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认为腔隙状态是由于脑深部小穿支动脉梗塞所致。本文作者从174例脑出血患者中查出19例符合腔隙综合征的诊断,认为脑深部小灶性出血也是腔隙综合征的重要成因之一,并对有关鉴别诊断提出了新的见解。 174例脑出血病人均经CT证实和详尽的神经科检查,19例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38~81岁,平均60.6岁。19例中4例为纯运动轻偏瘫,5例为共济失调轻偏瘫,3例为构音不良一手笨拙综合征,7例为感觉运动性卒中,无单纯感觉性卒中。入院时17例血压高于160/95mmHy,发病时仅有2例表现为头痛,1例恶心呕吐,均无颈项强直。急骤起病16例,逐渐起病2例,起病时症状  相似文献   

15.
脑干腔隙性梗塞引起轻偏瘫及共济失调(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腔隙性梗塞引起轻偏瘫及共济失调国内报导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312例脑梗塞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T)检查,以及临床上有腔隙综合征者的CT扫描结果.方法:本组病人用EMI 1010或5005型机器检查37例有腔隙梗塞患者,通过急性期详细神经系检查,将其归于以下四组症状:①单纯偏瘫;②纯感觉性卒中;③构音不良手笨拙(The dysarthria-Clumsyhand)综合征;④同侧共济失调伴下肢轻瘫.每例均判定有无高血压;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所做的CT  相似文献   

17.
腔隙梗塞始初指由大脑动脉穿枝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引起的小梗塞。随后研究表明,还可见于炎性动脉病,脑小出血,脱髓鞘疾病及占位病变。CT 普及应用以来,发现囊虫病可伴有腔隙性梗塞。作者在352例脑虫的病人中发现7例(占2%)。7例中,4男,3女,年龄18~49岁,(平均33岁)。1例有绦虫病史,2例有脑囊虫史,1例服用吡喹酮,没有一例病人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6例为突然发作,1例逐渐进展超过三天。神经系统检查,7例都符合腔隙梗塞综合征:1例具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2例有单纯运动性轻偏瘫,4例系感觉运动性卒中。CT 扫描显示了腔隙梗塞与临床相符。7例梗塞灶5例在内囊后肢,2例在辐射冠,内囊梗塞中1例同时有外侧壳梗塞;7例中4例脑腔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CT表现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263例腔隙性脑梗死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表现为纯运动性卒中69例,感觉运动性卒中45例,纯感觉性卒中18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3例,假性帕金森综合征2例,偏侧舞蹈症2例,假性延髓麻痹1例,构音不全-笨拙综合征1例,脑血管性痴呆16例,无症状106例;梗死灶部位依次以放射冠、内囊、基底节、白质、丘脑、脑干为多见.42例为多发性梗死,67例为不同部位梗死2次以上,16例血管性痴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明测试40~54分11例, 25~39分5例,Hachinsk缺血指数量表(HIS)>7分.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表现轻,预后良好,也可以无症状,CT对腔隙性梗死部位提出可靠依据.但腔梗容易复发,且效应可以累加,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甚至血管性痴呆,要重视预防和防止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导致的皮质下小的梗死( SSI)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连续住院的SSI患者118例,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SSS-TOAST诊断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组(大动脉组)和小动脉病变组(小动脉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对所有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评价.按照临床表现,分为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面舌综合征、构音障碍-面轻瘫综合征,无症状性及混合型等.结果 118例患者中,大动脉组26例、小动脉组75例.大动脉组患者NIHSS评分为(5.15±3.62)分,小动脉病变组为(3.97±2.87)分,两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75).SSI的临床表现以各种不典型综合征为表现的混合型最多见,其次为构音障碍-面轻瘫综合征.不同病因组间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283).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小动脉病变性SSI的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腔隙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与CT两者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病例组报道,对于腔隙梗塞的诊断,EEG不再被认为是必须的,因为全部报告为正常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所见,而未注意到那些细微不对称α和μ节律及用计算机分析较小的缺血损害患者的轻微EEG异常。本文研究年龄在39~85岁的三组病人,每组12例。第一组平均年龄67岁,是近期临床腔隙梗塞综合征患者。7例患者系单纯运动性轻偏瘫,3例感觉运动性卒中及2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同侧锥体束和小脑体征)。这些病人未显示皮层机能障碍,视野缺损及临床脑干体征。此12例的CT显示内囊、基底节和放射冠相应的腔隙梗塞。第二组,平均年龄67岁,有皮层梗塞的近期临床和放射线特征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