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鼻科学     
经鼻进路眼目医肌锥内侧间隙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考虑 作者期望阐明眼眶内侧部分解剖以比较鼻内进路与鼻外进路的差异。5个做了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个眼眶进行内镜下经结膜进路,3个经鼻内镜肌锥内切除,1个鼻外进路(内侧、上方和前面进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评价"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治疗组)"和"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对照组)"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收集"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治疗组)"和"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对照组)"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及经鼻内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术后鼻部疼痛、术后溢泪、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发生术后面部肿胀麻木、眶周瘀紫、视物模糊,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组的手术时间较经鼻内入路手术组短,术后随访半年以上,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组无复发病例,鼻内镜下经鼻内入路手术组术后复发1例。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人路和经鼻腔入路手术均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两者的术后鼻部疼痛、术后溢泪、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情况相当,前者手术时间较短,手术野更清晰,清除病变组织更彻底,而且不破坏鼻腔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和讨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经上颌窦后外侧壁切除累及翼腭窝及颢下窝神经鞘瘤手术结果,探讨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2004年至2011年住院接受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手术患者6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例,年龄29 ~ 59岁.手术前主要接受鼻窦CT扫描和MRI检查.采用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认为神经鞘瘤.术后定期CT或MRI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6例患者实现手术完整切除.平均随访19.3个月无复发,有3例在术后第1~2周出现面部上颌神经分布区域较明显麻木感,随后逐渐减轻,仅1例随访终期遗留术侧口角轻度麻木.结论 内镜下经鼻开放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完整保留鼻腔外侧壁,损伤小,并发症少,为经鼻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创新微创入路.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在翼腭窝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5例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5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外科治疗.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手术采用控制低血压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切开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5例肿瘤均获得一次性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均于术后5~12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 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可以安全而完整地切除翼腭窝的良性肿瘤.该术式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保留鼻腔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降低复发率和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翼腭窝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尸头采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观测手术径路中重要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并观测翼腭窝内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较大;②蝶腭孔、眶下管、圆孔和翼管是翼腭窝重要骨性标志,同时翼腭窝可作为进入颞下窝和蝶窦的通路。结论:①熟知翼腭窝及其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保持方向感,提高手术安全性;②鼻内镜下经鼻腔外侧壁入路可充分暴露翼腭窝,视野清晰,术中对重要神经血管控制较好,可根据病变范围变通手术径路;③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可进入翼腭窝临近区域,处理临近区域病变。  相似文献   

6.
眶内肿瘤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眶内肿瘤手术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眶颧颞入路的手术操作,暴露眼眶的上壁及外侧壁,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5具(10侧)福尔马林固定动脉灌注以红色胶乳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的眼眶内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 ①经眼眶上壁的上内侧入路可以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的整段神经的上、内侧区;②上中央入路仅能够暴露眶内视神经的中1/3段的上面;③上外侧入路对眶尖深部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的暴露,而后者则不能;④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下方入路可以暴露眶内视神经的外、下侧区。结论 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鼻孔入路解剖训练流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旨在利用最少的尸头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解剖训练。指导初学者进行高效的训练,缩短学习曲线。方法流程的设计原则为:①前次手术暴露但不损伤后续手术的结构;②用一侧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训练;③根据临床常用径路,设计分步操作;④临床上需要双鼻孔入路完成的手术暂不纳入本流程,故一侧全部完成后,对侧鼻腔结构无损伤。采用5例新鲜硅胶灌注尸头的双侧验证并完成流程,采用Storz公司0°,4 mm鼻内镜及HD IMAGE 1高清摄录系统全程录像。结果按上述原则设计单鼻孔入路解剖流程,可经同一侧鼻孔按顺序完成19项解剖操作。操作靶区集中在泪囊、鼻窦、翼腭窝及颞下窝。依次为:①钩突的精细切除术;②泪囊造口术;③Draf I型及Draf IIa型手术;④前组筛窦开放术;⑤后组筛窦开放术;⑥蝶窦开放术;⑦蝶腭动脉凝扎术;⑧制作HB瓣;⑨下鼻道开窗;⑩Draf IIb型手术;制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翼腭窝及经中鼻道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泪前隐窝入路;经泪前隐窝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内镜下改良Denker入路;经Denker入路颞下窝前壁开放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翼腭窝手术;颞下窝手术。本流程可在10侧标本中重复,所用时间亦随操作次数增加而缩短。结论本流程设计思路清晰,特点鲜明,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鼻颅底解剖学习的参考,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期望阐明眼眶内侧部分解剖以比较鼻内进路与鼻外进路的差异。5个做了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个眼眶进行内镜下经结膜进路,3个经鼻内镜肌锥内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20例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采用该术式完整切除了病变,无鼻泪管损伤、下鼻甲坏死及鼻翼塌陷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8~24个月,仅2例效果较差。