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正版(DSM-IV-R)诊断标准的46例住院AD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临床痴呆评定表(CDR)、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析BPSD症状特点及与有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BPSD的发生率为100%,其中以行为紊乱发生率最高(91.3%).幻觉发生率以重度AD最高(47.6%),MMSE分值与BEHAVE-AD幻觉分量表分呈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BEHAVE-AD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分量表分和总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ADL分值与BEHAVE-AD幻觉、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分量表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住院AD患者BPSD的发生率非常高,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幻觉的出现可作为AD痴呆严重度的预警因素.AD患者BPSD可能与年龄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为照料者实施综合干预对稳定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BPSD)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于干预前、干预3,6个月末采用AD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总体衰退量表(GDS)分别对患者的BPSD症状及痴呆衰退程度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干预3,6个月末患者BEHAVE-AD总分及除妄想、幻觉外的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其中尤以攻击行为、焦虑恐惧、行为紊乱因子分值降低最明显.而GDS评分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照料者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BPSD症状,稳定患者病情,利于护理.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对于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对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46例AD患者均作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临床痴呆评定表评定,并作头颅CT,脑电图检查。患者之照料者均作一般调查问卷及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定。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SCL-90总分除与BEHAVE-AD的幻觉分量表分无统计学显著性相关外,与其他分量表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SCL-90除强迫、精神病性两因子分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他因子分和总分均较常模高(P<0.01);高BEHAVE-AD总分组照料者的SCL一90总分、因子分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及其他均较低BEHAVE—AD总分组照料者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BEHAVE-AD总分和攻击行为分量表分。结论影响AD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患者的BPSD。  相似文献   

4.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Alzheimer病(AD)患者精神科门诊的现状.方法调查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期间在我院首次门诊时诊断为AD的124例患者的门诊记录.结果①AD病人首次门诊时的年龄76.58±8.46岁,病程(2.63±2.04)年.轻度AD44例(35.5%),中度AD 49例(39.5%),重度AD 31例(25%).②首次门诊时有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者110例(88.7%),AD常见的BPSD为妄想、攻击行为、睡眠不良、幻听、行为紊乱、外跑、抑郁情绪和性格改变等.③一次门诊者47例(37.9%),门诊的依从性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病程、严重度和有无BPSD无关.结论AD病人的诊治常被延误,BPSD是痴呆的重要症状,AD病人门诊的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特征。方法收集102例以BPSD发作就诊的AD患者,在BPSD发作控制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BPSD的严重程度应用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估,并将NPI因子归类为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和失控行为3个症状群。分析BPSD复发与先前发作的特征,复发与患者人口学资料、发病年龄、病程、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基线NPI评分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个月内44.1%(45/102)的患者BPSD复发。Cox回归分析显示,环境改变(RR=5.42,P<0.05)、未维持服药(RR=3.13,P<0.05)和上次发作NPI评分高(RR=1.06,P<0.05)增加BPSD复发的风险;两次BPSD发作之间的症状数相关(r=0.93,P<0.05),而情感障碍评分也相关(r=0.79,P<0.05);复发的NPI总分和精神病性症状评分均低于上次发作[(18.29±2.0...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的AD源性认知障碍患者447例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346例,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检测痴呆严重程度后分为4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痴呆组、中度痴呆组、重度痴呆组),进行神经精神量表(NPI)测试,结果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Va D组相对比,AD组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总体症状发生率(66. 9%)高于Va D(58.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AD组妄想(15. 2%)和异常运动发生率(13. 9%)均高于Va D组(9. 5%、7. 8%),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发病率比较中,中度和重度痴呆组AD的BPSD总体发生率(88. 0%,91. 2%)高于Va D(64. 3%,7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同痴呆程度下,AD和Va D的BPSD总体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中度痴呆组AD组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严重程度重于Va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PSD组中有饮酒史者(32. 8%)多于非BPSD组(24. 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D和Va D的BPSD发生率均高,但AD组高于Va D组。其中妄想、异常运动行为更易发生在AD患者组。中重度痴呆的AD患者BPSD发生率均高于Va D患者。中度痴呆时,AD组妄想、异常运动行为的严重程度重于Va D。饮酒史是B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上海社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发生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378例社区AD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临床痴呆评定表(CDR)及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分析BPSD症状发生率及有关的影响因素。结果BPSD的发生率为62.2%,其中以行为紊乱发生率最高(35.4%),幻觉及焦虑恐惧最低(均为11.4%),在接受BPSD治疗上仅为20%~25%。重度痴呆的幻觉及行为紊乱的发生率或因子分要高于轻、中度痴呆,而中度痴呆的情感障碍因子分最高。与AD患者BPSD有关的影响因素为病前生活事件、MMSE总分、年龄及CDR评分。结论社区AD患者的BPSD有较高的发生率,与BPSD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生活事件、年龄及认知功能损害程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对77例上海青浦区农村地区老年痴呆患者的病理性行为进行评定,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老年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为89.6%,其中以行为紊乱、攻击性行为、日夜节律紊乱和偏执与妄想多见。BPSD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病程无相关,轻、中度痴呆患者偏执和妄想症状较重度明显,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BPSD相似。结论:农村老年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对阿立哌唑合并丙戊酸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符合CCMD-3有关AD诊断标准的患者,MMSE≤24分,BEHAVE-AD≥8分;入组前均未用过阿立哌唑、利培酮、丙戊酸镁,如曾用过则清洗  相似文献   

10.
