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前循环AIS 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重症监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rScO2目标导向治疗。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及GOS-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转化、脑血管再闭塞等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能有效缩短前循环AIS机械取栓术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或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7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 176例中,预后不良79例,预后良好97例;死亡41例,存活13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高血压病史、颈内动脉闭塞、取栓次数>3次、再通不良、术后再闭塞及术后症状性脑出血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病史、侧支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长、术后症状性脑出血及术后系统性并发症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很多,强调尽早进行取栓术并减少取栓次数和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此外,应重视血压对于病人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33例(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22例(对照组)。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认为血管再通;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84.8%,2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4.5%,12/22;P<0.05)。术后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1.6±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5)分;P<0.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1.22±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33)分;P<0.05]。结论 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高,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 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 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 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 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 h症状性颅 内出血,术后24 h和90 d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8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0±12.0岁,男性57 例(70.4%);RECO支架治疗组42例,Solitaire支架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线NIHSS 评分、ASPECTS评分,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比例,随机血糖、血小板计 数、入院时Hcy、收缩压水平,以及闭塞部位、串联病变、桥接治疗比例和全身麻醉比例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RECO支架治疗组与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88.1% vs. 82.1%)、首次 取栓再通率(28.6% vs . 38.5%)、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95.6±12.3 min vs . 92.5±14.2 mi n)、术中 血栓逃逸率(11.9% vs . 15.4%)、夹层样病变发生率(4.8% vs . 2.6%)及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 (14.3% vs. 10.3%)、24 h全因死亡率(7.1% vs. 5.1%)、90 d全因死亡率(19.0% vs. 17.9%)及90 d良好 预后率(57.1% vs. 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ECO支架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与 Solitaire支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支架置入术作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机械取栓失败后补救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单独支架取栓或联合抽吸取栓治疗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卒中186例,146例实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40例血流恢复较差,其中28例接受一期支架置入补救性治疗(支架组);12例拒绝支架置入治疗(非支架组),仅给予基础抗栓治疗。结果 支架组血管再通率(75.00%)明显高于非支架组(0%;P<0.05)。术后90 d,支架组预后良好率(64.29%,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明显高于非支架组(8.33%;P<0.05)。支架组术后90 d病死率(21.43%)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3.33%;P<0.05)。支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7.14%)与非支架组(1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一期支架置入术作为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失败的补救性治疗,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应用桥接治疗48例(桥接组),直接取栓术治疗72例(取栓组)。结果 桥接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出院时,桥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术后90 d,桥接组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取栓组(P<0.05)。桥接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取栓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可加快功能恢复,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吞咽干预护理对脑血管意外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脑血管意外行气管切开术50例,按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吞咽干预护理。应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吞咽功能评估工具(CNSAT)评估吞咽障碍等级与吞咽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2%;P<0.05)。观察组干预后1周CNSAT评分[(5.47±4.89)分]较干预前[(8.74±7.66)分]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后1周CNSAT评分[(6.58±5.56)分]较干预前[(8.52±7.98)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1周CNSAT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早期吞咽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脑血管意外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胶质瘤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和延续性护理(观察组)。护理前和护理后3个月:①采用Braden量表评估压疮风险度;②以简易焦虑评分量表(SAS)和简易抑郁评分量表(SDS)评估焦虑和抑郁。护理结束时:①以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OL-C30)评估生存质量;②根据病人主诉要求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Braden评分[(7.51±2.03)分]与对照组[(7.63±2.11)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raden评分[(17.68±3.48)分]和对照组Braden评分[(14.65±3.29)]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ORTC QOL-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5%,22/23)明显高于对照组(68.18%,15/23;P<0.05)。结论 联合综合护理和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脑胶质瘤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对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前循环血管闭塞伴原位狭窄24例,其中取栓术后行支架置入术13例(N1组),单纯取栓术11例(N2组);无原位狭窄18例行单纯取栓术(N3组)。结果 N1、N2、N3组替罗非班使用率分别为69.2%(9/13)、9.1%(1/11)、0%;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3组手术时间较N1、N2组明显缩短(P<0.05)。N2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比例明显低于N1、N3组(P<0.05)。3组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2b~3级比例、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动脉闭塞并原位狭窄取栓术后支架置入可能使病人获得更大的收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并不增加相关的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生存能力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sTBI的临床资料。