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对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暴露充分,病变切除完整,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适应证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行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联合入路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完整彻底清除病变,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半以上,均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视野清晰,对上颌窦暴露充分,上颌窦霉菌清除彻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扩大或辅助下鼻道开窗仍无法彻底清除窦内霉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颌骨掀翻入路所暴露的颅底解剖区域以及所受到的限制,为采用该术式处理颅底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上颌骨掀翻入路,对涉及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上颌骨掀翻入路可暴露广阔的颅底解剖区域,可以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包括鞍区、垂体、斜坡全程和至少第1颈椎、手术侧海绵窦、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茎突前、后间隙,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及岩尖等区域的病变。结论①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可同时获得对中颅底及侧颅底良好的暴露;②蝶骨翼突及其后方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等结构是限制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病变的主要障碍;③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处理咽旁间隙的茎突后间隙、茎突外区域、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海绵窦区域病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提供翼腭窝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15具成人头颅湿标本,从正中锯开,切除下、中鼻甲,前、后组筛房,上颌窦口后面腭骨垂直部骨质及上颌窦后外壁,暴露翼腭窝内的结构,逐层进行解剖,记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探查其毗邻关系。结果:经鼻腔上颌窦入路可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3mm。结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有关前组筛窦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鼻内窥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头的前组筛窦解剖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钩突与眶内仙壁的毗邻结构关系。结果:根据前组筛窦与泪囊窝的解剖关系将前组筛窦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囊窝的后泪嵴;Ⅱ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窝的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前界超过泪凳缝达前泪嵴。其中Ⅰ型占31.2%,Ⅱ型占50.%,Ⅲ型占18.8%,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机能障碍眼眶病的眶减压术,传统用鼻外进路或经鼻窦减压。作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经鼻进路施行减压手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局部加用局麻和血管收缩剂。先在鼻内窥镜下作蝶筛窦切除。暴露眶内壁、颅底及眶尖额筛隐窝区。于中鼻道作窦切开,前到鼻泪管后缘、下至下鼻甲根部,后达鼻窦后缘,认清眶底处眶下神经。用一角刮匙、钝神经钩或细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并探讨其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术前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窦内病变镜下检出菌丝或孢子的真菌性上颌窦炎8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上颌窦异物2例。所有病例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患者在局麻下以下鼻甲前缘为中心切口,解剖内移鼻泪管-下鼻甲瓣经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腔处理上颌窦内病变,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缝合手术切口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 43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术后随访6~24个月,下鼻甲形态愈合良好,术腔上皮化,无溢泪、面部麻木等并发症。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原手术入路切除,随访1 8个月无复发。3例术后鼻腔粘连,局部分离,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自然口开窗无法彻底切除窦内病变组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即鼻腔外侧壁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 21例患者通过鼻内镜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且术中、术后病理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现随访12个月无复发。 结论 经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切除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双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实施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3例患者复视症状消失,眼球内陷完全矫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的眼眶双壁骨折,具有组织损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鼻、眼缘于两者解剖学的比邻关系,在许多疾病如外伤、炎症、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故不断涌现出经鼻入路处理鼻眼相关疾病的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卜国铉教授的倡导下国内就已经开展了显微外科经筛蝶窦入路的视神经减压术;经额、筛和上颌窦入路的眶减压术、球后异物取出术;经额入路的球后肿瘤切除术等,并于1994年出版了《鼻眼相关外科学》专著[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解剖翼腭窝及颞下窝,比较内镜下各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恰当选择内镜手术入路处理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提供解剖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0°内镜引导下分别采取上颌窦后壁入路、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鼻腔外侧壁入路、揭翻经上颌窦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各手术入路的有效显露范围。结果上颌窦后壁入路能显露翼腭窝上部和颞下窝内侧区深部;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在以上手术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翼腭窝下部;鼻腔外侧壁入路再进一步显露整个上颌窦和上颌窦底壁平面以上的颞下窝内外侧区;揭翻经上颌窦入路则能更进一步显露整个颞下窝。结论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对翼腭窝及颞下窝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处理医源性上颌窦异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为11例医源性上颌窦异物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开窗上颌窦异物取出术。结果 11例上颌窦异物均一次取出, 术后上颌窦自然口引流好, 黏膜愈合佳。术后随访3至6个月, 鼻腔、鼻窦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处理医源性上颌窦异物具有视野好、操作方便、损伤小、功能保护佳的优点, 处理巨大异物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