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探讨用NLR指标评估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临床意 义。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法,共收集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组)和微小乳头状癌(非侵袭组)各40例患者,记录并计算术前NLR及C反应蛋白数值,比较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之间的NLR和C反应蛋白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结果 侵袭组NLR为2.61±1.15,显著高于非侵袭组1.76±0.8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016,P =0.034),而两组之间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136,P =0.158)。NLR对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66,NLR诊断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95,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69.1%。结论 NLR可以作为评价甲状腺癌患者局部侵袭的指标之一,NLR值越高,局部侵袭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15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术前外周血NLR及PLR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截点,以此将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组以及低PLR和高PLR组,分析NLR及PLR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及PLR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 115例患者中获得随访107例,失访8例,随访率为93.0%。随访患者中27例死于喉鳞状细胞癌,80例生存。根据ROC曲线计算出PLR、NLR的临界值分别为139.79和2.83。107例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8%,其中低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2.7%;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低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8%;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与患者的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NLR水平和PLR水平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LR水平以及NLR水平为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PLR和NLR可能是影响声门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术前细针针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术前行FNAC的腮腺肿瘤病例,FNAC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研究。结果 FNAC结果示38例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6例未明确。与病理学结果对比,恶性肿瘤真阴性为42例,真阳性为14例,假阴性为2例,假阳性为2例。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4.7%,PPV为85.7%,NPV为94.7%,准确度为92.3%。结论 FNAC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能为腮腺肿瘤性疾病的术前定性诊断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喉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86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PLR以死亡为终点的最佳临界值,分析PLR高低与影响喉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众多可能影响喉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中PLR是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确定以死亡为终点的PLR的最佳临界值为149.9,将患者分为高PLR组(PLR≥149.9)与低PLR组(PLR<149.9)。NLR的高低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不相关,与T分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肿瘤的原发部位相关。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T分级、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原发部位、术前PLR高低是影响喉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PLR水平是喉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对喉癌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的变化及对鼻咽癌复发的预测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诊为局部晚期鼻咽癌并行同步放化疗229例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同步放化疗前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值,计算相应的NLR和PLR、ΔNLR和ΔPLR,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NLR和PLR、ΔNLR和ΔPLR的最佳临界值,并根据最佳临界值将ΔNLR和ΔPLR分别分为高低水平两组;使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确定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ΔNLR和ΔPLR对生存的影响。 结果 以肿瘤复发为结果,NLR和PLR、ΔNLR和ΔP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678、0.854和0.730, 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30、135.550、4.982和122.553;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诱导/辅助化疗史NLR、PLR、ΔNLR、ΔPLR为鼻咽癌复发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ΔNLR、ΔPLR是鼻咽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ΔHNLR和ΔHPLR组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ΔLNLR和ΔLPLR组(ΔHNLR vs. ΔLNLR=0.488 vs. 0.993;ΔHPLR vs. ΔLPLR=0.476 vs. 0.935),ΔHNLR和ΔHPLR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为23个月。 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NLR和PLR总体水平在同步放化疗后有所增加,治疗前后NLR和PLR差值越大肿瘤预后越差,且ΔNLR和ΔPLR可作为肿瘤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89例.术前为32例患者行针吸活检术,50例行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腮腺入路29例,经颈入路45例,经颈-下颌骨外旋入路15例,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针吸活检32例中27例诊断正确,CT检查50例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良性肿瘤72例(81%),以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见37(42%).良性肿瘤术后10例复发(14%),恶性肿瘤12例复发或转移(74%).结论术前针吸活检和CT检查对诊断咽旁肿瘤有意义,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5月~2008年9月我院治疗的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患者127例,其中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48例,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79例。所有患者随访1~5年,对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腮腺浅叶切除术组面部畸形明显,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7.7%(14/79),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44.3%(35/79),唾液瘘发生率2.5%(2/79)。