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有关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在精神疾病中最高。医务人员受伤的次数逐渐增长。因此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本人对50例有攻击行为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 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资料的对照研究来探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和住院资料、BPRS、WCST、T3、T4、TSH等因子 ,用MOAS评定攻击行为并在有和无攻击行为组间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 ,考察影响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TSH、WCST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BPRS的敌意猜疑因子、诊断分型、TSH及WCST的持续错误数能够用于预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有精神病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以利防范。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35例,以有攻击行为的52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183例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自知力、幻觉妄想、脑电图和地形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各种可能因素,对重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精神科监护,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的临床干预措施和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 以151例急性精神分裂症新入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疾病信息调查表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行为活动评定量表(BARS)、风险评估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其精神病理症状、护理风险和治疗效果,根据MO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行为患者组和无攻击行为患者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151例患者中,入院前一周内有攻击行为者74例,无攻击行为者77例.(2)相对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攻击行为患者组既往有暴力/攻击史者比例较高,入院前1周未服药比例较高;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较重,PANSS-EC、BARS和MOAS评分均较高;攻击风险和防攻击护理医嘱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次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行为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率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P<0.05);(4)出院时,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PANSS-EC评分、MOAS评分和出院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发生攻击行为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无攻击行为者,住院治疗疗效相当,但入院时病情较重,较为兴奋激越,攻击风险和出走风险较高,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以及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 16~4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07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采用箭头测验检测执行功能,并于首次检测 6个月后再次检测其外显攻击行为,比较 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患者 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无攻击行为组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高于攻击行为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箭头测验 2干扰分(AT-2-I)低于攻击行为组(P< 0.05),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可预测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结论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是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近2年内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410例,其中男230例,女180例;年龄16~60岁。采用外显攻击行为修订版(MOAS)。该量表由言语攻击、对财物攻击、自身攻击和对他人体力攻击等4个因子,以0~2作3级评分,总分≥4分为有明显攻击行为,<4分为无明显攻击行为。同时评定BPRS。采用SPA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有明显攻击行为者150例,占36·6%,其BPRS中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  相似文献   

8.
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防范。方法 对73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227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 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男性患者、首发年龄低、阳性症状突出是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结论 需加强治疗和监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加强防范。方法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一般资料分析对45例(观察组)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2例(对照组)无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2.85%,一般资料显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史是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特点和易感因素(P<0.01 P<0.05)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阳性家族史,既往有攻击行为,敌对猜疑,易激惹,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而另一生物体所不能愿意接受的行为。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 ,其攻击行为更为突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对医护人员、病人、家属都产生了严重威胁 ,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因此 ,研究分析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如何防范攻击行为的发生 ,在临床上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欲通过对 2 8例发生过攻击行为的资料进行分析 ,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对策。1一般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对象为本院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12月间 2 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有严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结构磁共振方法研究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脑灰质结构特点,并探索其攻击行为与脑灰质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1组),以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不伴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2组)和正常对照18名。采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中文版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采用3.0 T磁共振对被试进行脑结构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的额叶、颞叶和枕叶(P0.05,Alpha Sim校正);与SZ2组相比,SZ1组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的缘上回、中央后回、双侧的岛叶、眶额回(P0.05,Alpha Sim校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评分与其右侧岛叶、中央后回、缘上回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呈正关联(P0.01,Alpha Sim校正)。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脑灰质体积改变存在关联,中央后回、岛叶和缘上回等脑区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MAOA)、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参照ICD-10诊断标准,选取2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进行评定,98例MOAS加权总分≥4分者纳入有攻击行为组(研究组),114例MOAS加权总分0分者为无攻击行为组(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单胺氧化酶A基因、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MAOA、TPH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有攻击行为患者组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A、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伤害事件登记表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及事件发生时间及原因、受伤害人信息及受伤情况和过程,通过对事件的调查,对医疗、护理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结果 40名医务人员中共发生攻击事件30人次,被攻击6次及6次以上的4名,被攻击4次的15名,被攻击1次的30名;60名家属被攻击。有攻击行为的患者10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67例,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8例,心境障碍16例,神经症4例,酒精依赖1例,边缘性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2例,偏执型人格障碍2例。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疾病种类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医护人员相关;了解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为寻找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伤害事件登记表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及事件发生时间及原因、受伤害人信息及受伤情况和过程,通过对事件的调查,对医疗、护理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结果40名医务人员中共发生攻击事件30人次,被攻击6次及6次以上的4名,被攻击4次的15名,被攻击1次的30名;60名家属被攻击。有攻击行为的患者10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67例,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8例,心境障碍16例,神经症4例,酒精依赖1例,边缘性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2例,偏执型人格障碍2例。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疾病种类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医护人员相关;了解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为寻找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及汉族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868 例BPD 抑郁发作期患者,根据民 族和有无冲动攻击行为分为4组:维吾尔族BPD 患者有冲动攻击行为组184例(男性92例、女性92 例)、无 冲动攻击行为组326 例(男性174 例、女性152 例),汉族BPD 患者有冲动攻击行为组112 例(男性50 例、 女性62 例)、无冲动攻击行为组246 例(男性134 例、女性112 例)。采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 对入组患者评估。通过PCR直接测序法对rs6296基因多态性进行鉴定。结果 汉族BPD患者有冲动攻 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5-HTR1B rs6296 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维吾尔族有冲动攻击行为组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5-HTR1B rs6296 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 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汉族BPD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 态性无相关性。维吾尔族BPD 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5-HTR1B rs6296 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等位基因G 可能增加维吾尔族BPD 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5分为界将95例处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0例)和非攻击组(45例);给予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三维人格问卷(TPQ)评估,分析患者的攻击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MOAS总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以及TPQ中的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HA1)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多愁善感(RD1)评分存在负相关(P0.05);自身攻击评分与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体力攻击与RD1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伴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预期忧虑和悲观主义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将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得分分为伴攻击行为(研究组)64例和不伴攻击行为(对照组)68例,分别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气质性格问卷(TCI)的测定。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ANSS分量表中阳性症状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条目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90,t=-3.41,t=-4.43,t=-4.40;P均≤0.001)。TCI各维度中寻求新奇得分(t=-6.7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合作性、自我定向得分低于对照组(t=3.42,t=5.96;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寻求新奇、阳性症状和合作性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预测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是引起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寻求新奇和低合作性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社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对象为成都市金牛区各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8~60岁。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22例。分别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PANSS、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MMPI及自编调查表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评定、调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攻击的对象、方式、原因以及攻击行为造成的危害等;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精神病理分、生活事件量表分、社会支持量表分、MMPI的偏执等因子分相关,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无关。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偏执冲动人格、心理社会因素、精神症状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需患者家庭、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MMPI对150例有攻击行为和150例没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攻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控制力差和过度控制两类人格特征.MMPI的Pb,Re分量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1〕,这一类疾病又称代谢综合征,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为探讨血清Lepti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关系,我们对46例ACI患者及43例正常人血清Leptin及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ACI患者组:46例(男25,女21),年龄57~84岁,平均(66±14)岁。ACI患者为2004-01-05~2005-01-06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2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