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HAMD总分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体质量、日夜变化因子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可能为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综合医院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将各科以躯体不适就诊但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来心理门诊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HAMD≥18分者入组100例,其中抑郁障碍70例.分别给予每日氟西汀20mg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HAMD,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70例中,轻度、中度抑郁占85.7%,重度抑郁占14.3%.有71.49%的初诊患者第一主诉是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经服用抗抑郁剂氟西汀治疗6周后,HAMD评分结果明显下降(P<0.01),痊愈率68.9%,显效率27.8%,进步1.64%,无效1.64%.治疗前后HAMD量表的五项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者及时识别、诊断,适当应用抗抑郁剂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的l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制的抑郁症自杀未遂调查表和Hamiltion抑郁量表(HAMD),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的住院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67例进行调查,以同期住院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145例为对照。结果:自杀未遂组HAMD总均分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绝望感对自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抑郁情绪、自卑感和自知力。结论: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在l临床症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帕金森病人(PD)的抑郁症状,并探讨心理干预对PD病人抑郁症状的改善。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371例PD患者(PD组)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并与同期入院的37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进行比较;筛选出PD患者中HAMD评分≥20分的患者67例,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分成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6周后再次行HAMD评分,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PD患者组抑郁症状检出率(18.06%)高于健康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的减分率为(20.97±10.77)%高于对照组(0.38±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正常人高,心理干预有助于PD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曲唑酮治疗柯兴氏综合征伴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对16例柯兴氏综合征伴发抑郁状态患者给予曲唑酮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末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其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相比,除体重因子分外,HAMD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临床疗效痊愈8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8%。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 曲唑酮治疗柯兴氏综合征伴发抑郁状态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干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 33例 ,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同时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或心理疏导 ,于治疗第 1、2、4、6周末分别进行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状态评定。结果 于 6周末HAMD评分明显降低 (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明显减低 (P <0 0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与HAMD评分减低有相关性 (r=0 4 4 5 ,P <0 0 1)。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干预治疗 ,不但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 ,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黛力新,每日清晨、中午各服1片,治疗6周;对照组给予盐酸阿米替林25mg,分早晚两次口服,治疗6周。同时采用HAMD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在第2周就开始明显改善,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5)。HAMD评分在治疗第4、6周进一步明显降低(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6周后有效率为97.61%,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以采用黛力新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抗抑郁治疗对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于抗抑郁药治疗,两组分别于入组前及第四周末测定T细胞亚群和血浆IL-2、IL-6,并分别于第2周末及第4周末再次进行HAMD评定.结果 (1)干预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干预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中均无明显变化;(3)干预组治疗后血浆IL-2、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两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抗抑郁药既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随的抑郁症状,又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PD)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对88例PD伴抑郁患者进行测评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PD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进行评分。结果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心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减轻,HAMD评分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延缓帕金森病患者的进展速度,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后具有抑郁症状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方法273例脑梗死后2周的老年患者中有中风后抑郁症状71例,随机将抑郁症状患者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末和3个月末,分别给患者行HAMD评分和中风康复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尼亚评分(SSS),日常活动能力(ADL)的评价;另选无抑郁症状老年脑梗死患者35例为无抑郁症状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出现率26.0%,未给予早期康复治疗的抑郁症状患者组,SSS评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组,而早期康复治疗组,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减低,SSS评分也明显下降,日常活动能力ADL也明显改善,提示总体康复加快。