腮腺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4.2%(2/48,P〈0.05),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10.4%(5/48,P〈0.05),本组无唾液瘘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面部畸形小等优点,是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手术水平,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手术途径进行治疗。手术入路有下列4种:口内径路4例,颈侧径路46例,颈腮腺径路6例, 颞下窝径路2例。观察58例咽旁隙肿瘤的术后肿瘤病理类型,探讨分析58例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详细记录随访1、3、5年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1例术前行CT检查,其中2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28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有21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1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有8例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病理诊断结果发现:良性肿瘤患者44例(75.86%),恶性肿瘤14例(24.14%)。病理类型中以神经鞘瘤的比例最高。58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类型有术后感染、术腔积血、迷走神经损伤声带麻痹、舌咽神经麻痹、涎腺瘘、周围性面瘫以及Horner综合征。行口内径路和颈腮腺径路手术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口内径路局部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随访未见复发。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5年随访无因肿瘤死亡病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6例,失访1例,受访者1、3、5年死亡率分别为14.29%(2/14),28.57%(4/14),42.86%(6/14)。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很重要,需外科治疗的病例手术径路非常关键。颈侧径路治疗咽旁隙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是一种最常用而安全的手术入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参数MRI鉴别腮腺单发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的26例腮腺单发Warthin瘤、35例多形性腺瘤的MRI资料。评估常规MRI特征、ADC值、达峰时间(Tpeak)、流出率(W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 Warthin瘤ADC值 [(0.89±0.22)×10-3 mm2/s]显著低于多形性腺瘤 [(1.54±0.34)×10-3 mm2/s](t =-8.60,P<0.05)。两者Tpeak(t =-14.74)、WR(t =8.75)及TIC类型(χ2=61.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1.24×10-3 mm2/s作为阈值,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敏感度为82.86%(29/35),特异度为100%(26/26),准确率为90.16%(55/61)。将ADC值与TIC类型进行线性拟合并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敏感度为94.29%(33/35),特异度为100%(26/26),准确率为96.72%(59/61)。结论 多参数MRI可提高鉴别腮腺单发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监测对手术并发症影响。方法 将30例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面神经监护下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及面神 经解剖术,B组行无面神经监护下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术后经0.5~3年随访,观察并发症和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症中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1例(7.1%);面瘫:A组0,B组2例(14.3%)。Frey综合征:A组0,B组0,出血量:A组(50.3±2.4)ml,B组(75.8±2.6)ml。手术时间:A组(1.3±0.2)h,B组(1.8±0.2)h。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走形准确判断,减少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少,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联合术中冰冻活检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联合术中冰冻活检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26例(A组)及传统腮腺全切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00例(B组)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病例近期及远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并分析、讨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方法优势及注意事项。结果 短期并发症(感觉减退发生率、短暂性面神经乏力发生率、感觉减退发生率、Frey综合征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其余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年,未见复发。结论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的优点,同时并不增加肿瘤复发率,联合术中冰冻活检可以避免术中漏诊恶性肿瘤,值得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经鼻腔扩容术、改良腭咽成形(H-UPPP)及两种术式联合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方法 经多导睡眠监测(PSG)及临床检查确诊的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158例,所有患者经上气道CT及纤维喉镜检查明确同时存在鼻腔及咽腔狭窄,分别行鼻腔扩容术(A组53例)、改良腭咽成形(H-UPPP)术(B组52例)及联合手术(C组53例)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三种手术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压影响。结果 术后1年成功随访124例患者,Α组41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从术前(50.6±14.9)降至术后(48.4±13.9),有效5例,有效率12.2%;手术前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组43例,AHI从术前(53.9±19.0)降至术后(18.1±16.5),有效27例,有效率62.8%;手术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40例,AHI从术前(56.0±20.2)降至术后(17.8±15.4),有效31例,有效率77.5%,手术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UPPP术及鼻腔扩容联合H-HPPP术对OSAHS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嗜酸细胞(Eos)与鼻窦CT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的225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并对病例进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同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Eos计数和嗜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对不同年龄段组间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WBC计数、NLR、Eos计数和Eos%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判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探讨分析各组内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和WBC计数、NLR、Eos计数、Eos%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段组间的Eos计数和E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均<0.05)。青年组、成年组、老年组及总体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与外周血WBC计数均存在正相关(r 分 别为0.661、0.158、0.332、0.219,P 均<0.05),而与NLR、Eos计数、Eos%无相关性(P >0.05)。