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背景:建立大鼠肺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肺移植后病理生理过程及其治疗的基础和关键,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探讨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纳入60只大鼠,采用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30例。供肺植入血管、支气管套接吻合的技巧:受体肺静脉采用90°角分布的“4针悬吊法”,使塌陷的静脉血管开口完全张开且方向固定,减少受体静脉干短拙或强行套入导致血管壁撕裂的可能。受体肺动脉采用120°角分布的“3针悬吊”兜开,套接时应注意供肺套管的方向。最后支气管采用内支架吻合。计算各阶段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 结果与结论:30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0%,移植后存活率100%,左供肺摘取需时(3±1) min,供肺完成体外套管时间分别为:肺动脉(2.0±0.5) min、肺静脉(3±1) min、支气管(2.0±0.5) min,供受体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分别为:肺动脉(4±1) min、肺静脉(8±3) min、支气管(2.0±0.5) min,总手术时间(55±10) min。提示改良的三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为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是研究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由于显微血管吻合的技术问题,限制了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目的:应用Tail-cuff技术改良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方法:选用Balb/c→Balb/c小鼠进行同系心脏移植,C57BL/6→Balb/c小鼠进行同种心脏移植。将24G和22G静脉内导管制作成带有尾巴的套管(Tail-cuff),在受体血管准备时,Tail-cuff通过右颈外静脉或右颈总动脉近心端后,用显微血管夹一起固定其近心端和Tail-cuff管的尾巴,翻转血管并固定后分别与供心肺动脉主干和升主动脉连接固定。 结果与结论:共36例次正式实验,12例次同系移植,24例次同种移植,移植成功率为100%。应用改良技术后总操作时间和心肌缺血时间分别缩短为(49.6±7.4) min和(28.8±4.2) min,尤其是血管翻转和与供心连接时间明显缩短。结果提示应用Tail-cuff技术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心脏移植;模型;套管技术;改良;小鼠  相似文献   

3.
背景: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目前有颈部移植和腹腔移植。由于颈部空间狭窄,颈总动脉相对细小,移植心脏易于周围组织粘连,限制移植心脏搏动,不利于移植物长期观察。腹主动脉相对较粗,易于吻合,且长期血管通常率高,能够对移植心脏长期观察进行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变研究。 目的:对小鼠腹部心脏移植的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为进行移植免疫学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对小鼠进行腹部心脏移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3组,同系移植组为同种同基因C57→C57,同种移植组为同种异基因Babl/c→C57,抗CD45RB mAb组为抗CD45RB mAb 200 μg腹腔注射Babl/c→C57。以供心搏动有力,且小鼠存活72 h以上视为移植成功。设移植后40 d为观察终点。 结果与结论:共实施手术36例次,受体存活30只,成功率为83.3%。其中受体准备时间为(15±2) min,供心摘取时间为(8±1) min,血管吻合时间为(33±2) min。抗CD45RB mAb腹腔注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同种移植组明显延长(P=0.001)。提示所建立的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抗CD45RB mAb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实验研究中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效果;方法 实验大鼠均为健康的SD大鼠,体重260g-280g,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受体体重相差10g左右,一般为供体体重比受体体重轻;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为32±1.5min,修肝时间为6±1.6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2.5min,无肝期时间为14±2.3min;手术的成功率为92﹪,术后3天的存活率为90﹪,术后1周存活率为88.7﹪,术后2周存活率为88﹪;术后并发症较改良前明显较少,供肝的冷保存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和可靠,而且手术的成功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较低,为更好的研究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的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惟一方法。建立肺移植动物模型是肺移植基础研究的首要条件。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稳定和有效的同种大鼠异体左肺原位移植模型。 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供体以及受体,采用改良三套管法进行大鼠左肺原位移植。首先完成供肺制备,并将供肺置于受体原左肺上方并保持供肺于4 ℃ LPD液环境中。按照左肺动脉-左肺静脉-左肺支气管的顺序依次完成供肺与受体相应结构的吻合。然后依次开放左肺静脉-肺动脉,调整潮气量,离断受体原左肺。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5周后对受体行血气分析。 结果与结论:手术成功率92%,手术时间为(55±3) min,术后存活均达5周。5周后阻断右肺门15 min前、后左肺静脉取血,血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新改良的三套管法是一种简便稳定有效的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移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及器官库开发的重要实验手段。 目的:建立实验动物使用效率高,重复性好的耐受、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肾移植模型,及移植肾功能动态无创检测方法。 方法:封闭群Wistar大鼠用于解剖及预实验。采用改良左侧原位肾移植术,分次顺序使用供体左肾与右肾,动静脉及输尿管端端吻合,7 d后行右侧肾切除。DA、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作为急性排斥组。F344、Lewis大鼠分别为供受体作为慢性排斥组。Lewis大鼠自体肾移植组作为移植耐受组。观测大鼠双侧肾脏应用解剖,供肾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肾移植手术成功率。检测分析肾移植模型生存曲线、蛋白尿水平动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解剖观测大鼠43例,灌注肾29例,行单侧原位肾移植21例。移植肾热缺血时间小于10 s,冷缺血时间(47.2± 3.7) min,成功率85.7%(18/21)。