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患者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为64.29%,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低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90.91%,高于常规治疗组(P=0.149);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0.00%,高于常规治疗组(P=0.037);平坦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41.67%,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853);全聋型突聋患者巴曲酶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常规治疗组(P=0.025)。结论 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尤其是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患者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8月收治的98例(104耳)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耳56耳,右耳48耳。分析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104耳)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0.38%,其中无效62耳,有效29耳,显效4耳,痊愈9耳;治疗无效组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未使用巴曲酶比例高于治疗有效组(P<0.05),听力损失低频型患者预后较好(P<0.05);两组年龄、性别、耳侧、听力损失分型(高频型、平坦型、全聋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是影响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有效率偏低,其中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50)给予巴曲酶、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神经的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听力阈值及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在内的血清血液流变学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连接蛋白26和血清连接蛋白30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测得听力阈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听力阈值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可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上调血清连接蛋白26和连接蛋白30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减轻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及相关代谢物与内耳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内科治疗的内耳疾病患者和同期的健康体检者各175例作为疾病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叶酸结果,分析内耳疾病发病风险;同时根据病因及临床诊断将疾病组分为突发性聋(SSHL)组、梅尼埃病(MD)组、感音神经性聋(SHL)组和前庭功能障碍(VD)组,对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THFR C677T基因检测产生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疾病组MTHFR C677T基因型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CT+TT发生内耳疾病的风险是CC的1.397倍(P<0.05),其中CT、TT分别是1.408倍(P<0.05)、1.375倍(P>0.05)。等位基因C、T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发生内耳疾病风险是C的1.264倍(P<0.05)。疾病组血清Hcy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中血清Hcy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仅在TT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各基因型间血清Hcy平均浓度和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CC型发生Hcy异常的风险分别是CT、TT型的0.762倍(P>0.05)、0.207倍(P<0.05),CT型是TT型的0.272倍(P=0.000)。各基因型间血清叶酸水平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耳病分类分析中,MD组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发生MD的风险是CC的3.615倍(P<0.05),其中TT、CT分别是CC的4.476倍(P<0.05)、3.138倍(P>0.05)。除SHL组,其余各组等位基因C、T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内耳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增加内耳疾病发生风险,尤以CT型明显,T等位基因可成为内耳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Hcy与内耳疾病相关,MTHFR基因多态性可增加血清Hcy升高风险,进而影响内耳,尤以TT型明显。在内耳疾病中,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MD相关,可明显增加MD发生风险,尤以TT型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腭咽成形术后锻炼咽腔与颏舌肌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6月将收治的80例行腭咽成形术的OSAHS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实施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B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进行咽腔与颏舌肌锻炼,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标、睡眠状况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A组75.00%(P<0.05)。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P<0.05),B组的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均低于A组(P<0.05),B组的实际睡眠时长较A组更长(P<0.05),B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较A组更低(P<0.05),B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 在手术基础上采取咽腔与颏舌肌锻炼方法对OSAHS进行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状况,改善其睡眠状况,使其生活质量提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身联合不同时机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疗效,探讨鼓室内注射时机,分析影响重度以上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重度以上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全身联合初始鼓室组64例,全身联合延后鼓室组44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与随访时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临床特征。结果 出院时和随访时两种治疗方案平均听阈、平均听阈改善值、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治疗方案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与出院时、治疗前与随访时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08例患者中,有效83例(76.9%),伴眩晕者治疗有效率低(P<0.05),治疗有效率与患者初始听阈损失程度(P<0.05)及听力曲线类型(P<0.05)相关,与年龄、性别、侧别、是否伴发耳鸣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对于重度以上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曲线类型、是否伴发眩晕与预后相关,治疗上建议尽早全身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溶栓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患者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疗效,探讨全频型突发性聋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对64例于2017至2018年间在我科治疗的全频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纯音听阈变化将其分为有效组(n=33)与无效组(n=31),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水平显著降低、TT显著延长、APTT显著缩短(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的Fbg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且有效组治疗前T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回归分析示高龄、右侧发病、较低的TT值是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提示治疗前Fbg水平与听力提高负相关,治疗前后Fbg变化值与治疗后听力值负相关。结论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与年龄、发病侧别、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溶栓治疗全频型突发性聋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状态,Fbg可作为全频型突发性聋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凉血止衄汤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鼻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鼻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分别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凉血止衄汤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结束2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干预后FIB、APTT、TT、P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IL-B4、IL-6、hs-CRP、TNF-α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3组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反应幅值变化及3组不同发病时长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差值结果的分析,了解药物治疗对高调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及分析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方法 按发病时长将收治的68例(77耳)听力正常高调耳鸣患者分为3组,急性耳鸣组(病程≤3个月)25例(27耳),亚急性耳鸣组(3﹤病程≤12个月)23例(26耳),慢性耳鸣组(病程>12个月)20例(24耳),对3组患者检测其DPOAE反应幅值。