43例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①采用日常生活获得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病人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采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评定运动功能,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护理满意度,分析关节挛缩、下肢静脉血栓、便秘、肺部感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ADL评分、NIHSS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sTBI病人预后情况,减少临床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术后实施常规出院指导50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50例(观察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入院时,两组NIHSS评分、Bra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两组NIHSS评分、Bra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人,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可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整体性护理对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脑动脉瘤共42例,根据护理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整体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个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ADL)评分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应用整体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早日康复,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流程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急诊收治的460例颅脑损伤按传统入院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急诊收治的450例颅脑损伤实施FMEA管理模式下的入院护理(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入院耗时[(16.5±2.5)min]、住院时间[(11±2)d]较对照组[分别为(42.5±5.5)min、(23±5)d]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98.22%)和病人满意率(98.44%)较对照组(分别为89.56%、88.04%)均明显提高(P<0.05),而运送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率(0.67%)和护理差错发生率(0.44%)较对照组(分别为4.13%、3.91%)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FMEA模式能前瞻性地发现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护理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湿润屏障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CU)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NCU收治的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80例,根据口腔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唇。结果 观察组口唇干裂出血发生率(10.0%,4/40)、口腔溃疡发生率(1.8%,3/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5%,11/40)和(25.0%,10/40);P<0.05)]。观察组口腔清洁度评分[(4.31±0.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98)分;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7.50%,11/40)明显低于对照组(62.50%,25/40;P<0.05)。结论 保持口腔湿润明显降低NCU脑卒中张口呼吸病人口唇干裂出血、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保持口腔清洁,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5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The ModifiedRankin Scales,mRS)评分较常规护理组得到明显改善(P <0.01)。结论 对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早期实施卒中单元模式护理,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急诊机械取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所有患者建立稳定的血管通路,采用取栓支架结合手动抽吸的方式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术中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行头颅CT复查,支架置入患者术后3 d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支架内有无再狭窄或闭塞。出院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分。术后90 d对存活患者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58例患者自入院至穿刺开始平均时间为(98.2±21.6)min,穿刺至血管开通平均时间为(45.4±21.3)min。共86.2%(50/58)的患者术中实现成功再通(TICI 2b、3级),13.8%(8/58)未能有效再通。术后24 h头颅CT复查显示,并发大面积半球脑梗死4例,颅内出血7例,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2例患者(12枚支架)术中支架释放,术后3 d内行CTA检查显示,有2例支架内发生闭塞,其余通畅无再狭窄。出院前5例患者死亡,其余53例NIHSS评分平均为(5.9±4.7)分,较术前显著降低[(13.7±5.3)分,P〈0.05]。存活的53例患者术后90 d均获随访,mRS平均为(2.8±2.0)分,其中0~2分40例,预后良好率为68.9%(40/58)。结论通过建立稳定的血管通路,采用取栓支架结合手动抽吸的方式行急诊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邓一鸣 高峰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3) : 226-230.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3.00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RT)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实施血管内SRT术的LVO-AIS患者,共167例。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CE)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闭塞组125例。比较两组的血管开通率、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的差异。结果167例患者中,130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77.8%。其中CE组30例(71.4%),LAA闭塞组100例(80.0%);CE组穿刺到开通中位时间为82(45~132)min,LAA闭塞组为53(40~90)min;CE组中位取栓次数为3.0(2.0~5.0)次,LAA闭塞组为2.0(2.0~4.0)次;术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3.6%),其中CE组2例(4.8%),LAA闭塞组4例(3.2%);死亡11例(6.6%),其中CE组4例(9.5%),LAA闭塞组7例(5.6%)。术后90 d预后良好者69例(41.3%),其中CE组15例(35.7%),LAA组54例(43.2%)。两组比较,除穿刺到开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3 ),取栓次数、开通率、术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SRT术治疗CE、LAA亚型AIS-LVO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dE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31例前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机械取栓)119例(桥接治疗组),接受dEVT 112例(dEVT组)。应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卒中病因、既往病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VT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大于桥接治疗组(P〈0.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就诊至再通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和dEVT组的血管有效再通率(91.6%对比84.8%)、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12.6%对比14.3%)、病死率(16.0%对比15.2%)以及90 d预后良好率(52.1%对比5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桥接治疗和dEVT对于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但这一结论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护患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鞍区肿瘤术后继发低钠血症10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用医护患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鞍区肿瘤术后继发低钠血症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纠正低钠血症时间[(4.07±2.54)d]较对照组[(7.39±2.79)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8.81±1.59)分]较对照组[(94.02±2.71)]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术后30 d再入院率(4.76%,5/105)较对照组(18.48%,17/92)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尿崩症发生率(28.57%,30/105)与对照组(30.43%,28/9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鞍区肿瘤术后继发低钠血症病人,医护患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快纠正低钠血症,降低再入院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