其中自体肾移植3例,急性排斥肾移植3例,慢性排斥肾移植12例。改良的单侧原位肾移植术简捷经济,分次顺序使用供体左肾与右肾,不干扰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重复性好。结果提示,建立的近交系大鼠移植耐受、急性排斥、慢性排斥肾移植模型生存曲线、蛋白尿动态检测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ROLT)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模型,适用于肝脏移植器官保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机制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稳定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是肝移植实验研究的基础。 目的:探讨直视下单人操作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8-12/2009-03在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100只,体重200~250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20 g。 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腹腔,不翻动肝脏先行经腹主动脉供肝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橡皮泥固定法安装门静脉袖套,肝动脉不重建。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主要观察指标:供体手术时间、供肝修整时间、受体手术时间、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门静脉袖套时间、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时间、无肝期时间,受体1周、1月存活率,评价模型稳定性。 结果:供体手术时间(36.2 ± 2.5)min,供肝修整时间(12.2 ± 1.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 ± 3.5)min、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10.1 ± 2.1)min、门静脉袖套时间(1.5 ± 0.9)min、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时间(1.1 ± 0.6)min、无肝期(15.1 ± 2.2) min,手术成功率100%,1周存活率100%,1月存活率100%。 结论:稳定的麻醉、良好的供肝灌注、充分的暴露,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及血管吻合技术,是确保模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研究人体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最好的方法,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多种造模手术方式和术中某些操作进行改进,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模型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8-09/11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 g,随机选取20只作为肾移植供体,剩余20只为受体。 方法:①对供、受体进行肾血管游离时尽量采用钝性分离。②将供肾原位低温重力灌注,修剪、摘除后低温保存。③受体摘除左肾后行采用肾动、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受体膀胱浆肌层隧道术进行尿路重建,两点间间断缝合采用6针法吻合。术后小剂量环孢素抗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对手术时间、术后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评价术式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结果:总手术时间(150±17) min,热缺血时间(15±2) s,冷缺血时间(55±5) min。3只于1周内死亡,其中麻醉意外1只,吻合口出血死亡1只,输尿管狭窄死亡1只,手术成功率为85%。术后第8天对存活受体鼠行剖腹探查,移植肾均颜色饱满,吻合口无栓塞、狭窄。 结论:通过对以往手术方式进行改进,采用肾动、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受体膀胱浆肌层隧道术进行尿路重建的术式建立了可靠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可重复性好,可稳定模拟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等情况,是免疫耐受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开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目的:探讨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移植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 设计、时间及地点:显微外科操作实验,于2002-10/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中心、蒙特利尔大学实验中心及河南省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SD大鼠,分别为供、受体;Lewis大鼠、F344大鼠,分别为供、受体。 方法:在Fisher的移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大鼠左侧原位肾脏移植,动、静脉及输尿管均采用端端吻合方式,实验在德国产Carl Zeiss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主要观察指标:监测移植后大鼠一般情况及尿量,大鼠尿量 < 1 mL认为移植肾脏功能差,活检确认原因。 结果:共实施大鼠原位肾移植500次。供体手术时间(15.5±2.1)min,受体移植时间(40.6±5)min,移植成功(移植后存活 > 5 d)率93.2%(466/500),一组慢性排斥模型大鼠达到长期存活(> 180 d)。 结论:施行多次肾移植可建立稳定、快速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娴熟的动物外科解剖和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预防移植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犬活体肝移植接近于临床实际,能模拟临床活体肝移植的全部过程。应用非体外转流和分流方法建立犬活体肝脏移植模型,以期为开展临床活体肝移植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①实验材料:实验于2006-05/2007-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研究所完成,选用健康本地杂种犬36只,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方法:将36只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共行非转流条件下犬活体肝脏移植手术18对次。活体供肝组行标准Ⅰ,Ⅱ,Ⅲ叶左半肝切取术。受体组先行左侧Ⅰ,Ⅱ,Ⅲ,Ⅳ,Ⅴ叶肝脏组织切除,在新肝植入后,再切除原肝残留Ⅵ,Ⅶ叶肝组织。③实验评估:检测动物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存活期;犬死后当天行尸体解剖明确死亡原因。 结果:成功建立非转流犬活体肝移植模型14只。①活体供肝组手术结果:供体术中死亡1只,术后第1天因出血死亡1只,术后5 d存活率为88.2%。手术时间(183.7±32.4)min,失血量为(78.5±12.8)mL,输血量0 mL,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几乎为零,冷缺血时间(146.7±24.4)min。