背景:70-90%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在不同阶段都伴有痴呆的精神与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但现有的针对这些问题的方法疗效十分有限。目的:评估对AD患者的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 MS)对其BPSD和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4例伴有BPSD的A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27)和对照组(n=27)。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采用20 Hz的rT MS治疗,每周五天,共四周;而对照组采用伪磁刺激治疗。评估者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学评定量表(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BEHAVE-AD)、阿尔茨海默氏病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ADAS-Cog)和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患者分别在4周治疗期前后进行盲法评估。结果:每组都有26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抗精神病药治疗辅以磁刺激或伪磁刺激治疗4周后,两组BEHAVEAD总分的均值(标准差)和ADAS-Cog总分的均值与基线相比均显著降低。校正基线值后,干预组的BEHAVE-AD总分、BEHAVE-AD的7个因子分中5个(活动障碍、昼夜节律、攻击性、情感障碍、焦虑和恐惧)、ADAS总分以及ADAS量表4个因子分(记忆、语言、结构性练习、注意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即改善更明显)。事先将BEHAVE-AD总分比基线下降大于等于30%定义为症状改善,干预组中行为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3.1%vs.42.3%,X2=5.04,p=0.025)。结论:相较于单纯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高频rT MS辅助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80例伴幻觉、妄想的情感性障碍患者,发现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族史、生活事件频度和强度方面与是否存在幻觉、妄想无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有幻觉妄想者住院次数显著较高。躁狂发作患者的敌意/破坏行为、自我评价、接触(社会影响)3个单项分以有幻觉妄想者显著较高;抑郁发作患者的阻滞单项分有幻觉妄想者则显著较低,而激越、精神性焦虑、罪恶感、自杀4个单项分显著较高,提示幻觉、妄想患者的内心冲突激烈更易发生极端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血管危险因子载脂蛋白E(ApoE)、载脂蛋白C-Ⅰ(ApoC-Ⅰ)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与汉族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发生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或直接通过PCR方法,分析了136例LOAD(伴BPSD者79例,无伴BPSD者57例)及150名健康老年人的ApoE、ApoC-Ⅰ与LRP基因型。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BPSD组ApoEε4等位基因及ε4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增高(P<0·001),而ApoEε3等位基因出现频率降低(P<0·001),ApoC-ⅠH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增高(P<0·05);无BPSD组亦出现了ApoEε4等位基因及ε4基因型频率的增高(P<0·05)。②在BPSD组和无BPSD组中,前者ApoEε4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于后者(P<0·05),而其ApoEε3等位基因频率则低于后者(P=0·001);前者ApoC-ⅠH2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高于后者(P=0·005),而其ApoC-ⅠH1等位基因频率则低于后者(P=0·005);③LRP各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oEε4及ApoC-ⅠH2等位基因是LOAD出现BPSD的遗传危险因子,ApoEε3及ApoC-ⅠH1等位基因则可能有保护效应;此研究未能证明LRP基因C766T多态性与LOAD出现BPSD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首发患者(患者组),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40例,75~300MG/D)或盐酸氟西汀胶囊(40例,20~40MG/D)治疗,共12周。于治疗基线和治疗末评定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韦氏记忆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并与4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治疗后患者组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2)患者组记忆商数改变与睡眠障碍分改变呈负相关(R=-0·26,P=0·021),短时记忆分改变与HAMD17总分改变、睡眠障碍分改变呈负相关(R=-0·27和-0·34,P=0·017和0·002),语言智商改变与阻滞分改变呈负相关(R=-0·24,P=0·034)。(3)痊愈组(HAMD17总分≤7分)患者的长时记忆分[(41·96±3·77)分]低于对照组[(44·05±5·06)分],症状残留组(HAMD17总分>7分)的记忆商数(107·52±18·12)、长时记忆分[(40·89±5·06)分]、短时记忆分[(60·74±12·58)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1·90±11·26)、(44·05±5·06)分和(71·41±8·51)分;P<0·05和P<0·01]。(4)治疗后仍有14例(18%)患者的记忆商数低于正常值范围下界(均数-1·96倍标准差),多于对照组[1例(2%);P<0·05]。结论抑郁症首发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认知障碍改善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相关性,治疗后仍有少部分患者的记忆功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AD患者107例,采用神经精神量表(NPI)、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调查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作的特征,分析影响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复发的因素。结果复发率为41.4%,居住环境改变(RR=4.96,95%CI:2.54~12.34,P<0.05),发作时NPI评分高(RR=1.26,95%CI:1.04~1.27,P<0.05),可增加AD患者BPSD的复发。