通过药物治疗2周后,再次测量3组患者DPOAE反应幅值,初步评估药物治疗对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和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在药物治疗2周后,其在0.5~1 kHz频点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以及DPOAE反应幅值变化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8 kHz频点,除第3组患者在6、8 kHz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每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患者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DPOAE引出率变化,在0.5~1.5 kHz频点无明显差异;在2~8 kHz频点有明显差异,但第3组患者在6、8 kHz频点除外。3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第1组患者有效率100%,第2组患者有效率65.38%,第3组患者有效率29.17%。3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8,P<0.01)。结论 高调耳鸣患者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长越短,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提高越大,且治疗后有效率越高,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佳,让其早发现、早干预,提高治愈率,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TISH)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29例TIS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后2周由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估短期疗效。GOS 1~3分为疗效差,GOS 4~5分为疗效好。结果 疗效良好者20例,占69.0%,疗效差者9例,占31.0%。疗效好组治疗后2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平均为(14.6±0.7)分,疗效差组为(9.4±2.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ISH疗效的因素包括合并合并脑挫裂伤(P=0.032),入院时GCS评分(P<0.001),住院期间病变变化(P=0.049),住院期间GCS极低值(P<0.001),治疗方式(P=0.016)和手术方式(P<0.05)。重症TISH患者(GCS≤8分)中7例行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治疗。手术组预后良好者4例,预后差者3例;而非手术组3例患者短期预后均较差。结论 TISH临床少见,多数患者病情较轻经保守治疗效果较好。部分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需严密监护。重症TISH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凝参数变化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OSAHS患者64例及健康对照组54例,采用血凝仪检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抗凝血酶III(A T III)。结果 OSAH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T、APTT、TT缩短,血浆FIB增加,血浆A-TIII活性降低(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状态变化,可能是OSAHS患者易合并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Conclusion: Upper airway surgery is associated with salutary effects on the blood coag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SA patients, a benefit that may be protective against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bjective: Increased blood coagul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inking OSA 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Surger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treat OSA, but the effect of surgery on blood coagulation in OSA patients is unknown. Methods: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of adult OSA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rom 2012–2014.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ood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polysomnography (PSG)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re were 61 subjects. The total rate of success in curing OSA was 11.5%. The rate of response after surgery was 40.8%. Overall, the Apnea-Hypopnea Index (AHI) improved after surgery (from 39.8 3?±?24.49 to 25.9 7?±?18.53, p?p=0.01), and Fibrinogen (FIB) levels declined (from 262.5?±?52.5 to 247.3?±?44.4, p?=?0.02). Other blood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lso improved: prothrombin time (PT) (from 10.6 2?±?0.62 to 10.8 6?±?0.70, p=0.01),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rom 26.9 8?±?4.94 to 27.7 8?±?3.02, p?=?0.06), and Thrombin time (TT) (from 19.5 3?±?0.84 to 20.1 1?±?1.31, p?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的观察组(60例),观察两组听力改善程度、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听力改善程度、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听力水平、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原因不明鼻出血患者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鼻出血的凝血机制。方法 :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检测 36例原因不明鼻出血患者 (鼻出血组 ) ,观察患者APTT试验第一次测定与 8min后测定的结果及其凝血时间 ( coagulate time,CT)和凝血酶时间( thrombine time,TT) ,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 :鼻出血组 APTT第一次测定结果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8min后测定结果明显高于第一次测定结果及正常组 ( P <0 .0 1 )。CT延长占 33.3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TT比正常组长。结论 :原因不明鼻出血患者血液在凝血过程中 ,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被激活后 ,其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下降速度比正常人快 ,血中抗凝物质增多。  相似文献   

15.
东菱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DF-521)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50耳)突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治疗前作常规血液系统各项检查及纯音测听。DF-521组给DF-521首次10BU静脉缓滴,隔日给5BU,连用4次为一疗程。对照组给复方丹参20ml加入低右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 DF-521组总有效率72%(18/25),复方丹参组总有效率40%(10/25),东菱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中青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的14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划分,将18~55岁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将56~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n=73),回顾性分析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耳闷、眩晕等临床症状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分级、分型及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听力损失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较多见,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突发性耳聋患病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青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少、听力损伤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多见等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积极救治,往往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