结论 ①不同年龄段的 CRS患者外周血Eos计数、Eos%存在差异;②外周血中Eos计数、Eos%、NLR与Lund-Mackay鼻窦CT评分无相关性;③外周血中的WBC计数可作为预测CRS炎症严重的实验室指标,但相关强度不高,临床实用较受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传统术式比较,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2例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38例)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功能性术式组(34例)行C形切口,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行肿瘤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酌情行胸锁乳突肌瓣整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5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涎漏、口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尾叶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少,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 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9±2.91)mm,右侧(3.10±3.01)mm,后半规管下部骨质厚度平均值左 侧(0.92±0.37)mm,右侧(0.69±0.37)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骨管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左侧(8.66±2.71)mm,右侧(7.74±1.99)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下界距离平均值左侧(6.32±2.88)mm,右侧(5.39±2.61)mm,颈静脉球顶端到单孔距离平均值左侧(6.82±3.02)mm,右侧(5.84±2.82)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4.38±2.56)mm,右侧(14.12±2.76)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道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2.02±2.46)mm,右侧(11.91±2.53)mm。前3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4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行影像学测量能够为开展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和扁桃体组织中Th1/Treg应答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检测了外周血和扁桃体T-bet /Foxp3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bet/Foxp3以及CD4/CD8细胞的数量;采用全血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分析CD4+IFN-γ+T/CD4+CD25+ Foxp3+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FACS检测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CD4+IFN-γ+T细胞表达(20.65±7.1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9.13±13.30)%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6.89±10.05)%;CD4+CD25+Foxp3+细胞表达(7.38±2.63)%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4.31±2.14)%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4.79±2.23)%;CD4 细胞计数(104.5±60.96)显著低于健康对照(663.9±170.3)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546.4±151.9);CD8细胞计数(580.5±130.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364.7±69.85)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443.0±150.5);RT-PCR检测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bet表达(4.831±2.6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20.12±11.31)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9.83±3.54);Foxp3表达(102.5±47.4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57.28±25.19);免疫组化检测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组织中T-bet表达(80.20±2.20)显著高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1.9±2.82);Foxp3表达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细胞 (42.09±4.09)显著低于慢性扁桃体炎患 者(80.93±3.42);CD8细胞(80.45±2.81)显著高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7.57±3.11)。结论 患者外周血和扁桃体组织中存在明显不同的Th1/Treg免疫反应,Th1/Treg失衡在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腮腺肿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和术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评估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36例腮腺肿瘤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肿瘤的性质与最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6例腮腺肿瘤中经最终病理诊断,良性肿瘤97例,恶性39例;快速冰冻切片诊断鉴别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5.6%。39例恶性肿瘤中最终病理诊断为恶性程度较高类型肿瘤12例,经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为76.9%。结论快速冰冻切片在腮腺手术中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的手段,并为临床判断腮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应作为腮腺手术术中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腮腺肿瘤术后引起的一过性面神经功能减退或永久性面瘫分别占到 2 7%和 4 % ,一般只有肿瘤影响到面神经一半以上神经纤维时才出现临床可见的面瘫。神经电图可用于监测面神经功能 ,通过对 33例腮腺肿瘤病人术前和术后 10天、 80天面神经功能的监测发现 ,面神经功能障碍对面神经的复合动作电位 (CMAP)振幅和潜伏期有所变化。 2 7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人术前临床观察和面神经功能检测均正常 ,6例腮腺恶性肿瘤病人术前临床观察无面神经麻痹 ,而面神经电图监测有 3例异常。 2 7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 10天检测时 17例面神经功能正常 ,6例恶性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9.
腮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包括以下几点 :①肿瘤是良性、低度恶性还是高度恶性 ;②肿瘤是否累及面神经 ,患者是否需要神经转移 ;③肿瘤是否累及腮腺深叶 ,与颈动脉关系如何 ;④颈清扫是否必要。最有效最经济的评估方法是病史和体格检查 ,据此 90 %的患者可以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腮腺浅叶切除术和术中冰冻切片 ,如有必要可行深叶切除。术中冰冻切片对明确肿瘤为良性、低度恶性还是高度恶性的正确性约为 93%。良性肿瘤和安全切缘足够的低度恶性肿瘤可行腮腺浅叶切除 ,而高度恶性肿瘤或安全切缘不足则需行腮腺深叶切除。细针穿刺、CT、MRI和超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儿童腮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及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77例住院治疗的18岁以下儿童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并将其与同期收治的1303例成人腮腺肿瘤的发病率和组织病理类型加以比较。结果77例儿童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51例,占66.2%,恶性肿瘤26例,占33.8%。良性肿瘤中脉管瘤最多19例,占37.3%,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最多9例,占恶性肿瘤的34.6%。67例经手术治疗,上皮性恶性肿瘤中,7例术后辅以放疗。随访1~17年不等,3例局部复发,包括多形性腺瘤1例,恶性肌上皮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结论儿童腮腺肿瘤的瘤谱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其中脉管瘤和畸胎瘤常发生于儿童,但少见于成人。儿童腮腺实体肿瘤中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为50%(18/36),但在成人仅占23.7%(249/1050)。首次手术治疗的彻底性关系到儿童腮腺肿瘤的预后。虽然术后放疗可以降低腮腺癌的复发率,但是放射线对儿童甲状腺的潜在致癌性及对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有待于临床上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