②受体组手术结果:术中死亡4只,其中创面出血2只,左肝静脉吻合口出血1只,1只死于急性肺水肿。术后存活14只,术后5 h存活率为85.7%;受体犬手术时间(276.7±34.1)min,无肝期0 min;失血量为(242.5±25.6)mL,输血量(230.6±47.3)mL。 结论:犬是理想的活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受体肝脏分两步切除,新肝植入期,可有效维持受体血循环稳定,免除了体外转流或门腔分流的操作,为临床开展活体肝移植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和肾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已有多种建模方式,但这些模型在移植时间、移植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目的:拟建立一种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单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模型分析实验,于2008-03/06在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Wistar大鼠作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各60只。 方法:切取供体左侧肾脏作为供肾,分别以供体腹主动脉、左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以5-0带针线牵引插入膀胱,吻合缝针破口完成尿路重建。肾包膜下切除受体原有双肾。统计移植时间和移植成功率。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动静脉吻合和尿路重建时间、移植失败率及原因、受体大鼠存活率。 结果:手术时间100~140 min。其中供肾热缺血时间8~10 s,冷缺血时间40~60 min。移植成功率为85%,失败原因分别为吻合口狭窄伴血栓6.67%、吻合口出血5%,感染1.67%,不明原因1.67%。 结论:实验建立的建模方法简便、可靠,明显缩短热缺血及尿路重建的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胰腺移植过程中冷、热缺血均可导致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腺泡上皮细胞凋亡是造成移植胰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缺血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方式,其机制研究一直是器官移植的热点。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线粒体DNA修复酶OGG1和氧化应激在其中的变化规律及可能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9/2009-4在武警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其中20只为供体,10只为假手术组,另20只糖尿病造模后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0只。 方法:假手术组(Sham)只行开、关腹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行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I/R组对应供体大鼠于获取供胰前以4℃ UW液灌洗20 min;IPC组对应供体大鼠于获取供胰前阻断腹主动脉5 min,再灌注5 min,共2次。供胰均控制热缺血时间为15 min,冷缺血(4℃ UW液中保存)时间为180 min。 主要观察指标:再灌注后12 h检测血浆淀粉酶、血糖浓度及Caspase-3,-9活化水平,流式细胞法检测腺泡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二氯荧光素法检测线粒体过氧化氢产生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线粒体DNA中8-oxodG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OGG1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色素C释放、磷酸化Akt及线粒体OGG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IR组比较,IPC组线粒体膜电位、OGG1 mRNA、线粒体OGG1蛋白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18.75±2.09 vs 23.79±2.52,143.7±18.4 vs 268.1±20.3,35.29±7.86 vs66.81±8.90,58.5±6.1 vs189.4±19.5,均P<0.05)。血浆淀粉酶、血糖、线粒体过氧化氢产生速率、线粒体DNA8-oxodG含量、Caspase-3,-9活化水平、腺泡凋亡率及细胞色素C释放均显著降低(3972.40±275.43 vs 2546.95±214.78,12.3±1.6 vs 8.7±1.8,6.94±1.03 vs 4.40±0.72,0.0283±0.0057 vs 0.0190±0.0034,5.59±0.41 vs 2.65±0.37,4.80±0.15 vs 2.19±0.31,36.8±5.7 vs 22.3±3.2,100±0.0 vs 43.5±5.9,均P<0.05)。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提高Akt磷酸化水平,从而上调OGG1表达,减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抑制腺泡细胞凋亡,减轻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延长小鼠和狒狒异体皮肤移植存活时间,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但目前尚未见关于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心脏移植减少排斥反应的报道。 目的:观察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心脏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DA大鼠2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20只作为受体,均随机分为2组,即药物干预组、对照组,每组供受体大鼠各10只。采用双套管法将供体大鼠的左肺动脉和无名动脉分别与受体大鼠心脏的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在显微镜下行端端吻合,建立异位心脏移植模型。Wistar孕鼠1只,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造模后,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同法注射氯化钠注射液。检测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采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标准对移植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心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01),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P=0.000 4)。对照组心肌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轻度水肿。结果证实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减轻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李江  刘静  侯宇  李立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8):3341-3346