结论发作时NPI评分、居住环境改变是AD患者BPSD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便携式加速度记录仪定量化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VD)精神行为症状(BPSD)程度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便携式加速度记录仪佩戴于21例VD患者非利手侧手腕,于第1和第18周连续记录6 d以上,量化记录身体活动,并通过神经精神问卷(NPI)与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价VD患者的BPSD变化,解析加速度记录仪所得身体活动的平均活动量(MA)、昼间活动量(DA)以及夜间活动量(NA)的变化,分析BPSD的变化与身体活动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第18周时BEHAVE-AD总评分和NPI总评分呈增加趋势,与第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82和0.079);BEHAVE-AD评分中的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焦虑和恐惧评分和NPI量表中的激越、易激惹、睡眠障碍评分与第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8周时VD患者MA、DA、NA均增加,与第1周比较,其中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BEHAVE-AD评分中的行为紊乱加焦虑和恐惧评分改变量与MA的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674,P=0.032);日夜节律紊乱评分改变量与DA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721,P=0.046);NPI量表的激越评分加易激惹评分的改变量与MA改变量呈直线相关(r=0.668,P=0.042);睡眠障碍评分的变化量与NA的变化量呈直线相关(r=0.809,P=0.029)。结论:利用加速度记录仪所得的身体活动的MA、DA与NA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VD患者的BPSD程度,动态观察VD患者BPSD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在临床上客观、定量化评价VD患者的BPSD程度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正>1. AD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通过pubmed搜索检索到的研究中,只有21.4%将精神神经症状(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NPSs)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只有17.7%做了特定的努力来测试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对NPSs的影响~([1])。痴呆的精神行为异常(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可以是幻觉、妄想、躁动、易怒、睡眠障碍、抑郁等。一项调查研究发现~([2]),在BPSD中,抑郁症(患病率中  相似文献   

17.
164例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精神和行为障碍(BPSD).方法:采用BEHAVE-AD量表对164例住院的老年期痴呆病人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BPSD,其中以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和偏执与妄想多见,且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大致相似,结论:DPSD的发生率极高,对老年期痴呆的论断,治疗,预后等有重要影响,应予重视和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激越行为量表(CMA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EHAVE-AD和CMAI评分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前后BEHAVE-AD总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情感障碍和焦虑两因子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的优势在于对情感障碍和焦虑的疗效更加明显,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正>本研究比较国产(商品名:欧兰宁)与进口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及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安全性,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老年病房住院的痴呆患者60例,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入组前患者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总  相似文献   

20.
痴呆患者心理和行为症状特征以及利培酮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痴呆各亚型心理和行为症状 (BPSD)的特征 ,评价利培酮治疗BPSD疗效与安全性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BPSD的关系。方法 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症状评定量表 (BEHAVE AD)、Cohen Masfield激惹性问卷 (CMAI)评定阿尔茨海默病 (AD)、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 (MD)、血管性痴呆 (VD)各 3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 0名的BPSD。 66例痴呆患者应用利培酮 (1 5mg/d)治疗 6周。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价副反应。采用高压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测定经 2 ,4一二硝基氟苯 (DNFB)衍生后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AD患者激惹、焦虑与恐惧发生率较高 ,VD患者无目的游荡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低 ,MD患者BPSD症状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明显改善痴呆患者BPSD ,且不损害认知功能 ,副反应主要为轻度嗜睡 ,肌强直 ,震颤。AD、MD和VD患者血浆Hcy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血浆高Hcy水平的痴呆患者BEHAVE AD总分较高。结论 AD、VD患者BPSD症状有特异性 ,MD患者BPSD表现无特异性。利培酮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BPSD且安全。血浆高Hcy水平在痴患者BPS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