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症状出现率较高,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抑郁状态,加速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是否会更换自杀方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自杀未遂者随访队列(n=902)中,选取所有在随访期间再次实施自杀行为的案例纳入研究,根据登记的数据,比较前后两次自杀行为是否采用同一类型的自杀方式,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更换自杀方式以及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与首次自杀方式、人口学变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有80例自杀未遂者在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其中45例更换自杀方式,22例因再次自杀行为死亡。首次和再次自杀行为最常采用的方式均为服农药(分别为50例和32例)。首次自杀为服农药的自杀未遂者中,再次自杀行为有23例仍用农药,19例选择更低致命性的方式。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19例自杀未遂者在再次自杀行为时有11例选用更高致命性的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再次自杀者易更换自杀方式(OR=11.92,95%CI:1.86~76.23,P=0.009)。结论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更换自杀方式比较常见,尤其是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者。而农药管控依然是重要的预防自杀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以躯体症状与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两种抑郁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功能损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7例,按不同的主诉分成两组,用病史问卷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调查与评定;出院后1年随访时,再次进行HAMD评分,同时采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年后随访发现,两组的社会功能存在极显著差异;患者的社会功能与随访时的HAMD评分、复发次数、迟滞因子分和阳性家族史等因素相关。结论 以躯体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能保持较好的社会功能,关键在于早期识别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抑郁发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未遂组,23例)和抑郁发作无自杀行为患者(无自杀组,2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Beck绝望量表(BH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绝望程度及自杀意图的强烈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BDNF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30名)比较;对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自杀未遂组的HAMD24[(37.8±8.7)分]、BHS[(13.0±3.8)分]及SIOSS评分[(18.1±3.9)分]均高于无自杀组[分别为(26.0±6.0)分、(7.5±4.3)分、(12.0±4.0)分;P<0.01].(2)自杀未遂组的BDNF平均浓度[(57 ±16)ng/L]低于无自杀组[(75 ±28)ng/L;P<0.05],无自杀组的BDNF平均浓度亦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9)ng/L;P<0.01].(3)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抑郁发作的病程(r=-0.541)、BHS总分(r=-0.494)、SIOSS总分(r=-0.754)呈负相关(P<0.01-0.05).结论 低水平的BDNF可能是抑郁发作自杀未遂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4月于本科室收治精神分裂症100例,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50例。单一组给予氟西汀(20mg/次,1次/d)及安慰剂治疗,联合组给予氟西汀(20mg/次,1次/d)加用利培酮(4mg/次,1次/d)治疗,均治疗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统计分析患者疗效、HAMD及HAM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治疗4周、12周的HAMD、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单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联用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抗抑郁剂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两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例 1 患者 ,男性 ,72岁。因情绪低落、想死复发两个月 ,第 2次住本院。患者有抑郁症病史 33年。 1995年再次发作并住入我院服用氟西汀病情缓解出院 ,6个月后停药 ,病情一直稳定。两个月前病情复发 ,门诊用氟西汀治疗无效。收入院后给予米氮平 15mg/d ,3天后加至 30mg/d ,维持 4周 ,病情并无明显改善。后换用文拉法辛 5 0mg/d ,10天后加至2 0 0mg/d ,并联合奥氮平 5mg/d持续 4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杀未遂 ,乃决定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每周 3次。继之情绪逐渐好转 ,治疗 8次后以病情缓解出院 ,并口服文拉法辛巩固治疗。例 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肝癌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0例自杀未遂的晚期肝癌(Ⅳ期)患者及50例相匹配且无自杀史的晚期肝癌(Ⅳ期)患者,患者出院后8~10周时,分别采用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调查患者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度。结果自杀未遂组中,中重度抑郁情绪者和生活质量低者多于对照组(P0.05),且SSQ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示,社会支持度少(OR=14.02,95%CI:3.05~24.03)、中重度抑郁情绪(OR=7.04,95%CI:4.03~14.32)、生活质量低(OR=2.05,95%CI:1.43~3.97)与自杀未遂相关联。结论抑郁程度高、生活质量低、社会支持少是晚期肝癌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对1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前和疗后8周进行了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对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0.38%;抑郁症状与阳性症状(SAPS总分)、住院次数和自杀未遂发生率有显著相关,而与阴性症状(SANS总分)和疗效无明显相关。作者认为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组成部分,一般不需合并抗抑郁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安全性。结果帕罗西汀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明显副反应。结论帕罗西汀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将其分为2组,除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外,治疗组采用乌灵胶囊,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抗抑郁药物,单予心理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的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4、6周HAMD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灵胶囊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症误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中伴有躯体不适的抑郁症误诊情况,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将各科以躯体不适就诊经多方治疗无效而转来我院精神科门诊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值≥18分,且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者80例,给予氟西汀治疗8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0例患者中,轻、中度抑郁占82.5%,重度抑郁占17.5%.有77.5%的初诊患者的第一主诉是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而不是抑郁症状.氟西汀治疗8周后,HAMD评分明显下降.结论对综合医院抑郁症患者及时识别、诊断,适当应用抗抑郁剂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