背景:活体肝移植显著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如何使供者献出的肝量最小,同时受者得到最大的临床受益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肝移植SD大鼠模型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Ⅰ组为体内肝叶减除;Ⅱ组为体外肝叶减除组;Ⅲ组为改良后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主要观察供体手术各阶段时间;移植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改良后模型较改良前的供肝获取时间和肝叶减除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Ⅱ组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Ⅲ组(P < 0.05)。改良后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较改良前显著提高(P < 0.05),改良后7及14 d存活率均高于改良前模型(P < 0.05)。改良模型较改良前生存时间延长了9 d。改良模型的手术总并发症例次较改良前组显著较少(P < 0.01)。提示采用此改良方法能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在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国内临床肝移植供肝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无心跳供体供肝,国外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无心跳供体供肝,但无心跳供体供肝这类经历了热缺血的供肝能够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尚没有统一标准,也鲜有这方面的临床报道。 目的:评价不同冷保存时间的热缺血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对象:无心跳供体供肝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肝移植病例154例。 方法:根据冷保存时间不同分为3组,8 h内组58例,8~12 h组62例,13~16 h组34例。供肝按供体分配原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给3组患者,移植后采用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肝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感染,以及移植肝存活和受体存活情况的差异。 结果:随访8~32个月,3组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8~12 h组患者移植后仅谷丙转氨酶峰值高于8 h内组(P < 0.05),其余治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8 h内组患者比较,13~16 h组患者的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感染发生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 < 0.05),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无心跳供体供肝能够耐受12 h的冷保存损伤,超过此时限,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作用。 目的: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心脏移植后移植心脏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的抑制作用。 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取出供心后,经供心冠状动脉分别注射携带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Ad-p53组)、携带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Ad-LacZ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800 µL,4 ℃静置30 min后进行心脏移植。移植后5 d,采用RT-PCR扩增法检测各组供心冠状动脉组织外源性p53表达;移植后28 d,组织学观察移植心脏,计算各组冠状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和血管壁厚度与管腔直径比。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5 d,Ad-p53组供心内可见野生型p53基因的表达。移植后28 d,Ad-p53基因组冠状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和血管壁厚度与管腔直径比均较Ad-LacZ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小(P < 0.05),Ad-LacZ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在心脏移植中,采用冠状动脉注射法可以将目的基因转移至供心内,供心内转染野生型p53基因能显著抑制移植心脏冠状动脉内膜增生,减轻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 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 ℃ UW液中分别保存2,8,16 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 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 h组术后7 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组织病理分析。 结果:冷保存时间延长导致胆道功能严重损伤,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猪肝结构与人类较为相似,结构相对简单,是研究活体肝移植较好的模型之一。供肝体积过小是临床成人活体肝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稳定高效的动物模型对于推动小肝综合征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体内和体外2种小体积肝移植物获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提供一个理想的成功率高的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3在上海市泰科公司医疗培训部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实验用广西巴马小型猪42 只,制备21例次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广西巴马小型猪作为供受体,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体内切除减体积组共10对动物,体外切除减体积组共11对动物。应用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滴水双极电凝镊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2种途径,切除部分肝叶以获取小体积供肝植入受体。 主要观察指标:小体积肝移植的无肝期时间、总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移植术中出血量和移植后肝断面胆漏例数。 结果:两组在无肝期时间、总手术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移植术中出血量上,体外切除减体积组明显多于体内切除减体积组(P < 0.05)。体外切除减体积组移植后肝断面胆漏发生率亦较体内切除减体积组高(50%,20%,P < 0.05)。 结论:选取体质量相近的供受体,应用超声刀行体内切除减体积是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